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公园旧址:重庆历史上首座公园

03.04.2017  19:33

位于公园路与西三街交接处,

有一座这样的公园。

它依山而建,

连接上、下半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环山道路与石级阶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

花坛、绿带、亭廊与纪念碑等文物建筑布局协调,

它与解放碑步行街近在咫尺,

堪称闹市中的一块绿洲。

它就是中央公园旧址,

即今人民公园。

本期岛主带您走进这片绿荫,坐在硕大的黄葛树下,沏一壶沱茶,摇一把蒲扇,聆听岁月的绵绵絮语。

人民公园与今天主城许多公园相比,这座占地1.2公顷的园林面积不大,景观也不算多,却是重庆历史上第一座公园,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在重庆园林建设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破土动工 兴建公园

清朝时期,中央公园前身是重庆城内的三个高峰之一——巴山的顶峰,老巴渝十二景之首“金碧流香”的金碧山所在地。山脚下是重庆府衙,左边是川东道衙,右边是巴县县衙,集中了当时的三级政权。20世纪20年代,金碧山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还一度成了刑场,更有坟茔横卧其间。也许是因为衰败,人们便管叫这里为后侍坡。

1922年,杨森为重庆商埠督办(市长),将上下城之间的后伺坡开辟出来,准备作为公园,后因战乱停工。1929年,时任重庆商埠督办的潘文华决定破土动工,重修这座公园,在园内种植花草树木,修筑金碧山堂、江天烟雨阁、涨秋山馆、喷水池、悠然亭等景观,还建起阅报室、网球场、儿童游戏场、茶社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在大门进口处塑起孙中山像,取名中央公园。

公园有四座门,东大门位于今公园巷,西大门在西三后街西侧,北大门在邹容路南段起点,南大门前临西三中街,是公园的大门,正处在当时重庆的闹市区。

后伺坡上原有一条石坡路,盘旋而上,穿越园区,是贯通上半城的主要干道。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但入园得交门票铜元一百文,这额外资费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批评。后来门票被迫取消,市民得以自由往来,恢复了旧时常态。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中央公园于193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1939年5月,由于日机对重庆施行狂轰滥炸,园内建筑大部分被毁,抗战胜利后才逐步恢复。公园的标志是孙中山先生像,比例大小如常人,塑像直立抱书,面向东南,也在日机大轰炸中被毁。

聚会演出 宣传抗日

抗战时期的中山公园,成为重庆各界民众聚会场所。抗战八年,郭沫若在这里作过演讲,爱国将军冯玉祥在这里为赈济难民募过捐,市民踊跃参加,场面热烈感人。

此外,众多文艺团体和著名艺术家聚在这里开展抗战宣传活动。马思聪在此演奏过《思乡曲》,叶浅予展出过漫画。中国电影制片厂歌咏队常到公园网球场作抗日宣传演出,音乐家盛家伦担任指挥,艺术家舒绣文、秦怡、陶金等均参加合唱。影剧艺人来这里举行抗敌演唱大会,陪都交响乐团奏响乐章,那万人合唱的《义勇军进行曲》,高亢激昂,响彻云霄,抒发抗战必胜之决心。

山腰曾经有个亭子叫“江山烟雨亭”,成为战时陪都文化人的聚会场所。郭沫若、巴金等大文豪当时都曾在亭子里讨论文学,吟诗畅谈。

上世纪40年代,园内又新添了两处人文景观。一是1946年修建的“四川革命先烈纪念碑”,以纪念在黄花岗起义中舍生取义的3位川籍人士;一是次年建造的“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为纪念日机对重庆大轰炸期间保护市民生命财产而献身火海的81位消防人员。两座纪念碑丰富了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脉相传 谱写新篇

解放后,中央公园由人民政府接管,于1950年7月更名为重庆人民公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出资对公园进行建设和改造,使其一度成为重庆人最喜欢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园里的溜冰场时常爆满,儿童游泳池欢声笑语,茶园更是座无虚席。公园里还曾设有动物园,喂养猴子、老虎及各种雀鸟供游人观赏。清晨,林荫道上到处闪动着习武人的身影,到了晚上,灯光幽暗处便成为情侣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在“文革”期间,人民公园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1972年2月,开始恢复开放“长亭茶园”。长亭茶园以其悠久的历史、巴渝的风情、幽雅舒适的环境、优美的园林建筑赢得了广大游客的称赞。当时重庆市棋类、鸟类爱好者大多聚集于此,共同交流,切磋技艺,成为重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以后又逐步修复和完善了“中山亭”、“丹凤亭”、大门等景观。

新世纪之初,政府投入资金,恢复景观设施,加强园林绿化,修建文化馆、民主党派九三学社成立旧址纪念碑等,使其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及历史文脉为基础的综合性开放公园。

今天的人民公园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人们来到这里,或漫步曲径、石阶,寻找儿时撒落的笑声;或观景、健身,享受幸福美好的时光。

(微渝中)

原标题:【珍贵档案】中央公园旧址:重庆历史上首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