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23.01.2017  20:01



渝农发〔2017〕23号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农委,万盛经开区农林局,市级有关单位:

《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于2016年12月27日经市农委2016年第19次主任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1月18日

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2016年12月

目    录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作物发展情况·························1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

(三)科技水平不断进步··········································3

(四)发展机制不断创新··········································4

(五)市场建设逐步加快··········································5

(六)质量安全得到提升··········································5

(七)产业链条延伸增效··········································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

(一)产业基础薄弱················································6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7

(三)经营规模不合理·············································8

(四)疫病防控形势严峻··········································8

(五)绿色发展步伐不快··········································9

(六)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9

三、“十三五”经济作物发展环境·········································10

(一)发展机遇·····················································10

1、政策环境良好···················································10

2、市场前境向好···················································10

3、产业优势明显···················································11

(二)面临挑战·····················································11

1、全球一体化的竞争压力········································11

2、产业发展竞争激烈·············································12

3、经营模式有待研究完善·······································12

4、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12

四、“十三五”经济作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3

(一)指导思想·····················································13

(二)基本原则·····················································13

1、突出特色重点,差异化发展·································13

2、紧跟市场需求,实行分类指导·······························14

3、注重典型示范,带动社会参与·······························14

4、创新发展模式,适度规模经营·······························14

(三)目标任务·····················································15

1、柑橘产业·························································15

2、茶叶产业·························································15

3、中药材产业······················································16

4、伏淡季水果产业················································16

5、花卉苗木产业···················································16

五、主要经济作物布局与重点任务·····························17

(一)柑橘产业·····················································17

(二)茶叶产业·····················································19

(三)中药材产业··················································22

(四)伏淡季水果产业············································25

(五)花卉产业···················································28

六、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策措施·····························29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29

(二)拓宽资金来源,增加多元投入·························30

(三)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基础·························30

(四)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型主体·························31

(五)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特优品牌·························31

(六)规范生产管理,提高安全质量·························32

(七)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32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作物发展以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江库区生态建设和精准扶贫为契机,按照构建“四优七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以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为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按照农业部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深入分析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发挥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编制《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作物发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作物发展紧扣“促增收”这项任务,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十三五”迈向农业现代化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2015年底,全市水果总面积572.4万亩、总产量443.6万吨、综合产值421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加131.2万亩、187.8万吨、229亿元,分别增长29.7%、73.4%、119.3%。其中:柑橘增长最为明显,达297.3万亩、249.2万吨(其中晚熟柑橘110万亩,产量60万吨)、综合产值220亿元,分别增长37.6%、55.8%、96.4%;伏淡季水果275.1万亩、204.4万吨、综合产值201亿元,分别增长22.2%、113.4%、151.3%。茶园总面积67.1万亩,总产量3.24万吨、种植总产值17.27亿元,分别增长16.3%、23.2%、175%,综合产值42亿元。中药材面积153万亩、种植总产值43亿元,分别增长27.6%、25.1%。花卉种植面积47.1万亩、综合产值19.4亿元,分别增长9.3%、55.8%。全市经济作物的产量和产值均达到历史最高点,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柑橘初步形成三个柑橘产业带,即: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山等地80万亩晚熟鲜销生产基地,环长寿湖20万亩晚熟柑橘生产与景观基地,以忠县为主,万州、开州、长寿为辅的100万亩加工鲜食柑橘基地。伏淡季水果形成永川梨、大足枇杷、巫山脆李、黔江猕猴桃、璧山葡萄、沿长江龙眼基地等一批商品生产基地。茶叶初步建成渝西早熟名优茶、武陵山区高山名优绿茶、三峡库区生态有机茶三大茶叶优势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建成了武陵山中药材基地、秦巴山中药材基地及都市现代中药材基地,全市有21个区建有商品化中药材基地,有13个中药大品种药材种植产值超5000万,青蒿、黄连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金银花、川党参等产量名列全国前茅。全市涌现出了奉节脐橙、万州玫瑰香橙、梁平柚、巫山脆李、潼南柠檬、石柱黄连、秀山银花等一批十万亩级经济作物商品化生产基地。花卉苗木产业主要是围绕主城周边展开,形成了九龙坡、沙坪坝、大足等草花基地及北碚静观、璧山丁家、巴南一品为重点的绿化苗木基地,基地面积达47万亩,“十二五”期间增长83.4%。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经济作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布局上,柑橘产业向三峡优势区域聚集,三峡库区及长江干支流河谷区域集中了全市90%以上柑橘面积和产量,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在品种上,继续坚持“晚熟与加工并重”走错季上市和延伸产业链条之路,按照“三季有鲜果、八个月能加工”的目标,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由2010年的15︰80︰5调至2015年底的24:38:38。其它梨、李、猕猴桃、龙眼等伏淡季水,果重点围绕传统特色产区布局和发展;葡萄、枇杷、桃、樱桃、杨梅等重点布局在主城近郊区域,走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子。茶叶在巩固传统优势绿茶的基础上,功夫红茶、乌龙茶、沱茶、砖茶等其它茶类的占比逐步提高。中药材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市的气候特点积极发展黄连、独活、青蒿、玄参、贝母、大黄、玄胡、木香、党参、银花、柏梓等我市道地中药品种,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中药材品种,其中有15种中药在全国占有量居前5位。

