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塘七塘八塘 古道璧山段惊喜连连

24.01.2016  12:22
【摘要】 进入璧山境内的“秦巴古道”,不但保留了六塘、七塘、八塘的古地名,也保留了让我们惊喜不断的古老遗存。打起精神登上垭口的公路,顿觉豁然开朗,虽然此地不是云雾山的最高峰,但回望来路,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

  一碗水碑林一角。

  八塘石牌坊。

  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璧山县志》记载:“西北路,璧山称县北小路,乃重庆到合川的旱塘线路,全长115公里,由青木关进入县境,经六塘、七塘、八塘,在风垭入合川界,垮县境35公里,路宽1.7米。公路通车后行人稀少。部分路段作民路使用,而今八塘至风垭段保存较好。

  进入璧山境内的“秦巴古道”,不但保留了六塘、七塘、八塘的古地名,也保留了让我们惊喜不断的古老遗存。

  喜观桥

  从六塘到七塘,旅途相对平淡。但在七塘到八塘的古道上,我们却见到了“秦巴古道”上古老的喜观桥。

  老喜观桥是一座8墱9孔平铺式石桥,除靠七塘一边第一孔的石板被3块钢筋水泥板替代外,其余的8块青石面板都基本完好。令人称奇的是,每一块面板都是由整块厚重的青石构成。与记者同行的璧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兴中丈量了一下,石板长约4米,宽约2米,厚约0.6米,算起来也是十来吨的重量了,古代的先民,在没有现代化运输与起重设备的年代,是怎样将这样的庞然大物开采出来,又运送到这里,还严丝合缝地安放在桥墩上?

   石牌坊

  告别喜观桥,不一会儿就到达“渝合十塘”中,璧山境内的最后一塘:八塘。这里不但保留了部分老旧的场镇民居建筑,还保留了被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狮子桥与狮子桥牌坊。

  赵兴中曾经担任过璧山县文管所所长,据其介绍,这座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的牌坊,是朝廷为表彰抗击白莲教有功的殷义璜而给其母亲修建的节孝牌坊,名称为“旌表处士殷璧光之妻六品衔庠生义璜之母李氏坊”。资料则显示:牌坊通高8.8米,面宽6.84米,厚2米,为石质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有8朵须弥座、人物浮雕、镂空麒麟雕饰。

  记者看到,虽然柱头已开始风化剥落,但牌坊的部分文字还非常的清晰可辨。牌坊建于嘉庆十一年,为圣旨节孝牌坊,上面刻有上至四川总督勒宝,下至璧山训导刘冲各级官吏的姓名。

   风垭关

  路过偏岩寺继续上山,我们向风垭攀登。

  风垭又名风垭关。据乾隆《巴县志》描述:“山势绵亘,峰峦翠青,山半一垭,清风徐来,盛暑行人多憩息于此。”而从南宋末年抵抗蒙古大军到清末民初防止匪患,风垭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佛图关出发的“秦巴古道”一路走来,风垭关是与高店关、青木关齐名的重要关隘之一。

  如今,盘山公路由云雾山脚一直上到风垭,并通往铜梁的旧县与九塘。我们却选择了一段保存较好的古道,弃车步行。

  这是通往风垭的最后一段古道,大约有一公里的路程。古道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光滑的石板已有许多处出现了倾斜。在路上,我们邂逅了两拨从九塘来八塘购物的村民,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九塘如今已经不赶场了,八塘的物资远比九塘丰富,所以大家经常到这边来采购生活用品。针对记者提出的为什么不走公路走老路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也惊人地一致:“走公路太绕了,还是走这里顺畅些。

  汗水湿透内衣之时,风垭的垭口已经在望了。打起精神登上垭口的公路,顿觉豁然开朗,虽然此地不是云雾山的最高峰,但回望来路,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