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盛会书写历史 “双奥之城”面向未来

26.10.2021  19:08

北京冬会倒计时100天——

冰雪盛会书写历史 “双奥之城”面向未来


北京将书写历史,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10月18日希腊古奥林匹亚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上致辞说。


自2015年7月31日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北京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筹办工作,高质量完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精益求精进行运营管理,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精心安全举办国际测试赛。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迎接冰雪盛会,“双奥之城”已准备就绪。


除了办好赛事,北京这座“双奥之城”还面向未来,通过筹划赛后利用,引领全民健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推动城市发展,让百姓共享奥运成果。


带动城市更新,让“双奥之城”更宜居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蒲维平 摄


10月1日,位于首钢园区的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开园迎客,成为国庆假期热门打卡地。冬奥会后,公园将成为普及冰雪文化的重要窗口,推动冰雪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助力京西打造冬奥体育特色区。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后,首钢服从国家奥运战略和北京城市定位要求,实施钢铁业搬迁调整。2010年底,首钢北京地区钢厂全面停产。


随着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发布,老首钢借力新冬奥转型,通过更新改造,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为减少新建办公地点带来的碳排放,北京冬奥组委率先入驻首钢园区。之后冬奥和冰雪运动等相关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拥有百年历史的首钢老厂区重新焕发生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盛赞:首钢园区的转型是城市更新的典范。


首钢地区努力实现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文化、产业、生态、活力复兴,成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这是北京新总规(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首钢园区的定位。


冬奥会后,首钢园区将承办体育比赛,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提供训练场地,并作为冬奥会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休闲健身活动场地面向公众开放。国家冬季项目训练场地“四块冰”,在设计改造之初充分考虑可持续利用问题,赛后功能转换为社会设施向市民开放,将成为老百姓体育健身休闲场地。


未来首钢园区将发挥冬奥带动效应,利用冬奥遗产,打造北京西部休闲健身时尚消费新空间,发展大众体育健身,普及冰雪运动。“首钢园区的转型发展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对城市复兴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改造老厂房,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照明、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树立了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北京长辛店,百年“二七厂”也宣告停产。闲置下来的工业遗存通过与体育产业结合,实现保护再利用。“二七厂”转型为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赛时作为国家队备战的训练“大本营”。冬奥会后向公众开放,将成为普及冰雪运动的综合型文化地标。


乘地铁前往观看冬奥会赛事,在特许商店里买一套冬奥会纪念品,均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购买车票,进行支付。北京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创新,推进数字人民币全场景应用试点,让市民享受到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便利。重点拓展数字人民币北京冬奥会场景建设,目前已落地近40万个,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七类场景全覆盖,提升了“双奥之城”智慧水平。



冰立方”内的无障碍坡道。人民网尹星云摄


北京通过举办2008年残奥会和2022年冬残奥会,加快奥运场馆、城市道路、公共空间等城市无障碍环境提升步伐。“冰立方”完成出入口、电梯、坡道、卫生间、低位服务台等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改造。针对轮椅冰壶要求,场馆增加测温门宽度,确保轮椅通过;降低残疾人防疫物品摆放台高度,方便残疾运动员使用。



丰台站无障碍卫生间效果图。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除冬奥场馆外,北京还对重点公共空间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计划于年底开通的丰台火车站设置了23处无障碍卫生间,为残障等重点旅客出行提供便利。朝阳区完成8个公园27个无障碍设施提升改造,通过去除台阶改为平缓坡道等措施,方便轮椅等助残设备通行,让城市更有温度。


建造绿色场馆,让“双奥之城”更低碳


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北京夏奥会和冬奥会,通过科技赋能,让奥运场馆更低碳。北京2022年冬奥会优先采用绿色建造技术,建设了一批绿色低碳的场馆。“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所有新建雪上场馆均满足绿色雪上运动场馆三星级标准要求。”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人民网尹星云摄


在冬奥新场馆建造中,应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使场馆在节能降耗、高效利用等方面得到极大提升。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体育馆建筑跨度最大的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形成独特的轻、薄、软屋顶,大幅降低了用材量,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首钢滑雪大跳台大量采用新型钢材,节省了用钢量,减少碳排量约950吨;延庆冬奥村采用装配式装修工艺,既减少了现场作业带来的碳排放,还可在赛后转换中回收再利用。


以前冰上场馆制冰使用的制冷剂大多含有氟利昂,会对臭氧层造成损耗。北京冬奥会首次大规模采用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制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使碳排放量趋近于零。“冰丝带”还配有一套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制冰产生的余热用于除湿、冰面维护、运动员生活用水等,每年可节电约200万度。


北京冬奥会大量利用夏奥会场馆,创新启用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转换的“双轮驱动”模式。北京市重大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造既有场馆避免了新建场馆带来的碳排放,且大幅提升了场馆绿色环保标准。


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改造后,场馆增加了膜结构空腔自然通风,夏季自然通风降温,冬季蓄能降低场馆热耗。启用全新智能建筑管理系统控制和监测场馆室内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变化,营造完美比赛环境。


绿色低碳冬奥理念还体现在清洁能源使用上。北京市区、延庆配套电网,以及新投产的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共同编织一张智能、清洁、高效的电网,源源不断为冬奥场馆输送绿色电能。所有场馆100%使用绿电在奥运历史上尚属首次。据测算,到冬残奥会结束时,冬奥场馆预计可减少标煤燃烧12.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众多冬奥场馆开发分布式可再生电源,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屋面安装了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年供电约70万千瓦时。在空气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设置全热回收装置,节约空调能耗。延庆赛区山地新闻中心建设“绿色”屋顶,年发电14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吨。


