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主城健身场所消费者体验调查:不主动提供价目表的占48.89%

21.11.2017  16:48

工作之余,换一身舒服的衣物,选择一家就近的健身房塑形和释放,玩动感单车、做瑜伽、练器械训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健身场所逐渐深入人们生活。

昨(20)日,重庆市工商局和市消委会共同发布了《2017年健身场所消费者体验式调查报告》,借此让消费者了解,如今市内健身场所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何,促使行业提升管理水平。市消委会于今年8月至9月,委托立信(重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对市内渝中、江北、南岸、九龙坡等主城9区、45家健身场所开展体验式调查,完成有效体验问卷45份,一对一访问问卷502份。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来说主城健身场所发展较规范,但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善。

广告宣传与实际不符

调查显示,315人通过会计顾问、宣传单、电视广告等渠道获得健身场所信息,其中11.75%的人认为信息存在夸大现象,不实的图片和文字宣扬健身环境和器材,对消费者存在误导。

同时,调查还体现出健身场所销售人员口头承诺难以兑现问题,其中18.88%的人反映健身场所未兑现承诺,比如承诺的健身课程、送礼品、返现、健身物品打折等。

健身合同存在陷阱

调查发现,有部分会所采用“会员申请书”、“会员守则”、“会员章程”、“会员入会协议”、“会员须知”等预先拟定合同格式条款,来排除消费者权利,免除经营者责任。主要涉及消费者安全权、财产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解决争议的权利,如“您在此声明,您具有完全民事能力,并承诺受伤、感染疾病及损失、遗失或个人物品被盗,您将自行承担上述过程中引起的任何损害和损失”、“本人谨声明自愿缴付之款项,将不退还”等。

场所内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显示,6家健身场所存在安全通道堵塞、缺少消防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6家健身场所在哑铃杠铃等安全风险较高的区域,健身时缺乏人防措施;32人反映健身场所空间太小、器材摆放较密集,哑铃等器材摆放较高存在安全风险。

另外调查发现,部分健身场所的器材名称、用途、使用方法等标注不齐全,维护监管不到位,部分器材存在陈旧、老化现象。

行业缺乏规范化经营

针对因经营不善关张歇业或向他人转让、卷款他走的健身场所调查,调查显示,13人遇见过所在的健身场所停止营业的情况,其中4人表示得到解决,5人反映解决不及时,4人反映一直未得到解决。

此外,部分健身场所存在公示不规范的行为,23家未公示营业执照,占51.11%;22家无价目表和不主动提供价目表的健身场所,占48.89%;32家未公示健身须知,占比71.11%;24家未张贴营业时间表,占比53.33%等。

市消委会:建议消费者提升签约观念

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建议,健身行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建议行业组织对设立健身会所作出指导性意见。健身市场监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希望各方强化协作形成合力。还建议经营者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员工培训制度。

该负责人特别提醒消费者,选择健身场所应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利用互联网、实地考察、对比择优的方式。其次,细读合同条款,提升签约观念,尤其是有异议条款内容必须当面确认,避免不必要日后纠纷,记得留存健身签约凭证。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李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