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典型交流发言汇编

07.03.2016  13:04

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

大会典型交流材料之一

 

着力普及多措并举

推进大足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大足区农业委员会主任    黄克成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近年来大足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  大力推广,着力普及,大足农机化成效显著

大足区地处渝西经济走廊。全区幅员面积1436平方公里,有耕地109万亩;总人口105万,农业人口70万,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一区二园十基地”初具规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全国粮油、生猪和渔业重点生产区县之一,全市唯一一个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区,全市打造新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区,获全国粮油生产先进单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荷莲之乡”、“全国枇杷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2015年,大足实现农业总产值58.7亿元、农业增加值39.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7元,同比分别增长9.0%、4.7%、10.7%。全年实施机械化耕、播、防、收187万亩,深松耕地4500亩,推广补贴农机具6267台(套),农机总动力达61万千瓦,受益农户达95%以上。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达29家,全区农机化率达50.4%。

      二、因势利导,多措并举,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为高效推进农机化发展,大足成立了区、镇、村三级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全面开展政策宣传、业务指导等工作。形成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和经办人员抓落实的工作态势。

(二)科学统筹规划,加快项目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要求,统筹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整治、高产创建、农综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创新示范推进土地连片整治。一是实施小田变大田示范片5000亩。在三驱、中敖、拾万、铁山等镇选取水源条件较好、已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的田块,进行开沟、平整、扩大和土壤培肥,将以往条块划分的小田变成连片、规范、平整的大田。二是实施小土变大土示范片6000亩。通过零散小土整合为连片大土,新修机耕道、排水沟,整修为适应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大土,以促进果蔬等特经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三是实施梯改缓坡示范片6000亩。沿坡势修建绕坡机耕道,确保大型农机可进可出,改变山坡撂荒或粗放耕种现状,已完成修建机耕道120公里。

(三)突出示范带动,引领农机发展。工作中,大足充分发挥示范片带动作用,集中实施农机等试点。一是补助500万元,实施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6000亩、特经17000亩,惠及大户20户、农户800余户。同时,完成水稻机插秧作业试点30000亩、机收达90%以上。二是在示范基地全面推广免耕直播、人工撒播、机收等轻简化生产技术种植油菜1500余亩,辐射带动油菜机收达1.8万亩。三是扶持农业企业提档升级。补助3000余万元,促进更换最新农机具300台(套),邮桥米业实现新增产能10万吨;金桥农机购置无人植保飞机,春伟农机购置乘坐式6行插秧机等先进机具不断增多。

(四)强化农机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区坚持从改变人的思想入手,促进农机发展。我区农委分管农机的副主任通过对我委全体干部职工、镇街农服中心工作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以及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的法人代表开展了亲自授课培训活动,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知识、最新农技、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有关知识,以及召开农机具现场演示会,建设5400户科技示范户、18所农民田间学校、26个科技示范基地、专家大院等,每年培训覆盖人数达2万人以上,基本实现“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到户,技术指导到田,技术培训到人”“区有技术专家、镇街有技术骨干、村社有技术能人”工作要求。同时,完成拖拉机等农机具操作人员培训5期275人,发放安全知识近2万份,检验拖拉机172台,整改安全隐患59处,全力保障农机生产安全。

(五)加强细节管理,发挥长久效益。大足坚持抓好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项目建设中,为避免破坏熟土影响来年粮食生产,将熟土集中到田块土块中间,“”变“”完成后覆盖恢复,且熟土厚度不低于25厘米。项目竣工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落实管护目标,保证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并加强考核工程布局的合理性、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工程运行的实用性、工程使用的持久性、工程效益发挥的长久性等,确保农民高满意度。

三、乘势而上,再鼓干劲,力促农机化再上新台阶

2016年,我委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线,突出试验示范带动,抓好农机新技术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确保全区农机化率提高到52%。

一是着眼机械生产代替人力劳动,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土地整治。

二是抓好“十三五”期间整治规划,积极争取整合整治项目资金,力争改造水田总面积达70%。

三是搞好农机操作培训。积极扶持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等,不断壮大农机作业队伍。每年推广农机具6000台(套)以上,力争机械化耕作达60万亩以上、机械化播插10万亩以上、机防30万亩以上、机收40万亩以上。

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

大会典型交流材料之二

 