(三)科技水平不断进步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柑橘品种区域试验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我市柑橘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培育和筛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伏淡季水果新品种。建成了12个柑橘定点育苗企业和53个伏淡季水果、茶叶、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果树栽培技术取得突破,总结研究制定行业标准30余项。晚熟柑橘的防冻、防冬季落果、防枯水及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春茶储梢留养高产技术,提高了茶叶品质和产量。李子栽培技术大胆探索,高产丰产技术已基本成形。太阳能杀虫灯、三色粘虫板、捕食螨等先进绿色防控技术广泛运用于柑橘、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农药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果茶园全程机械化试点起步,取得良好效果。

(四)发展机制不断创新

拓宽了融资渠道,整合各级各类资金80亿元。建立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职业农民投资为主体,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各级政府资金补贴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社会资本投资果业的积极性高涨,中小业主和家庭农场正成为经济作物产业的投资主力。完善了融资机制,依托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利用果园生物资产作抵押担保贷款,解决了果业发展的融资瓶颈。完善了果茶园管护机制。通过果园转租分包、果园托管和“政府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社会化全程技术服务,解决了生产经营中技术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建立柑橘保险机制。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柑橘保险给予保费补贴,抵御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

(五)市场建设逐步加快

围绕品牌创建,强化宣传推介工作,努力打造重庆柑橘品牌和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品牌。市政府斥资1000万元用于重庆柑橘的品牌建设,重庆柑橘LOGO标志标识形象广泛应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奉节脐橙、万州玫瑰香橙、开县春橙、巫山脆李等品牌已走入全国市场。永川秀芽、巴渝银针等为代表的地方茶品牌在重庆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声誉。销售市场拓展。形成了以农超对接为主,门店直销、会员配送为特色的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利用“互联网+”实现价值转化。奉节晚熟脐橙、万州玫瑰香橙畅销全国,派森百NFC橙汁成为国宴指定产品。水果出口飚升,转口贸易变直接出口。2014年红橘在万州海关一次通关直接出口到东南亚,开起了柑橘直接出口的路子,2015年出口水果达7万吨。15种地产道地中药材在行业中把控龙头地位。

(六)质量安全得到提升

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牵头和参与制定良种繁育、低碳循环管护、产品包装等系列国家、行业和地方技术标准13个。着力推行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全市有534个经济作物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定,其中346个经济作物产品通过有机或绿色认证,居全市农产品之首。酉阳青蒿、石柱黄连、黔江虎杖、秀山银花、巫溪款冬花、南川玄参等6个基地县通过GAP认证。加强农药残留常态化监测,杜绝高毒、高残农药使用。2010年以来,我市对水果茶叶进行了全面的农药监测,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全国农残抽检年年合格。柑橘非疫区建设成果明显。重庆市作为全国唯一的柑橘非疫区,建立起了柑橘疫病控制的有效机制,经受住了周边疫情的严峻考验,成为全国唯一无黄龙病危害的区域。得益于此,我市柑橘种苗产业成为服务全国的大产业。

(七)产业链条延伸增效

把经济作物产业与三峡移民开发相结合、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与文化、旅游和自然资源保护有机结合。注重柑橘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15家加工企业为龙头,143家销售企业为骨干,852家种植企业及数十万橘农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建成柑橘商品化处理设施32条、30个产地预贮预冷设施,橙汁加工及果实商品化年处理能力达到200万吨。三峡库区柑橘有效化解生态与经济发展矛盾,“既增收,又增绿”。城市郊区以经济作物产业为载体的休闲观光园,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5300多个花园式果园、茶园、药园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成为新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

一是品种创新能力不足。除柑橘品种创新能力比较强以外,茶叶、伏淡季水果品种多数是外地引进,适应性差,同时伏淡季水果品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茶叶本地品种开发利用滞后。我市中药材品种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力。二是经济作物产业基础设施差。水果园中能实现手持皮管或是滴灌、喷灌的果园只占全市果园的1/3左右,同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老果茶园,道路、排灌条件都比较差,遇到旱季或暴雨造成减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善。三是技术体系不健全。伏淡季水果、茶叶、中药材良繁体系不健全,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少,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充分,科技推广力量薄弱,特别是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四是果茶园机械发展缓慢,适合丘陵山区特点的果茶机械化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

一是布局不集中。柑橘在全市37个区县均有分布,即使在区县内部基地布局也十分分散,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商品化基地,规模和集群效应还没形成。二是品种不集中。一个区县一种作物有很多种品种,品种杂乱,由于类型和成熟的不一致,不能形成同一品种的商业批量,给销售带来困难。三是设施配套不集中。表现在加工能力与基地产量不匹配,商品化处理设置布局分散,有的地方设施设备长时间闲置,利用率不高。四是品牌整合度不高。县县有品牌,相互混淆,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公共品牌,这些都不适应经济作物产业商业化发展的要求。

