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在金刚坡画的真迹 阔别重庆70年后回来了

13.07.2017  08:08

昨日,重庆三峡博物馆,市民参观傅抱石画作。

万竿烟雨图

松林策杖图

蕉荫烹茶

70年前的沙坪坝金刚坡是什么样?

昨天,由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在三峡博物馆4楼临时展厅内拉开大幕,77件套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内的傅抱石画作,在阔别故土70年后,首次回家“探亲”。展览将持续3个月,免费向市民开放。

傅抱石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再现了70多年前的他曾居住过的金刚坡。

在金刚坡的生活

一生最幸福的一个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中国优秀的艺术家迁至重庆。

展览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1939年初,傅抱石携全家老小从广西迁至重庆,定居于成渝古道上的金刚坡下。重峦叠嶂,林木茂盛的金刚坡结束了傅抱石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予他心灵的安慰与艺术的滋养。傅抱石自己曾说在金刚坡的时期是他“一生最幸福的一个阶段”。

对自己生活过的金刚坡,傅抱石充满了感情。他曾说过:“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

在金刚坡生活的八年里,傅抱石经常在自己的画作上落款“金刚坡下”。

在展厅内的许多画作上,都能看到这一落款。工作人员说,因此,长期以来,金刚坡一直被视为傅抱石的艺术圣地,而这批金刚坡时期的作品也一直被视为傅抱石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重庆的创作

创造出独特艺术技法“抱石皴

学习美术的人或是喜欢中国画的人,对“抱石皴”一定不陌生。

因为傅抱石而得名的“抱石皴”到底是什么?工作人员说,这是一种被运用到中国画中的山水皴法,傅抱石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们的基础上,选择笔法和皴法为突破口,在重庆沙坪坝金刚坡对中国山水画进行了革新,创造出了他独特的艺术技法——“抱石皴”。

这种画法,一笔下去,随势铺衍,顺逆行笔,则轻重、疾徐、转折、顿挫、浓淡、枯湿诸法皆备。一管之笔,能尽大小之用,按而擦之为面,提而勒之为线,数簇笔毫,凌厉飞动,流出的线条恰似铁划银钩,柔韧遒劲,既痛快淋漓,又含蓄微妙。

在金刚坡,除了醉心于创作,傅抱石不断地宣传抗日,发表学术著作,不断地创作国画,进行篆刻实践,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守望民族的文化,重塑民族的信心。

傅抱石的绘画是用浪漫的古典题材表现现实的爱国意义,他以从容的姿态关注自己、他人乃至整个人间的命运,坚守以中国画为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精神格调。

在画作上的表达

呈现70多年前的金刚坡

在展厅中,两幅傅抱石的山水画前,围满了参观者。原来,它们就是70多年前,傅抱石眼中的重庆沙坪坝金刚坡。

如今的金刚坡,盘山公路在松林之间蜿蜒盘旋,山脚下,是繁华的大学城西永微电园,茂密的松林仿佛和7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少了那个身着旧青灰色长衫、脚穿黑布鞋、手拿油纸伞的年轻画家。

在傅抱石的《巴山夜雨》中,他以大笔墨画成的山坡几乎占去全画的五分之四,山坡上房舍与树丛交织在朦胧夜雨之中,只有画的下方有一扇窗户格外明亮,好似傅抱石正在房里与妻子纵谈往事。

而傅抱石当时在金刚坡下的“抱石斋”到底是什么样呢?

傅抱石的儿子曾撰文书写过“抱石斋”的风貌,“距赖家桥约二里路,是租的一个岑姓人家的房子,院子前面有大片竹林,小溪环绕……

所谓‘抱石斋’,其实连画室都称不上。它原先是房东家堆放杂物的地方,矮小阴暗,只有一张方桌,是房东借给我们吃饭用的。

就是在这样的陋室之中,傅抱石创作出了大量的画作。在金刚坡的八年时间里,傅抱石一共创作了数百幅作品,包括《潇潇暮雨》、《万竿烟雨》、《丽人行》、《屈子行吟图》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