以设施农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为突破口

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渝北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刘孝安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渝北区以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作汇报如下:

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潮流中,渝北区勇于创新和实践,坚持改革先行不停步、创新突破不畏难,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将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GIS等先进信息技术融合到渝北区临空都市农业发展中,推进机械化、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一、抓顶层设计,搭建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平台

2015年,渝北区坚持模式创新,搭建四大载体,采取“1中心”+“1平台”+“9系统”+“全网络”的三维立体布局模式,投入资金405万元,全面构建渝北区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让农业设施设备听懂‘指令’”的目标,夯实了渝北区智慧农业大布局的基础。

(一) 1中心 。围绕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宏观决策管理需求,基于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部署智慧农业指挥控制中心。聚合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交易、消费各环节信息,集成各种宏观与微观农情监测数据,调度强大的分布式计算与存储资源,实现农业病情、虫情、灾情、墒情等信息快速掌握,并实施科学、高效的决策与部署。专家利用采集、处理的数据,对设施农业生产、疫病发生趋势、农产品质量等进行分析、会商、研判,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供政府决策指挥调度参考;政府部门运用专家会商结论和建议,对渝北区农业进行指挥控制。

(二) 1平台 。建立了一个可实现现代农业物联网农业病情、灾情、墒情信息管理、决策指挥调度、成果展示和农业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同时制定发布了《渝北区设施农业物联网系统软件建设技术导则》,从而使今后的设施农业物联网建设发展都能有章可循。

(三) 9系统 。 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的基础上,分别开发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专家远程诊断系统、远程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系统、业主APP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业气象信息系统、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渔业船舶监管系统等应用模块。

(四) 全网络 。建设了覆盖全区农业“一区三带十基地”及各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企业的物理专用光纤通讯网络,并配备相应信息采集终端设备,实现所有信息采集点的信息能高速接入与传输,为区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来源支撑。

二、抓系统覆盖,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在渝北区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基础上,结合农机工作实际,建立了智慧农机信息系统,实现了农机作业可监管、资源分布可查询、管理平台可融合、天气灾害可预防、培训教育可远程、信息交流能畅通的“五可一畅通”目标。

(一)农机作业可监管。农机信息化系统利用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对农机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对农机的准确位置、速度和状态等必要的参数进行控制和查询,有效管理、调度、服务于管理人员和农机操作手。

(二)资源分布可查询。农机主管部门通过此系统平台可实时了解辖区内农业机械(含渔业船舶)的数量、种类、分布位置等信息,为管理部门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便利。

(三)管理平台可融合。智慧农机信息系统与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农机统计直报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等多种信息系统平台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各信息系统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大幅度提高了行政办公效率。

(四)天气灾害可预防。通过与农业气象信息系统的融合,通过对本地区农机资源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当有可能出现重大灾害天气时,主管部门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源,提前调度,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太大损失,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和保障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

(五)培训教育可远程。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正在生产上应用推广的新机具、新技术成果制作成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为一体,可用英特网高速传送、下载、点播的多媒体课件,提高农民或农机手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六)信息交流能畅通。通过智慧农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在信息平台上为农机作业服务机构提供线上业务渠道,为种植户线上寻找优质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农业机械的管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等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此打通各个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的信息交流通道。

三、抓难点突破,促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扎实推进

(一)加大投入,破解“资金缺乏”问题。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设前期投入成本高,我区拟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左右的财政资金进行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广应用的示范项目建设,确保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能够稳步推进。

(二)加强培训,解决“思维陈旧”问题。智慧农业对于许多企业和种养大户还是新鲜事物,尤其对农业物联网等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更是云里雾里,这无疑会延误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推广与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区对农业物联网等技术推广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每年对区内主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各镇农业(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及农机推广干部,以及区农委相关科站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培训。

(三)加强交流学习,解决“眼界不宽”问题。组织相关领导、科站负责人、部分业主到农业物联网企业、其他省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园区交流学习,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更好地推动我区农机信息化发展。

 

 

 

 

 

 

 

 

 

 

 

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

大会典型交流材料之三

 

牢记使命  创新思维

大胆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

 

巴南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明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如何快速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等虽旧尤新的重大课题,无时不在我们市农委、市农机办领导,特别是大春主任的牵挂和思索之中。带着这些课题,大春主任带领市农机办、处、站、所的各位领导,深入区县,实地调研,最终选定在巴南区南彭街道将军湾村双河口组,建设重庆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