(三)经营规模不合理

我市现有果茶园类型呈两极分化严重,千亩以上的大型业主尽管数量不少,但实力普遍较弱,后续资金严重不足,加之经验不足,管理十分粗放,甚至失管、弃管,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给基层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种是分散果茶园,由于单家独户,面积小,收益低,农民外出打工,基本放弃管理;还有一种是农民合作社,管理极不规范,与农民利益链接不紧密,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而由职业农民和中小业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面积在30-200亩左右的,经济性最好的果茶园数量较少。

(四)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近几年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和疫病有蔓延趋势。长寿夏橙的黑斑病、万州红橘的褐斑病没有得到根本性控制。猕猴桃溃疡病造成万州、黔江等地大面积流行,损失十分惨重。柑橘溃疡病、大小实蝇在我市有零星发生,防治和铲除的压力较大。近几年来,柑橘白芒锦天牛、柠檬黄脉病等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来势较猛,在局部地区造成较大危害。我市是柑橘非疫区,面临着周边柑橘疫区果实和种苗进入的巨大威胁,植保植检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设在我市边境的检疫站,检疫人员和检疫经费落实较差,防疫屏障急待加强。伏淡季水果种苗乱调乱引现象时有发生,李子冠缨病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五)绿色发展步伐不快

经济作物生产化学投入品严重过量,化学农药使用较为普遍,绿色防控比例不高,有机肥使用率不足50%,测土配方和营养诊断覆盖率常年不到20%,肥料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由于经济作物常年主要依靠化肥维持,产品品质下降明显。高毒农药和违禁农药在经济作物上使用的案件在个别地方时有发生,经济作物产品的安全性检测和执法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作物产品的重金属含量检测工作尚未开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刚刚起步。

(六)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

我市除柑橘产业外,其它经济作物产业从生产、加工、包装、流通、销售等环节没有完全形成竞争力强的全产业链。加工水平不高,设施配套不足,技术落后,影响到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市场体系不完善,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还处于低端发展阶段,经济作物产品快速、便捷、高效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还未形成。经济作物产业与休闲观光融合度不高,全市虽建设了5300个果茶观光采摘园,但是园相园貌不美观、主题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较差,与旅游、休闲养生及地域文化融合度不高。经济作物产业金融服务滞后,生物资产、园艺设施及土地经营权质押贷款尚在起步阶段,受益面十分有限。经济作物保险在柑橘上开展试点,从效果上来看,保额偏低,理赔过程复杂,农业部门没有掌握话语权,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三、“十三五”经济作物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政策环境良好

国家启动生态工程,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活动;精准扶贫、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及三峡库区后扶工程持续开展,为经济作物发展提供了保障。市委、市政府对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也高度重视,把柑橘、茶叶、中药材3个经济作物产业链建设提到了重要的高度,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给重庆经济作物产品出口带来了新的商机。

2、市场前境向好

国内果茶价格提升还存有较大空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茶叶消费人口大幅增加,重庆本地市场容量大,水果需求旺盛。“互联网+”让产地与市场不再遥远,经济作物产品已经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市场。随着沿海用工成本的上升,经济作物产业已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西南地区成为东部茶叶转移的主战场和承接地,成为全国茶叶生产最集中的区域,给重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经济作物产业的规模可大可小,为中小业主投资创业提供了载体平台。

3、产业优势明显

重庆三峡库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生态环境和立地条件的多样性,全年无霜期长、冬季无冻害、基本无检疫性病害。柑橘、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有悠久的历史,品种资源积累丰富,为我市经济作物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武陵、大巴山区历来是我国中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晚熟柑橘在全国和亚洲地区有较大的竞争力,巫山的脆李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热销,石柱黄连、巫山和奉节的川党参、川牛膝,巫溪的川贝母产业优势明显。科技支撑不可比拟,重庆是国内柑橘研发中心和新技术的发源地,引领着中国柑橘的发展方向。柑橘国家级非疫区的建立,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近几年我国南方柑橘主产区黄龙病大爆发,广东、江西、广西、云南等省份损失惨重,为重庆柑橘发展腾出了空间,提供了机会。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都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专业研究机构,具备较强科研的实力。

(二)面临挑战

1、全球一体化的竞争压力

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随着市场走,随着现代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开放,信息流通的加快,谁先洞察市场前沿信息就抢占了产业发展的先机。我市经济作物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化意识弱,发展什么、多大的规模都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市场反应滞后。同时目标市场距离远,很难确定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目标。

2、产业发展竞争激烈

随着经济作物产业向西部的转移,西部各省都把经济作物发展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首选途径,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四川、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省市加快了柑橘产业发展速度,对我市柑橘产业形成了包围之势。浙江、福建、云南的茶叶和北方的苹果、晚熟李桃错季上市占据市场很大份额。中药材栽培品种多,用途比较单一,市场需求弹性小,产销容易失衡,价格波动大。国内相关省市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迅猛,竞争日益激烈,周边省市都瞄准了重庆市场,为我市经济作物产业带来了较大压力。

