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夫妻瞒着子女捐款30万元 打款时银行以为他们被骗了
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古楼湾社区的老党员王维杰,退休前,是綦江山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她把三十五年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她为31名贫困孩子提供帮助,用爱为他们撑起了未来。
在家,她极尽节俭,不肯浪费一分一毫,然而对孩子们,她却非常大方。老伴于泮石被她感动,他们共同决定将一生所余积蓄30万元全部捐献给曾经工作过的綦江区隆盛小学校。
王维杰说:“我们是党的儿女,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一生。没有党的培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要心系党的革命事业,特别要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
听党的话 到艰苦的地方去
“好女儿志在四方,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65年,年轻时候的王维杰在綦江山区当老师, 一当就是35年。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杨兴智。有一年,学校来了很多四川、重庆的老师参观学习,王维杰讲的公开课非常“出色”。课后,有校长找到她:“王维杰,你愿不愿意回重庆?我们学校要你。”王维杰回答:“我不愿意。我已经在这里安家了,有两个孩子。我要扎根山区,为贫下中农服务一辈子。”
1998年,丈夫去世以后,王维杰搬到了花园一村和女儿同住,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现在的老伴于泮石。
这些年来,王维杰一直关心资助着一些学生,她资助过的31个孩子,每一个她都能记住名字、职业,以及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这个以前在我那里住了两年,现在是医生;这个我以前每个月都要给她打生活费,现在是在银行工作……”王维杰的记事本里,记录着她曾经资助过的孩子的个人情况。王维杰说:“献余热传承党的教导,教育后代是好事情,要全力支持,让他们创造幸福人生。”
在王维杰的家里,只要是爱学习、肯学习的人都会得到她大方的嘉奖。孙子考上初中了,要奖励2000;孙女成绩名列前茅,也要给予现金奖励……但老两口自己的日子却过得非常节俭,淘米洗菜的水用来浇花、冲厕所,家里面随时都记得随手关灯,买菜做饭也是王维杰一手操办,绝不浪费粮食。
“我们非常的节约,从不浪费一分一毫,但在需要花钱的时候绝不吝啬。”王维杰说,在日常生活中,老两口总是互相体谅、相敬如宾。
志同道合才走到一起
2001年两人结婚以后,王维杰对家庭、对周围人的态度也影响了老伴于泮石。2020年7月,老俩口看到《南岸报》上刊登的老党员捐款的报道,于泮石对到妻子说出了想要把自己的存款捐出来成立教育基金的想法。
王维杰对此表示了支持。于是,他们把钱捐给了妻子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綦江区隆盛小学校。
“捐钱这个事情是需要勇气的。”王维杰说,老两口是瞒着家里子女“偷偷”跑去捐款的,“老头还专门为这个事情给银行写了个情况说明。”
“当时我们到银行去打款,银行工作人员以为我们被骗了,非要我们子女出面才能给我们汇款。”说起捐款的经历,王维杰回忆,后来我们专门写了情况说明,还跟家里的子女商量做了工作,银行又给我们设立了专门的账户,直到2020年7月9日,这笔钱才算是捐出去了。
捐款后,于泮石的银行卡余额,只剩下1万多。捐出的30万元,是他们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他想用这份捐赠表达对妻子的敬佩和爱戴。
8月,綦江区隆盛小学校专门举行了捐赠仪式,邀请了王维杰夫妇到现场参加。捐赠仪式上,夫妻俩正式将这笔钱命名为“教育帮扶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师德高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师。
于泮石说,自己是普通老百姓,但从小就知道,要为人正道、不干坏事,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正因为老于和我有着相似的经历,我们重组家庭二十年来,一直互相尊重互相爱戴。”王维杰来说,这些都是老伴的功劳,她备感骄傲和自傲。“他忠诚勇敢,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俩志同道合走到一起真是有缘分。”
手中针线织就快乐人生
王维杰不仅有一副热心肠,还有一双巧手,画画、剪纸、缝纫样样在行,在南湖社区小有名气。一团毛线,几根毛衣针,她就能织出各种精致的小摆件来:寓意平安的“苹果”、象征长寿的“小乌龟”、还有团团圆圆的“大南瓜“……一件比一件精致。不过,她的小摆件不卖只送,送朋友、送长辈、送邻居、送社区,她用自己的勤劳创造自己的人生,也为周围的人送去了爱。
王维杰说,她的父亲是服装厂的唐装师傅,可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8岁她就学会了自己做棉衣。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前方需要大力支援,上级规定父亲10天要做出20件棉大衣,“我们家全部动员,一起完成了这项任务。”王维杰说,自己念书时就爱去父亲厂里帮忙,锁扣眼、做盘扣、烫衣服,差点成了学徒。
高中毕业后,王维杰到綦江支教,“当时支教老师工资不高,每月仅有25元,但我仍喜欢缝缝补补,做一些小东西送给大家。”
王维杰向上游新闻记者展示了一个小本子,里面清楚地记着:李阿姨要一个大南瓜做生日礼物,王爷爷想要个小苹果送给外孙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王维杰一年竟送出了近300个小摆件!
“大家喜欢,我就很高兴了。”王维杰说,大家喜欢她编织的小玩意儿,她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从2012年开始,她每年平均用来买材料的钱有1500元左右。
出门买菜时,王维杰也带着自己缝制的环保袋,她把这些勤俭节约的美德传递给子孙后代和周围的人。“这是我的初心,我也希望后代传承。”王维杰说。
身为党员,王维杰也时刻谨记,不想给周围的人添麻烦。遗体捐献是人人称颂的高尚之举,然而付诸实践却非易事。2001年,王维杰来到红十字会,在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认真办理了无偿捐献人体全部器官的填写、登记和签名等相关手续。“当时我前夫因病去世了,我无法接受现实就气病成了‘耳聋’。我决定捐献遗体、眼角膜等供医学院学生用。”王维杰回忆,当时填志愿申请表都是找六岁的外孙女签的她妈妈的名字。
“现在全家生活挺好的,也没什么牵挂,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就好。”王维杰说得轻描淡写,“平时经常看到关于器官捐献的新闻报道,去世后捐献器官不仅能挽救别人生命,也能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续。”
“我是党的女儿,我应该尽已所能为社会做点事,发挥积极作用,增添正能量。”这是王维杰的入党初心。敢于担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句话我将永远铭记心间。”
上游新闻 宋剑 通讯员 侯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