该基地占地约70亩,其中冲积坝约55亩、小山丘约15亩,海波260-280米。由市农机化推广总站和巴南区农委共建,并委托重庆沃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轻型、便捷、高效的农机化技术。该基地从2015年4月开建至今,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现代农业机械匹配齐全,四大试验示范成效显著,三点体会尤为深刻。具体讲:

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 新建4.5米宽机耕道1000米,混凝土公路桥1座; 二是 新建两口山坪塘占地10亩,并配有鱼池底排污设施; 三是 新建清水池、沼渣沼液池各一座约300平方米,并安装智能化灌排系统; 四是 新建农机具库棚250平方米,办公接待用房200平方米; 五是 新增30KW动力电,连接电缆1000米;六是完成70亩的土地规范化整治。基地内溪河、道路、沟渠等整治中,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项目正在进行,预计今年5月全面完工。

二、在现代农业机械的匹配方面

新购置各类农业机械36台套,其中:(1)动力机具3台套(天拖1254拖拉机1台、东方红554拖拉机1台、农夫502履带式拖拉机1台);(2)耕整地机具10台套(深松旋耕机1台、旋耕机2台、挖坑机2台、灭茬机1台、开沟机2台、深松刀具2组);(3)田间管理机具3台套(盘式旋耕割草机1台、揉丝打捆包膜一体机1台、多功能电动撒肥机1台);(4)其他农机具20台套(烘干机1台、太阳能杀虫灯10盏、发电机组2台、增氧机3台、潜水泵4台)。今年上半年还将安装高清摄像头5个。

三、在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方面

一是地力提升技术试验示范 根据自然禀赋,进行宜机土地并整,将22块小田块并整成1块17亩的田块,旱地缓坡化并整55亩,Z字型改造15亩“馒头山”,再进行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犁底层打破后,按照每亩浇 (灌) 施5吨高浓度水肥渣(腐熟粪肥),使深松后的生土在耕作层较快熟化,消纳养殖粪便,提升土壤有机质。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让大中型拖拉机有用武之地。

二是机械化排灌循环智能技术试验示范 在新建清水池、沼渣沼液池上,安装智能化灌排系统(即110mmPE主管道1000米,90mmPE分支管道500米,沼渣沼液水泵1台),手机控制系统一套。采用移动水肥渣循环利用集成设备与固定管网相结合方式,将池内的沼渣沼液,轻简快捷地输送到农作物生长的地方,解决畜牧养殖粪便污染,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

三是鱼池水污循环机械化利用技术试验示范。在新建的2个山坪塘就近处修建粪水沉淀池1口,提灌站一座,并将池塘底部修建成锅底形,在低洼处埋设排污管道,利用水的自然压力将池塘底的鱼粪排入沉淀池,经过沉淀后清水抽回池塘,鱼粪污泥灌溉农作物,解决了清塘、排污的问题,实现生态循环养殖。

四是高粱、油菜、草饲料等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开展耕地、直播、植保、机收、搂草等机械化生产试验,并进行揉丝打捆包膜、烘干初加工试验,便于粮油和草饲料储存和运输。青贮饲料揉丝打捆包膜后,解决重庆冬季草食牲畜的青饲料喂养问题。

四、在体会方面

一是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尤为重要。该基地建设和运作,如果没有市农委市农机办,特别是大春主任的精心指导,没有各处、站、所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巴南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区级相关部门、街道的密切配合,将是一纸空谈、一事无成。

二是注重三个融合。

1、农机与农技融合。开展了试种苟叶、皇竹草、蛋白桑、稗草、紫花阿依、全株玉米、美国笕菜、旱稻、高粱等粮、经、饲作物的种植;收获和加工环节机械化生产试验;开展净空生态循环养鱼,用腐肉繁殖肉蛆,利用活体饵料饲养鱼群,以提高抗病能力等试验。做到了农机与农技、农机与水产养殖的融合。

2、农机与农业基础建设融合。通过推进地块宜机改造,在已集中连片流转的土地上开展小并大,短并长,乱变顺,消坎、搭梯等措施实现互连互通,做到农业机械转场轻松自如,不用跳板,无需大跨度折返,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做到农机与农业基础建设融合。

3、农机和农业信息化融合。通过安装遥控水肥智能灌溉管网、智能监控系统和引进物联网,实现一套管网并用粪污和清水排灌系统,大大节约了投资。

三是履行职责,强化监管。我们深知,基地这块牌子来之不易,投入到基地的项目、资金来之不易,为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办事程序监管好项目和资金。督促公司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决不辜负市、区各位领导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最后,恳请市农委农机办的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巴南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热忱欢迎各区县的同仁到巴南调研指导!