3、经营模式有待研究完善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下,我市经济作物生产组织体现出了多样性。经济作物生产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有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的特点,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农户的收入较低,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受地形影响,我市土地单元小,山高坡徒,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机械化也难以普及,劳动力需求大,制约着产业的发展,要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完善经营模式。

4、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安全事故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对农产品安全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市经济作物标准化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快速提高,个别地方出现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和违禁农药现象。

四、“十三五”经济作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五大功能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经济转型,紧紧围绕构建“全产业链”这个核心,加快经济作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六个转变”,以柑橘、茶叶、中药材三个百亿级产业链为重点,坚持“点线面”结合,“产加销”一体,进一步拓展经济作物产业的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特色重点,差异化发展

各区县要根据全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经济作物产业要有准确定位,在产业项目发展上,要突出自身的传统和特色,要发挥各地优势,与环境、生态、人文等相适应,差异化发展,不搞小而全、见异思迁、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抓住一到二个特色产业重点推进,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2、紧跟市场需求,实行分类指导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要素,进行分类指导。商品化生产基地,要按照全市的统一布局,巩固发展“大基地、小单元、多主体、单品种、集群化”的模式,形成单一产业、单一品种的商品化基地优势;休闲观光基地,要选择交通便利,立足城市近郊、大景区周边或沿线,要有主题和灵魂,要小而精美,配套服务要贴心;加工类基地,由龙头企业带动,设施要配套,集中布局;对退耕还林和绿化长江形成的存量果茶园,要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和分零转包或转化经营机制的方式重新明确业主,落实管护责任,重新焕发生机。

3、注重典型示范,带动社会参与

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对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不搞大包大揽,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性的投入,全产业链思考,一个项目选择一到二个点做好标准示范,制定规程,带动社会参与、农户跟进,为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4、创新发展模式,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创新经营主体、管理模式,形成农户受益的土地流转和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扶持与社会融资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重点发展面积在30-200亩左右,经济性较好,由职业农民管理和中小业主经营的果茶园。建立完善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产销衔接和风险防控机制,扩大农业保险。

(三)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经济作物发展确定“511”的总体目标,以柑橘、茶叶、中药材、伏淡季水果、花卉苗木5大经济作物产业为重点,种植面积超1000万亩,综合产值超1000亿元。

1、柑橘产业

到2020年,全市柑橘基地面积达到330万亩,新建30万亩,改造20万亩,总产量达到330万吨,橙汁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亿元的柑橘龙头企业25家。把重庆柑橘打造成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和全市第一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五个最大、一个第一”格局,即最大的晚熟柑橘基地、全国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最大的柑橘科技创新高地、最大的种苗生产集散基地、最大的柑橘休闲旅游基地和全国第一个柑橘非疫区。

2、茶叶产业

到2020年,全市生态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渝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名优茶率达到50%以上,形成百亿级产业链。以永川、南川、秀山为核心打造面积各超10万亩的3大茶产业综合示范区,以巴南、万州、江津、荣昌、酉阳为核心打造面积各超5万亩的5个茶产业重点区县。在综合示范区打造2个集博览博物、生态休闲、品牌市场等功能为一体的渝茶文化创意体验区;培育年产值上亿的龙头企业2-3家,打造全国知名品牌2-3个,创建国家驰名商标1个,全国百强茶叶企业中出现重庆茶叶企业,把重庆打造成全国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和茶文化交流中心,培育涉茶人口上百万,建成百亿级茶叶产业链。

3、中药材产业

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标准化、规范化基地100万亩,总产量达到81万吨,种植业产值达到60亿元,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利税100亿元以上。做强川党参、黄连、天麻、太白贝母、黄精、川牛膝、栀子等渝产道地中药材大品种,重点支持药食两用的成长新兴品种。

4、伏淡季水果产业

到2020年,全市伏淡季水果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达到35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李子达到80万亩以上,把李子打造成我市除柑橘外第二大水果。创建伏淡季水果标准化果园100个,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果园6500个。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分区域发展优势品种,生产高品质伏淡季水果。

5、花卉苗木产业

到2020年,花卉等产业稳定保持现有48万亩和综合产值50亿元,防止下滑过快。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高新技术,提高品质和产量,调减绿化苗木、积极发展特种花卉及草花,确保产业基本稳定。

五、主要经济作物布局与重点任务。

(一)柑橘产业

作为我市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继续走鲜销与加工并重,错季上市,差异化发展和延伸产业链条之路。加快发展晚熟柑橘,进一步优化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次年2-6月成熟的晚熟柑橘,逐步高接换种将20万亩中熟品种更换成晚熟品种,新发展晚熟柑橘20万亩,晚熟柑橘达到150万亩以上,使早中晚熟比例更加科学合理,达到25:30:45。调减加工果基地20万亩,调减浓缩橙汁产能50万吨,新增NFC鲜橙汁产能30万吨。进一步调整优化鲜食柑橘品种结构,柑橘重点发展品种优良的晚熟杂柑、脐橙和血橙,延长供应周期,围绕“四季有鲜果,八个月能加工”的目标,把我市建成为全国新鲜柑橘供应时间最长的省市。

