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委开展农作物“科技减灾百日行动”积极应对农业灾害
今年汛期以来,“5.17”、“5.21”、“6.17”等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大风、冰雹灾害天气造成我市部分地区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同时,据市气象部门预测,主汛期全市旱涝交替,总体旱重于涝;据市植保专家会商,预计大春作物中后期病虫害仍将呈中等偏重发生态势,重于上年。为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市农委决定从7月6日起,在全市农业系统开展“科技减灾百日行动”,积极应对暴雨洪涝、高温伏旱和病虫害等多种农业灾害。
强化应急值守和及时预警。各级农业部门一要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保持与政府应急办、气象、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的信息沟通,确保接收到预报信息要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二要及时开展会商,提前把天气变化、人工降雨、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等预警信息传递到农户,坚持做到蓄水抗旱与防汛工作两不误,力争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三要按照《自然灾害信息报告紧急启动制度》要求,认真统计上报各类灾情和抗灾救灾工作措施。
强化分类指导和技术服务。当前正值大春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各项田间管理措施的最佳时期。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和指导农民搞好抗灾救灾工作和种植业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因地制宜完善救灾方案和培训指导。另一方面,要针对作物受灾情况,有效落实清沟排湿、扶苗洗苗、适时补肥施药,以及抢收在土作物、抓好增种补种和改种等减灾救灾技术措施,尽快改善大春作物苗架长势,尽力挽回部分经济损失。
强化主要病虫害监测和绿色防控。各地农业部门要按照《重庆市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的要求,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和稻瘟病、纹枯病等流行性病害为重点,强化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组织技术力量对重点病虫、关键区域的防控工作分片包干进行技术指导,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深入推进“农药减量使用行动”,发动群众打好病虫害防控歼灭战。
强化措施抓好晚秋生产。各地要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市场潜力大、增收效益好的晚秋作物种植面积。晚秋生产要继续抓好秋洋芋、再生稻两大骨干品种,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秋糯玉米、秋菜、秋荞、再生高粱、秋大豆、秋红苕等短期作物,力争面积达到400万亩,亩均增收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