 

 

 

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

大会典型交流材料之四

 

以调整新型装备结构为支点以培育社会化

服务主体为杠杆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潼南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陈昌书

 

在市农委的政策引导下,潼南区在探索现代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中,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的硬性配套,“以调整新型装备结构为支点,以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为杠杆”,试验示范推广适宜规模农业生产的新型装备,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规模农业中土地由“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最大限度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具体作法汇报如下:

一、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农机装备的支点作用

(一)调整装备结构提升现代农业生产力

一支部队没有好的装备是成不了好的部队”,“小米+步枪”的年代已成过去。在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大环境下,更加需要大量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为之服务。我区结合本地“丘陵+平坝”的地理条件,注重调整大型机械与中小型机械、农田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机械相结合的推广力度,促使高性能、节能环保和新型复式机械取代传统的、中小型的生产机械。自2010年以来,全区推广补贴农机43000余台套,其中:小型机械销售比例由2010年的95%下降到65%,中大型机械销售比例由2010年的5%上升到35%。5年时间增长了3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6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农机化水平也由2010年的33.38%上升到55.36%。

(二)装备优化升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的转移,中大型、高性能的农机装备进入发展的黄金期。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区拥有中大型耕整机械达2000多台,90马力以上拖拉机60余台套,高性能播种、收获、冷链等设备需求不断增长。仅2015年,引进推广大动力的中大型的拖拉机、烘干加工、冷链物流设备达400余台套,中大型拖拉机120余台套,享受国补79台,外地引进40余台,100马力以上拖拉机7台,刷新全市130-140大马力的历史空白。引进深松机具、秸杆粉碎还田机械各20台、10T位以上的粮食(药材)烘干加工设备5台套,购置植保飞行器及行走式植保机械各2台。装备优化升级与农业转型升级互为促进,综合提高了全区农机装备水平、管护标准及服务水平。

(三)加大投入拓展深化装备品类

新常态下,我区农机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机化薄弱环节和短板行业成为我区政策扶持的重点。 一是整合资金改变机械作业环境。 改善适宜机械化作业条件。 二是加大对薄弱及关键环节农机具补贴力度。 加大水稻、玉米、小麦、高梁等农机装备、中大型耕整机械、加工机械及短板环节的机具补贴力度(除享受国补30%,再增加30%-70%奖补资金)促进装备优化升级,拓展深化服务范围。 三是开展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 推动短板行业发展,推动“小众产品”的经济类作物的机械化种收,承担了全市油菜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深松试验示范,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演示现场会。率先引进1304、1404高性能、复式耕整(松)机械,深松试点2万余亩。 四是通过作业补贴推广先进机械。 通过深松作业补贴,机插秧作业补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实施,借助“政府购买服务”推广关键或薄弱环节的机械装备,切实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二、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撬动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是新技术、新机型应用示范的先行者,我区高度重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充分利用其杠杆原理,发挥其撬动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溃乏,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昂,效益落后的问题。

(一)成效显著

1.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全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形成农机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维修及销售网点等多形式多层次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6家,农机大户68个,农机维修网点达到30个,综合维修中心1个,二级维修点15个,植保作业队伍5家,农机经销点35个,作业服务人员及销售维修人员4092人。

2. 服务领域拓展延伸

在龙形、梓潼等地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在崇龛建立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在米心首次推出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点,累计投入作业服务补助资金1330余万元。引进深松机械、无人驾驶植保飞行器开展保护性耕作及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和延伸。

3. 服务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 全年社会化服务机耕209万亩,机播12.96万亩,深松2万余亩,机收及跨区作业40.9万亩,机械化经营总收入达到8909万元,农业机械作业收入达到5600万元,占总收入的62.2%。 二是促进了结构调整。 全区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采取订单农业和基地带农户的方式服务,改变“散户”低效高成本作业现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二)主要措施