区域布局:采取政策导向、投资倾斜等办法,促进柑橘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和优势基地进一步集中,彻底摒弃品种多而杂、基地小而散的局面。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连片规划、连片建设、集中发展,统一打造区域品牌,并在采后处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统筹协调,逐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带和若干产业集中发展区。

橘橙主产区,重点建设以奉节为中心万州以下的库区脐橙产业带,包括云阳、奉节、巫山等区县,重点发展以伦晚、纽荷尔、鲍威尔、红肉脐橙、奉园品系等为主的晚熟脐橙品种;以万州为中心的万忠路玫瑰香橙产业带,主要包括万州、忠县,重点发展塔罗科血橙;以长寿为中心,永川至忠县长江沿线的晚熟杂柑商品化产业集群,永川、江津重点发展兼顾观光采摘的晚熟杂柑,长寿、涪陵重点发展沃柑为主的晚熟杂柑;推进以忠县、开州为中心的鲜食与冷鲜橙汁加工产业集群,鲜食柑橘以晚熟春橙、沃柑和W默科特等杂柑为主,加工柑橘以长叶橙、北碚447、奥林达等品种为主。城市近郊、大景区周边或道路干线沿线,充分利用晚熟柑橘春天成熟、花果同树的特点,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休闲果业,重点选择适合休闲采摘的春见、青见、大雅、不知火等适度规模种植,全市建成高品质休闲观光柑橘园500个。推进“万开云”柑橘产业一体化发展,统一规划,协调布局、构建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加工商品化处理体系,形成竞争力强、优势明显的产业联合体。

柚子产区,包括巴南、长寿、垫江、梁平、丰都、巫溪等区县,继续突出地方特色,巩固发展以梁平柚、长寿沙田柚、垫江晚白柚、巴南五布柚、丰都红心柚为代表的地方柚,重点加快推进梁平柚商品化生产基地建设,达到20万亩的规模。同时加快巫溪琯溪蜜柚新区发展。

柠檬产区,主要包括潼南、万州等区县,发展以尤力克柠檬为主的种植基地。重点打造以潼南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合川、大足、铜梁的50万亩商品化生产基地。

重点任务。一是加强柑橘优良品种选育,加快品种区域试验,构建规范制度体系和标准操作规程。巩固完善江津、万州、忠县、开州、奉节、云阳六区县品种品比试验园建设,新建梁平柚子品种品比试验园,未经审定和区试的品种一率不得推广。二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果园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与推广,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研究,大力推广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0万亩。三是配合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以柑橘种植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试点。即通过“社员身份界定、土地确权、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和财政扶持资金股权化”等措施,形成“股权明晰,决策民主、管理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整村推进柑橘规模化种植,实现柑橘果园的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和统一经营,农民按股投资和分红,使之成为产业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典范,试点面积达到2万亩。四是加快以产地集散中心、市场销售、深加工为主的全产业链建设。建成覆盖所有柑橘主产区县的产地集散中心10个,商品化处理线40条,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15家,规模流通型企业200家,电商2000家,柑橘相关从业人员达200万人。

(二)茶叶产业

紧紧围绕市政府七大产业链建设工作,以打造全产业链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茶园、建设文化、打造品牌、市场营销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着力推进百万亩生态渝茶园建设,重点打造渝茶品牌、培育经营主体、推广渝茶文化、拓展精深加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渝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区域布局:在已形成的渝西、渝东南、渝东北三大优势茶产业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突出优势和特色,重点抓好“352”布局,即永川、秀山、南川3个综合示范区,荣昌、万州、巴南、江津、酉阳5个重点区县,综合示范区的2个渝茶文化创意体验中心。

以永川为核心,江津、荣昌为重点,辐射带动合川、铜梁、北碚等区县。以巴渝特早、南江1号、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碧香早、乌牛早等为主推品种,大力发展早市针形名优绿茶,推动江津富硒茶、荣昌红碎茶的发展,打造全国针形名茶主产区、红碎茶出口重要基地,建成一批茶叶专业镇,形成加工集群,配置茶青、茶机、茶包装、茶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到2020年,改造茶园7万亩、新建茶园16万亩,茶园面积达30万亩,无性系良种达80%以上,茶叶产量3万吨,名优茶比率达50%以上,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0亿元,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企20家,其中超10亿元茶企1家,推动1家渝茶企业上市,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

