重庆市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推动健康扶贫落地落细落实(《重庆扶贫专报》第62期)

07.08.2018  17:26

  去年7月以来,重庆市认真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要求,全面聚焦因病致贫人口,全面深化健康扶贫政策,坚持治病、救助、防病多管齐下,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着力构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健康扶贫落地落细落实。因病致贫户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17.4万户减少到2017年底的3.8万户,贫困人口实际医疗负担降低到15%。

  一、构建“三联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部门协作联动。坚持健康扶贫一盘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卫生计生、扶贫部门牵头,财政、人社、民政、慈善、残联、保监等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政策标准,共享数据信息,强化绩效评估和督查考核。二是市区(县)上下联动。坚持市级统筹、区县落实、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市级定目标、出政策、补资金、抓督查,区县履行主体责任,重点做好对象认定、流程细化、政策落地等工作。三是市场社会联动。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搭建帮扶平台、落实激励政策等方式,打通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扶贫的渠道,形成政府救助、企业赞助、爱心资助“三位一体”健康扶贫格局。

  二、构建“三类病”治疗服务机制。一是大病集中救治。抽调70多名医学专家组成临床诊疗专家组,确定42家定点医院,对9种大病开展集中救治,目前已有1.8万贫困人口接受救治,救治进度达95.2%。二是慢病签约服务。贫困户签约医生实现全覆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8.8万贫困人口享受医疗综合服务,占服务对象的97.5%。推行“居家康复模式”,对长期服药的贫困患者每月提供100-500元的药品,由干部送药上门。推行“集中供养模式”,将失能贫困人口集中到乡镇养护中心和社会福利所院统一提供医疗服务,释放贫困家庭劳动力。三是重病兜底保障。2.4万名贫困重病患者实现兜底保障,占应保障人数的97.3%。全面落实区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设置贫困人口综合服务窗口,贫困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

  三、构建“四叠加”医疗救助机制。一是基本医保一个不少。由区县政府落实资助参保政策,市级通过数据比对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人口全员参保。二是医疗保险提标降线。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10%,20万元以内的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到50%。三是民政救助保重扶特。因病致贫家庭全部纳入重特大病救助、应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2017年贫困人口获得民政救助2.1亿元。四是扶贫基金专项救助。扶贫部门牵头,联合卫生计生、财政、民政、人力社保等部门,设立4亿元区县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对贫困人口经普惠性医疗保障政策报销后承担的大额医疗费用,分1000元—1万元、1—5万元、5万元以上三个段次,分别按70%、85%、95%的比例进行救助。在此基础上,由区县对实际医疗负担仍然较重的贫困人口实行“一对一”特殊救助。

  四、构建“四合一”商业保险机制。依托商业保险机构,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制每人100元的健康“精准脱贫保”。一是保大病。贫困人口产生的合规医疗费用(目录外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不超过10%,分级诊疗就医),经各类救助后住院超10%、慢性病和重特大疾病门诊超20%的部分,由商业保险兜底报销。二是保重疾。对贫困户子女患15类重大疾病,先行赔付1万元,后续费用通过正常程序解决。三是防意外。贫困人口因意外死亡赔付5万元,意外伤害医疗费用最高赔付5000元。四是管病故。贫困人口疾病身故,每人赔付1000元。同时,建立双向调节机制,做到保险机构保本微利、贫困人口受益最大化。今年1-5月共赔付5500余万元,13.1万贫困人口受益,预计年度赔付率达85%以上。

  五、构建“一站式”费用结算机制。依托基本医保系统,统一开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扶贫基金、商业保险互联互通,贫困人口身份自动识别,医疗费用报销金额自动核定,市内就诊医疗费用自动结算,市外就医只需申报一次。截止5月底,已有16.6万人次通过“一站式”平台获得医疗救助和保险赔付1.2亿元。

  六、构建“五优先”后续发展机制。将健康扶贫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贫培训、扶贫搬迁等精准扶贫措施结合起来,对因病致贫户做到“五个优先”,即:优先落实资产收益扶贫,优先落实扶贫小额信贷,优先纳入“一户一人一技能”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资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