1. 国家政策搭平台。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国家购买服务、职业农民培训等政策出台,社会化服务主体纵横协作,建立了“覆盖全程、服务全面、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了3000余名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化服务人才队伍,保证服务队伍的生命力。

2. 资金扶持多元化。 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各类资金2500余万元,集中扶持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购设备、修机棚、强服务。让其成为既能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

3. 试验示范作引导。 农机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通过不断创新种植技术,在全市试验示范了油菜、玉米、小麦、高梁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秸杆粉碎还田技术、多旋翼飞行植保技术及深松作业技术,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典型。

4.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采用“公司+合作社”、“合作社+种植大户”、“合作社+合作社”等方式实行订单农业服务,或直接托管服务,集生产加工、物资采购、田间管理、包装销售于一体。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能力,与业主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

5. 建立运行管理机制。 按照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服务品牌化的要求,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诚信高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生产潜力和经营活力。

 

 

 

全市农业机械化工作会

大会典型交流材料之五

 

强化技能人才开发  狠抓农机安全监理

 

万州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文之

     

      近年来,万州区狠抓农机技能人才培训培育和农机安全监理,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一、农机技能人才培训培育成效显著

万州为首批“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也是市农委在全市范围内设立的4个“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之一。我们高度重视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常年开展拖拉机驾驶员和农机操作手培训,坚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我区农机化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突出抓好了三个方面:

    (一)农机培训形式多样。一是依托永安拖拉机驾驶学校,常年开展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去年共计培训270人。二是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开展农机操作手和维修工培训。去年培训100人。三是积极组织我区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机手及管理人员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培训班,2015年共计送培31人。

    (二)技能鉴定能力提升。我区注重遴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全国及市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培训,打造一支合格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截止2015年底,我区共有6人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证书。

    (三)技能开发成绩突出。多年来,我区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实行一训双证制度,要求学员在取得拖拉机驾驶执照的同时,也要取得拖拉机驾驶员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培训质量高,常年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原则上也都要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合格学员颁发技能鉴定证书。同时,也动员、鼓励其它培训班学员积极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仅2015年,我区就有336名农民分别取得了由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维修工”、“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人”职业资格证书。

      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平稳有序

目前,我区农业机械达 10万余台套,其中耕耘机4万余台,联合收割机250台,拖拉机 1780台,外籍拖拉机 2500台左右。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外籍拖拉机事故频发,农机监理工作任务异常繁重,我区的农机监理工作在探索中前行,着力“四个强化”,做到“四个到位”,确保农机安全形势稳定可控。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到位

区农机监理所与区安委会、区安监局密切配合,2015年我区将农机安全工作纳入全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形成了“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的农机安全生产新局面,镇乡(街道)领导对农机安全工作的重视度大大提高。区农机监理所还与镇乡(街道)农业服务中心,镇乡(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与机手分别签订了农机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了责任。

    (二)强化素质提升,确保服务到位

通过培训,全区135名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取得了行政执法证件,所有监理人员穿着统一执法服装,佩戴统一标识,提升了监理形象。通过实行办事首问责任制、发放农机监理业务办理流程单、农机监理微信群、镇乡(街道)设立年度检审点等形式,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理知名度,营造了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氛围,农民机手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增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检验及驾驶员考试等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提高“三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2015年全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率达100%,持证率100%,检验率86%,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三)强化阵地建设,确保宣传到位

全区成立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协会,各镇乡(街道)分别成立了39个驾协小组,实行自主管理、自主约束、自主活动、总会监督的运作机制,全覆盖了全区52个镇乡(街道)。各小组以定时、定点、定人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学习,区农机监理所抽查的方式开展活动。通过宣传安全常识、播放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让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朋友真正认识到了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强化机制创新,确保监管到位

自成立公安驻农机警务室以来,我区积极探索“警农”紧密合作有效途径,设立了“1+6”的模式,积极依托公安交巡警公巡大队,分别在6个中心镇设立了公安驻农机警务室,路面管控全覆盖所有镇乡(街道),实现了农机安全监管向乡村延伸。同时把各镇乡(街道)农服中心纳入本级安监办或交安办为成员单位。鼓励有条件的镇乡(街道)积极探索农服中心与镇乡街道安监办(交安办)联合执法,农机安全监理人员与安监(交安)人员合署办公的常态机制,保障安全工作政令统一,各司其职,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相对稳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