以秀山、南川为核心,酉阳、巴南为重点,辐射带动万盛、武隆、黔江等区县。以巴渝特早、早白尖5号、南江1号、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蜀永2号、金观音、黄金茶等为主推品种,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重点发展南川大树茶,建成一批茶叶专业镇,形成加工集群,配置茶青、茶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到2020年,改造茶园15万亩、新建茶园12万亩,茶园面积达45万亩,无性系良种达80%以上,茶叶产量4.5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45亿元,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企20家,推动1家渝茶企业上市,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个。

以万州为重点,辐射带动城口、涪陵、开州、云阳、巫溪等区县,以巴渝特早、早白尖5号、南江1号、福鼎大白茶、蜀永1号、蜀永2号等为主推品种,大力开发无公害、生态有机绿茶、红茶,围绕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建立高标准生态旅游茶园。到2020年,改造茶园8万亩、新建茶园7万亩,茶园面积达25万亩,无性系良种达80%以上,茶叶产量2.5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5亿元,培育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茶企10家,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

力争到2020年,培育年产值上亿的龙头企业2-3家,全国百强茶叶企业中出现重庆茶叶企业,把重庆打造成全国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和茶文化交流中心,建成百亿级茶叶产业链。

重点任务:一是茶树良繁体系构建。构建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在渝东南、渝东北、渝西南综合示范区建设品种示范园3个,在永川、南川、巴南、荣昌、秀山(酉阳)改扩建良繁基地5个。二是优新技术推广。全面推广茶树更新、良种种植、高效施肥、绿色防控、机械生产、自动加工、智能拼配等先进技术,推广面积达50万亩。三是品牌建设与市场流通。培育公共品牌、壮大区域品牌、复兴传统品牌,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打造驰名商标及市场渠道建设,恢复沱茶等传统历史品牌,扩大渝茶知名度。打造全国知名品牌2-3个,创建国家驰名商标1个,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50家以上,在主城建设茶叶专业交易及配套交易市场1-2个,综合示范区建设茶叶原料、毛茶及配套交易市场3个,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涉茶人口上百万。四是茶文化建设。建设茶博物馆、茶博园各1个,打造休闲体验、茶旅一体化、美丽茶乡30个,支持永川秀芽、重庆沱茶、渝派古茶及荣昌安陶茶器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支持举办和参加全国性茶叶节会,在主流媒体公益宣传重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建设,组建茶文化专家宣讲团和社区文化说茶人,宣讲重庆茶文化。

(三)中药材产业

实施重庆中药材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市中药材种植产业抓好“121”发展思路(  “12”就是12个重点区县,“1”就是一批道地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遵循“稳成熟、强成长、拓现代”的分类指导原则,根据道地好种、市场容量、企业需求、价格效益、生态平衡等因素综合考虑,全市重点做强川党参、黄连、天麻、太白贝母、黄精、川牛膝、栀子等渝产道地中药材大品种,打造“渝产绿色中药”品牌。

在区域布局方面。按品种分类指导原则,将全市重点区县区分为传统中药材成熟区、增长潜力区和现代示范区三类进行分类指导建设,打造“渝产绿色中药”品牌。发展成熟区包括石柱、秀山、酉阳、万州、开州、云阳等6个区县,稳定面积、提高仓储能力,加大后端产品研发;增长潜力区包括巫山、巫溪、城口、奉节等4个区县大力发展道地药食两用药材、企业需要的原料及加工药材;现代示范区包括渝北、南川、綦江等3个区县,以现代农业的方式发展黄精、栀子、百合、木瓜等品种。按照道地药材原产地进行布局的原则,形成一批规模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一是以三峡库区巫山、巫溪、城口、奉节、开州、万州、云阳等为主体的渝东北种植区,二是以石柱、秀山、酉阳等为主体的渝东南种植区,三是以南川、渝北、潼南等为中心的渝西种植区。各区县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传统优势品种发展,如石柱的黄连,奉节川牛膝、巫山党参、巫溪太白贝母、城口天麻、南川黄精、栀子等。

在基地建设方面。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遵循科技先行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推动“大企业”、“大品种”、“大基地”联动,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整合技术和品种资源,着力培育大企业;以大企业为主体,深度开发优势产品,培育大品种和知名品牌;由大企业带动,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加大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建设道地药材、大宗药材和濒危药材种植大基地。采取四种模式:即“政府(科技特派员)+药企(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药企+科技机构+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药企或公司(租赁土地)+科技机构”,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机构”等。并通过引入农业保险,多方合作建立共同抗风险能力的保障体系,以龙头企业带动、以协会带动、以市场带动,农场或庄园模式带动中药材建设,使基地建设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壮大。建立起50万亩规范化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加快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在总结药农生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对中药材栽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研究,引进先进的农业模式化栽培技术,制定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革新传统粗放和中药材生产管理方式,提高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在品种选择方面。我市主要中药材品种有35种,根据产业成熟度分为成熟品种、成长新兴品种、生态品种三类。一是成熟品种。主要有黄连、川党参、木香、独活、川牛膝、大黄、天麻、小茴香、山银花、青蒿、玄参等,它们的特点是全国占据优势,产销量比较稳定。主要任务是稳定领先地位,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由于川党参、川牛膝、天麻等市场需要量大、价格稳定上涨,根据市场适度加快发展。二是成长新兴品种。包括药食两用品种、用量快速增加品种、企业订单原料药、新资源品种、野生变家种品种、引进提高品种和深加工品种等。主要品种有川贝母(太白贝母)、黄精、淫羊藿、前胡、白芷、百合、菊花、金荞麦、半夏等,逐步扩大规模,加大科技试验示范,开展商品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生态品种。渝东北、渝东南作为生态屏障区域,在不适宜土地开垦的区域(坡度大、土地贫瘠的区域),大力发展木本药材、木质藤本和宿根药材,减少水土流失。主要品种有栀子、厚朴、黄柏、杜仲等。

