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亟待厘清的三个问题

02.06.2015  09:45

昨天,关于高考的三则新闻令人深思:一则是6月1日凌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近千名高三陪读家长抢烧高考前最后一个农历十五的头炷香,险酿火灾;二则是湖北汉川实验高中在校内通报,该校7名高三学生因为往楼下撒纸张,被“勒令退学”,后被证实通报是用以警示其他学生的;第三则新闻,是关于河北衡水模式的讨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知名高考教育专家孙东东表示,“衡水模式”已讨论多年,是早该结束的教育模式了。三则新闻,出发点不同,但或许能窥见中国高考教育的端倪,暴露出亟待厘清的问题。

话题

关于科学>

家长拜“树神”是高考功利化表达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家长们最忙的时候,他们心系即将上“战场”的孩子,既然在备考上帮不上忙,去庙里祭拜,“临时抱佛脚”,成为很多家长不可或缺的考前项目。近千名陪读家长拥挤在相对逼仄的空间内,拜“树神”的香火将黑夜点亮,同时点亮的还有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

然而,拜“树神”的迷信与教育所崇尚的文明与科学连在一起,这种“混搭”显得荒诞而极不协调。现实的吊诡在于,在选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在大学毕业生屡屡出现就业难的情况下,仍然有那么多家长,将高考看作孩子“鲤鱼跃龙门”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他们将高考看成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给孩子造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紧张氛围。

具体到拜“树神”,这完全是一种高考功利化的表达,家长们希望以求神庇佑的方式,以最小的付出,换得最大的产出。其实这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很坏的示范,高考毕竟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小部分,倘若在父母行为“熏陶”下,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这种功利化思维将让他们过度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个“沿途之美”。谢松波(职员)

关于教育>

衡水模式”是高考教育失败样本

临近高考,各地频现奇葩高考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衡水中学、衡水二中这样的学校更不用说,学生从6点10分开始上早课,一直到晚上10点半才能返回宿舍。

考生正值花季年龄,却被禁锢在疯狂教育的学校里,他们受到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作准备,尽管他们可能擅长考试,但真实的知识面却不如其他的同龄学生,不善交际,人际交往能力及情商都很差。

衡水模式”其实就是现行高考模式弊端的集中体现,它以残酷而严苛的标准,用封闭式管理及极致教育,将学生培养成高考的“勇士”,变得没有情感,没有喜怒哀乐,而内心只装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考个好大学。这违背了学生的天性,也误解了教育的本义。

所以,在“衡水模式”之下,只有学校才是“赢家”,他们让学校成了各地家长朝圣的“圣地”,实质上,“衡水模式”是教育的失败样本,这种教育,只会扼杀学生的灵性,让学生丧失了学习激情,失去了求知欲望。

衡水模式”给我们放大了高考的弊端,它不是目前高考制度的副产品,而是高考制度的衍生物。 戴先任(媒体工作者)

关于态度>

毕业撕”是逾越底线的病态狂欢

对“毕业撕”,我们并不陌生。无论是为了宣泄压力,还是庆贺狂欢,这种缺少人文素养的“病态”表现,既有违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也有悖学校“十年寒窗”的悉心培养,结果则是学生与学校“两败俱伤”。

撕书的“疯狂”,充斥着戾气,也宣扬了一种暴力倾向。只是这种“病态”并非一天就可以炼成。有几个问题,需要坚持不懈问下去:在“一考定终身”困局渐被打破的今天,学生们为何仍会被成堆枯燥无味的书本压抑到几近崩溃?

应看到,当教育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当学生被迫成为“考试机器”时,由于心理上得不到及时疗养,再加上青春的张扬与躁动,很容易任性地做出极端行为。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减压的方式方法多样。在即将高考的紧要关头,如果学校能以恰当的方式舒缓压力,能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民主管理,并表现出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学生还会上演非理智的“毕业撕”吗?这些年,我们越来越达成了一个共识: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第一个细节,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面对撕书行为,除了要在法治教育和心理疏导上“对症下药”外,还需不折不扣地把素质教育进行到底,才能从源头上扑灭撕书的“心中怒火”。

徐剑锋(媒体工作者)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