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获得梁启超肯定的233万字《合川县志》,出自这位清代名家之手
重庆历史名人馆内的张森楷雕像
张森楷(1858-1928年),字元翰,号式卿,晚年号端叟,清末民初合州(今重庆合川)人。早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后转入锦江书院就读,弃经攻史,撰成《通史人表》269卷。另撰《读史质疑》300多卷,后几经修订,成为当时史学巨著《二十四史校勘记》。1913年,合州改为合川后,张森楷主持编修《合川县志》。1924年撰写成《四川通志》中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职官沿革表》。1925年,成都大学成立,受聘任国史教授。1928年5月重订《史记新校注》133卷。同年6月病逝。
改革教育 潜心治史
张森楷出身于普通农家,5岁入私塾学习。他才思敏捷,在乡里有“神童”之称。同治九年(1870年),12岁的张森楷到重庆应童子试,在街市上偶然购得《史记菁华录》及《日知录》残本,他对史学的兴趣由此萌发,继而走上了治史之路。张之洞任四川提学使时,对张森楷青睐有加,录取他为州学生。光绪三年(1877年),张森楷考中秀才,进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光绪五年(1879年)转至锦江书院深造,并担任院都讲,同时开始著述《通史人表》《历代舆地沿革表》《二十四史校勘记》。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森楷结束求学生涯,回到故里,出任振东乡校(今合川双凤镇云峰小学)主讲。张森楷遍访合川农村家庭,深切了解农村教育情况,制定了“因需设教,因材施教”的办学原则,为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童编写《同声字谱》10卷、《选韵无双谱》16卷、《声律典丽》4卷,使学童从识字启蒙到写文章作诗词都有教材。多年的乡村教育经历,丰富了张森楷的教育经验。他还提出改革国内教育的一些初步设想,如兴办学堂应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变单一的文科为文理兼容的综合学校等,可见其教育理念先进开明。
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森楷受黎庶昌之邀,入幕川东道署。黎庶昌非常欣赏张森楷的治史才能,赞赏其著作《二十四史校勘记》:“经阮氏校勘,备列众证,经文益明。乾隆敕刻全史,卷各附考证,若为阮氏先生,夷考其实,不无逊色。子之质疑,实较过之。”黎庶昌之言,令张森楷信心倍增,此后他便潜心于治史。
实业救国 经世济民
张森楷身处国家的多事之秋,十分关注国计民生,认为学者不仅要追求自身进步,更要兼济天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现实,让张森楷益发坚定了走实业救国道路的决心。
经过多方研究和实地考察,张森楷认为以合州而言,发展蚕桑业最为合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森楷与同乡曾雨珊等人一同筹建了“四川蚕桑公社”,随即到江南的蚕桑产地考察,购回优质桑苗、蚕种,在川内推广种桑养蚕的方法,倡导乡里利用四川特有的自然环境试办蚕桑产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森楷开办“四川民立实业中学堂”,以培养下一代更精进的养蚕制丝人才。学校除专业课程外,还开设文史类课程,由张森楷亲自授课。经过不懈努力,四川蚕桑和制丝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时称“桑社如笋,桑株如荠,丝厂如林,岁进千余万”。
宣统元年(1909年),张森楷因受诬告,被收监审查。虽然后来无罪释放,但蚕社所有财产和治理权全部归入合川公家。之后,张森楷放弃经营实业,埋头于浩瀚史书中,以著书终老。
一生耕耘 硕果累累
张森楷校勘古史所撰书籍甚多,其中《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新校注》和《通史人表》堪称国史研究与校勘学之典范。张森楷“校勘记以文字音读训诂为要点,虽片言只字,小有异同,无论有无关系,均必切实审订,一不疏略。其事实典制等,则非有乖舛应加辩证,不辄妄为敷陈”,并参阅国内外大量存世版本,引用古今史料典籍达两百多种,以确凿、翔实的论证,对《二十四史》一一加以校勘和点评。在编订《二十四史校勘记》的同时,张森楷又将其中的《史记》部分加入训释,编成《史记新校注》 133卷。两部著作“既荟萃众本,又详加校勘,订正讹误,爬梳甚精,比较异同,折衷至当”,考证缜密,编排有序,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和实用性。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对此评价:“《校勘记》则全史功臣,一经播布,即为史学家所不能废。”
《合川县志》是张森楷又一部得意之作。民国六年(1917年),张森楷应合川县知事郑贤书之请,主修《合川县志》。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张森楷毅然辞去一切职务,仅靠薄田数亩养家糊口,历时5年,完成了一部上起伏羲、下至民国,共83卷约233万字的新修《合川县志》,这是全国历史上体例最完备、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县志。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列举了康熙以来新修地方志中的佳作,而成于民国者仅两部,其中之一就是《合川县志》。
张森楷青年时就立志以治史为业,一生孜孜不辍,爬梳剔抉,不论担任官职还是在校任教,总是书稿随身,每日伏案著述,从未间断。他曾亲笔题写一副对联“十二时中莫欺自己,廿四史内当比何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其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史作风和治学精神,堪为后世学者楷模。
原标题:清代文化名人(七):张森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