重点任务:一是商品化基地建设。以道地药材、道地产区为重点,连片集中打造300个,150万亩中药材商品基地,其中木本药材基地50万亩。规范化种植基地50万亩。二是良种繁育及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建成良种繁育及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5万亩,其中试验基地10个,示范基地20个。三是加工处理。建成300个初加工、仓储或电商示范基地。针对个别品种,尝试进行深加工,开发中药材旅游产品、健康食品等。四是产业融合。以药食两用和药用花卉品种为重点,依托风景名胜区、城市郊区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休闲观光养生园,达到200个。

(四)伏淡季水果产业

以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推进重庆果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稳定扩大伏淡季水果栽培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培育产业,提升果品品质和安全,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区域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区域特色。

渝东北李生态产区:重点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内,海拔500  m以上深丘峡谷和中低山区,集中布局李产业,形成一批李商品化基地。以巫山和万州为核心优势产区,涵盖巫溪、开州、云阳、奉节等区县,辐射彭水、南川等区县,发展以“中华名果”巫山脆李为主的青脆李、脆红李、茵红李等优势品种,适度发展万州分水李、渝北歪嘴李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品种,形成80万亩以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商品李生产基地,把李发展成为我市第二大水果产业。

渝西南方早熟梨优质产区:南方早熟梨产区主要布局在永川、合川、巴南、綦江、南川、涪陵、渝北等区县500m以上丘陵山区,面积维持在60万亩,重点进行品种结构调整以及低产园改造工程。推广品种以翠冠、翠玉、雪青、雪峰、圆黄、黄金梨、新高、黄冠等为主,到十三五期末,黄花梨比重逐步降至40%以下,完成低产园改造5万亩,在永川、巴南、綦江、渝北、南川5个优势区建立无公害南方早熟梨商品化生产基地10万亩。

渝东南武陵山猕猴桃产区:武陵山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是猕猴桃生长的适生区。以黔江为核心,在酉阳、秀山、石柱、万盛、南川、綦江等海拔600m以上中低山区布局猕猴桃产业,重点推广金艳、海沃德、红阳、徐香、米良、东红、金什1号等良种,形成20万亩以上的标准化的生产基地。

休闲水果发展基地:在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结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以发展适宜休闲赏花的桃、李、梨、樱桃等,又可采摘体验的枇杷、葡萄、草莓、杨梅、蓝莓、龙眼等水果。休闲水果观光基地,要交通便利,最好在大景区周边或沿线,要有文化内涵和灵魂。园相园貌要精致美观,把果园当作花园来打造。基地不在于大,而在于美,在于精,在于特,产品要绿色健康、包装要精美。休闲基地要做到区县有特色,园园有亮点,不能千佛一面。各区县因地制宜分类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传统水果,如大足和合川的枇杷,铜梁和巴南的樱桃,酉阳、合川和潼南的桃,涪陵、丰都、永川的龙眼和荔枝等。

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创建伏淡季水果标准化果园,制定伏淡季水果标准化果园技术规范,推广标准化建园、营养诊断施肥、生草覆盖、肥水一体化、病虫草绿色防控等简化、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排灌等基础设施投入,到十三五期末,建成伏淡季水果标准化示范果园100个;二是构建重庆市伏淡季水果良种繁育体系,支持科研、教学以及业主单位建设李、梨、桃、枇杷、猕猴桃、葡萄、草莓、龙眼等伏淡季水果良种繁育中心10个,包括品比园、母本园、采穗圃、苗圃,每年生产优质良种苗木  500万株以上,满足全市伏淡季水果产业发展需要;三是充实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和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伏淡季水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四是建设伏淡季水果冷链物流,扶持种植业主和经销商建设冷藏储运设施,大幅度降低损耗,提高伏淡季水果商品价值,形成10万吨以上的冷藏储运能力。

(五)花卉产业

充分利用气候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以绿化苗木生产为主的花卉产业,适度发展特色花卉,倡导花卉生产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在房地产降温的背景下,花卉产业重点是稳定面积,调减绿化苗木面积,积极发展特种花卉和草本花卉。

