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理解剖是怎样进行的?重庆这位中科院院士揭秘
卞修武。(受访者供图)
重庆日报消息,病理解剖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有怎样的意义?如何搭建烈性传染病病理解剖室?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的过程如何?
卞修武是人体病理学家、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病理诊断和研究工作,于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日前,重庆日报记者在武汉对领衔完成目前全球数量最多的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的卞修武,进行了独家专访,揭秘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相关病理内容诞生背后的故事。
面对重大新发传染病,病理解剖必不可少
重庆日报 :病理解剖对新冠肺炎治疗有什么意义?
卞修武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病理解剖。病理学揭示疾病的本质,包括病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机体器官、组织、细胞甚至分子发生的改变及其规律,是现代医学起源和发展的根基,所以说“病理乃医学之本”。100多年前的东三省鼠疫大流行,伍连德博士就是通过遗体病理解剖证实病因、发现传播途径而最终消灭疫情的。
新冠肺炎是一种以肺部病变为主、累及全身多器官、损伤范围很大的复杂性疾病。如果没有对病因和病理改变的深入认识,临床救治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临床上看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后期往往出现“大白肺”,导致呼吸衰竭,但并不知道肺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病变如何。病理解剖就类似“侦察兵”,病理诊断就像临床医生的“眼睛”。通过解剖及后续显微镜观察和分子检查,可以最直观地了解病毒在人体的分布和器官损伤状态,哪些器官、组织、细胞受到的损害最多,病毒集中在哪,从而认识疾病发生机制、传播途径和靶向器官,分析我们可以用什么“武器”进行反击等等,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重庆日报: 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的难度主要在什么地方?
卞修武: 主要是尸检场所的条件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即如何防控其传染性。因为在解剖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场所不当或者防护不严,会有病毒传染扩散的巨大风险。要严格防控病毒的污染和传播,此外在病理标本的转运、取材、制样、检测和观察中,都需要很好的安全防护。这样的传染病尸检工作具有“脏、累、险、严、慎、隐”等特点。我们到达武汉时,全市没有符合国家要求的这类传染病尸检室。我们一步步创造条件,开展尸检工作,十分艰难。
建国内首个负压生物安全尸检方舱
重庆日报: 病理解剖需要取得尸检资质和建负压解剖室,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卞修武: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是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拥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经重庆市卫健委审批,2月初我们就在全国首个获得新冠肺炎尸检指定机构资质。随后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4例病例开展了微创尸检(穿刺)。
2月8日,我和医院黄学全教授到达武汉,推进武汉市尸检工作的开展。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火神山医院建了首个符合负压过滤的生物安全尸检方舱和病理研究室。这个解剖室是在移动手术方舱基础上,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建立的。所有的负压系统、尸检台、监控、洗消、正压防护服等装备,都是从全国各地紧急筹措集成的。
相关工作启动后,我们扩大病理解剖团队。目前除了陆军军医大学的增援人员外,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也积极增援。大家克服困难,一起夜以继日地开展尸检病理工作。
每例尸检都有新的发现
重庆日报: 团队第一例系统尸检是什么时候完成的?过程怎样?
卞修武: 我们2月18日晚上进行了一例病理解剖,这是在武汉进行的第一例病理解剖。当我第一眼看到了这个疾病的病变本质,心情很沉重。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多小时,我们防护服内的衣服全部湿透,缺氧、腰痛,很累,出尸检室已是凌晨。
截至4月3日,我们进行了27例系统尸检,每例都有新的发现。前期通过总结尸检结果,我们已将新冠肺炎的病理改变写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为临床救治和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重庆日报: 请介绍一下你们团队和近期工作吧!
卞修武: 我们团队成员大多很年轻,最年轻的只有32岁。姚小红和付文娟还是女生,他(她)们既勇敢又优秀。无论在雨雪中,还是黑夜里,大家互相帮助。大家都为自己参与抗击疫情、贡献病理人的力量而自豪。党和国家对病理工作的重视和认可,是对我们的最大鼓舞和鞭策。
目前我们一边完成尸检病理诊断报告,一边深入开展病理学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把病理结果共享给临床专家,通过视频讲课培训、临床病理讨论会等形式,为临床医护人员解惑释疑,共同探讨新冠肺炎的救治与防控。
此次抗疫,我们通过协同创新,也锻炼出一支烈性传染病病理解剖和研究团队。
重报集团武汉报道组记者 李星婷
原标题:新冠肺炎病理解剖是怎样进行的——本报记者专访中科院院士、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卞修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