北京及延庆赛区10个场馆设立能源管控中心,实时监测场馆水、电、气、热情况,减少能源消耗,保护城市生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宜居环境。


提速交通“织网”,让“双奥之城”更畅行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在或即将体会到这样的“奥运幸福感”: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给市民更多便利,也带给北京更大承载力。


当年,为保障2008年奥运会,北京加速编织轨道交通网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地铁奥运支线、轨道交通首都机场线、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北京南站等奥运配套交通设施先后建成。



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人民网尹星云摄


如今,为实现北京冬奥会两地三赛区间便捷通达,冬奥会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京张高铁于2019年12月30日开通,最高时速350公里,两地间旅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崇礼支线终到站太子城站,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奥运村内的高铁站,从高铁站到各大滑雪场只需15分钟。


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实现了自动驾驶、智能行车等,旅客可直接刷脸进站。为带给旅客更好体验,京张高铁上有一支“雪之梦”乘务组,她们经培训熟练掌握列车智能设备设施、冬奥场馆及赛事信息,全员普及了冬奥知识,接受了外语、手语强化培训。通过餐吧冬奥文创产品展示及乘务人员介绍,让旅客享受一次冬奥文化体验之旅。如果赶上周末乘车,旅客还会看到乘务人员身着运动装值乘。


高铁的开通构建起京张“一小时生活圈”,让游客和京冀居民享受到便利,冬奥会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正持续显现。截至今年9月底,京张高铁已累计发送旅客超1130万人次。“以前我们去崇礼滑雪,开车至少需要3小时,旅途远,费用还高。现在坐高铁最快1个小时就能到达,太方便了。”一位北京滑雪爱好者说。



北京地铁11号线(冬奥支线)今年年底开通运营。郄向光摄


京张高铁架起了通达冬奥各赛区的交通“大动脉”,而城市轨道线路则成为连通北京赛区各场馆的“毛细血管”。今年年底,直接服务冬奥会的北京地铁11号线(冬奥支线)将开通运营,届时北京赛区各竞赛场馆都将实现地铁覆盖。


这条线路也是北京第一条智慧轨道交通示范线路,采用时速100公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A型铝合金地铁列车,可实现有人值守下的自动运行。在车辆设计上也突出了冬奥元素,“车内扶手按照冰球杆形状设计,车顶照明灯采用了雪花的形状,十分有特色。”京投所属轨道快轨建设公司设备部部长王雪松说。


此外,全长约161公里的京礼高速建成通车,连接北京城区、延庆和张家口崇礼地区,行车时间缩短了约1小时,缓解了京藏高速拥堵;在延庆站旁,一座集公交、出租、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服务换乘中心建成,赛时这里将成为集散地,接驳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会赛会用车采用“山区用电、平原用氢,天然气补充”的模式,北汽研发整备500余辆新能源汽车提供服务保障……绿色、智慧、便捷的交通网已编织而成,100天后将为冬奥盛会保驾护航。


助推全民健身,让“双奥之城”更健康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时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也将是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运动留下的重要遗产。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显示,冬奥会的筹办对中国冰雪运动具有巨大带动作用。


随着北京冬奥会脚步日益临近,冰雪运动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不断升温,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热爱这项运动。


正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小杜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他此前从未接触过冰雪运动。“两年前,我第一次接触了滑雪,便爱上了从雪道上冲下来的刺激感。”小杜说,上一个雪季,他和同学一有时间就去雪场“打卡”,他还加入了学校的滑雪社团。小杜说:“这两年,学校的滑雪社团十分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冰雪运动结缘。我还邀请了家乡的朋友到北京来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希望他们也能喜欢上这项运动。


冰雪运动也进入了北京的中小学校园。设立冰雪运动课程、成立冰雪社团、开展冰雪竞赛……“”运动在校园里“”了起来。在朝阳区,20万中小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冰雪运动、学习冬奥知识。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在专业雪场举办了一场“校园冬奥会”,举行了冰球、速滑、冰壶等项目比赛,让学生们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一位学生说:“在冰雪上‘飞舞’的感觉特别美好。


2021中国青年参与冰雪运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有30%以上的青少年群体参与过冰雪运动,超过60%的青少年看好冰雪运动的未来。


10月10日,北京市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新赛季启动,这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青少年冰球赛事。比赛在北京6个冰场同时进行,将在20个比赛周内完成1224场比赛,来自北京市25个俱乐部的256支队伍、近3600名小球员参赛,参赛队伍和队员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这是当下国内青少年群体积极参与冰雪运动的一个缩影。


除了校园,城市社区也成为市民体验冰雪运动、了解冬奥知识的阵地。前不久,北京市体育总会在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举办了一场“社区迷你冬奥会”。虚拟现实模拟滑雪、旱地冰球、冰蹴球、桌上冰壶球等互动项目,让原本小众的冰雪运动不分季节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新时尚。


10月20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抵达北京,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之火点燃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盼,标志着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大幕将启。


迎接冰雪之约,奔向美好未来。100天后,2022年2月4日,“双奥之城”北京欢迎你!


(责编:杨强  编辑:陈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