区域布局:以北碚、璧山、江津、巴南、渝北等区县为主,打造围绕市区的环线绿化苗木生产带,主要生产桂花、紫薇、山茶、杜鹃等绿化苗木;以九龙坡、沙坪坝等区县为主,打造草花盆栽培植物生产带,主要生产三色堇、报春花等城市花坛用草花;以秀山、酉阳、黔江、石柱等区县为主,打造渝东南药食两用花卉生产带,主要生产百合、金银花等药食两用花卉;以涪陵、巫溪、石柱、武隆等区县为主,打造高山花卉生产带,主要生产百合、石蒜、唐昌蒲等高山花卉;以北碚、南岸、垫江、南川、巫溪等区县为主,发展特色花卉生产,主要生产蜡梅、牡丹、杜鹃等特色花卉;在大足、永川、开州等地发展水生花卉苗木生产,主要生产荷花、睡莲、菖蒲等水生花卉;在荣昌、江津、綦江等地发展珍稀花卉,主要生产荣昌素等兰花植物;在北碚、巴南等地发展草坪生产,并生产禾本科观赏植物;在北碚、南岸、巴南、江津、万州等地为主,发展树桩盆景和盆景,并发展佛手、金桔等观赏盆栽果树。

重点任务:一是继续加大保护地栽培等现代设施设备投入,引进人才,增强科研力量,培育地方品种,推广先新栽培技术。二是集中成片打造现代花卉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花卉交易市场和信息中心,培育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产销机制。三是建立花卉优质良种苗木(种子)繁育体系,建立花卉研究和花卉人才培训中心,对花卉业各类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四是倡导花卉生产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

各地要高度重视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党委、政府要把经济作物产业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统畴起来抓,及时研究解决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农业部门要在发挥好参谋和助手作用的同时,加强横向联系,密切与林业、水利、发改委、财政、农综、金融等部门协调配合,在产业政策、布局规划和项目投入等方面加强沟通,努力形成推进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的合力。各级要研究制定经济作物产业专项考核办法。除我委专项切块资金外,各区县综合性切块资金用于柑橘产业发展应不低于30%。要及时总结产业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拓宽资金来源,增加多元投入

经济作物的高产出必须要有高投入。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区县优势,整合移民、农业、林业、农综、国土、扶贫等部门资金和力量,为经济作物的生产提供基础平台和资金支持。产业布局到哪里、基地规划到哪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就要配套到哪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争取外部支持,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下乡,鼓励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到农村创业,但要防止城市资本到农村套取财政专项资金。研究探索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等新型合作金融业态,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三权”抵押形式,创新资金抵(质)押方式,提升涉农信贷担保公司实力,让农村更多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

(三)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基础

加强良繁体系建设。根据产业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三峡库区自然资源,重点建设一批果树无病毒、茶叶无性系等良种繁育基地,搞好品种比较试验,继续推行柑橘无病毒三级良繁体系。加大病虫害防控力度,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将绿色防控技术、投入品管理同优质农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创新绿色防控运作机制。完善病虫监测和检疫网络,加强柑橘非疫区建设和运行,确保经济作物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行科研与生产结合,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完善各级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稳定充实各级经济作物技术服务队伍,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业农村未来发展的大事,推动农民专业化、职业化,引领农村发展。

(四)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型主体

深入研究搞活农村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核心要素上大胆探索突破,用机制、用政策调动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增加投入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的受益者。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促进经济作物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引导农户、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合作,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优势主体,鼓励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吸引社会优秀主体参与到经济作物发展中。

(五)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特优品牌

加快特色优势品牌打造。以区县为基础,市级统筹主抓,将有基础、有影响、有市场前景的经济作物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按全产业链思维,将其打造成为知名品牌。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在发展和巩固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要加快市场信息体系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电子商务,形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力培育大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和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产品流通经纪人。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加快市场信息预警预报机制建设。

(六)规范生产管理,提高安全质量

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研究完善制订经济作物产业地方标准,从投入品、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提高经济作物产品标准化水平。项目实施要突出重点,切忌撒胡椒面,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第三方验收等方式,探索以“全产业链”、“项目包”等形式竞争立项办法,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着力推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加强环境保护,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产地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现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做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完善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坚决杜绝不安全的产品进入市场。

(七)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

全市上下要把握经济作物市场导向,转变生产方式,找准市场定位,由分散劳动密集型、简单初级加工转向规模生产和精细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扶持生产分级、仓储运输、销售加工为主的商品化处理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支持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加强协作,开展加工生产工艺和营养学研究。加快一产向一、二、三产互动转变,经济作物产品食用功能型消费向食用、文化审美、养生保健等聚合型消费转变,使经济作物生产、产品销售和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批集观光、休闲和工程化生产、信息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繁荣。

附表:1﹒重庆市经济作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目

标表

2﹒重庆市“十三五”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布

局一览表

3﹒重庆市“十三五”主要经济作物发展重大项

http://www.cqagri.gov.cn/zw/upload/2017/01/636207677353431244.doc

http://www.cqagri.gov.cn/zw/upload/2017/01/636207677536731566.doc

http://www.cqagri.gov.cn/zw/upload/2017/01/636207677589147658.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