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台英舰是谁率军击败?原来是永川籍台湾知府黄开基

22.07.2015  11:37

  黄氏宗亲在新修葺墓前祭拜先祖。 记者 黄平 摄

  商报记者 黄平

  永川籍清代台湾知府黄开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曾率军击败侵台英舰“阿恩”号,还将老家胡豆带到台湾种植,病故后葬永川五间镇。日前,黄氏宗亲从北京、四川等全国各地赶来,在修葺一新的茔墓前凭悼。

  茔墓列为区级重点文物

  黄开基系永川区五间镇太平寨人,曾任台湾知府,加道台衔,其墓地位于当地盘龙桥一个小山坡上。

  记者现场看到,修葺一新的茔墓高大雄壮,四周树木茂盛,蒿草足有半人高,墓由大青石材质修成,形制为五重檐仿木牌楼,墓墙正上方阴刻隶书“台湾公”,并雕刻有肖像,墓墙下方有正、左、右三龛,整面墓墙文饰精美,雕刻精湛。

  永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5月,永川区政府加强对黄开基茔墓及环境设施的保护,决定将“黄开基茔墓”命名为永川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永川区规划局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划定。2014年6月30日,该墓被立碑保护。

   两块内碑记录准确生卒

  今年3月,黄开基茔墓开始修复工作,工人在原墓墙基础下挖了不足一米深时,发现两块扣合在一起的内碑。经测量,高均为102厘米,宽60厘米,厚11厘米,为青石材质,雕刻工艺精湛。

  永川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说,碑上字体工整,均为阴刻楷书,并涂有朱砂,内碑虽深埋土里150多年,但挖出时朱砂仍鲜红如新。

  “这两块碑是对他生平年月的确凿记载。”该负责人说,根据出土的内碑显示,以前有料可查的历史记载有误,黄开基的真实出生时间应为1790年,病故时间为1856年,为文献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具有十分重大的史料价值。

   第7代子孙黄健翔题字

  五间镇城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他们投资58万余元建成占地800平方米的“开基广场”,由黄开基的第7代子孙、著名足球解说员黄健翔亲笔题字寄回永川。

  该广场上除建有黄开基的雕像外,还有他的生平事迹介绍,以及他在台湾任职时在教育等方面的成就说明。

  人物简介

  黄开基,字自堂,清重庆府永川县五间乡人,清抗英将领。清道光二年(1822)中举,分发福建省,以知县试用。道光二十年补任台湾彰化知县。咸丰元年(1851),黄开基升任台湾府知府,不久加道台衔。这时,黄开基已积劳成疾,患吐血病,遂辞官还乡,病故于五间。墓葬永川五间镇盘龙桥。

  故事

  率兵击败英军舰“阿恩”号

  永川区政协秘书长宋波曾著文《重庆走出去的台湾知府黄开基》,发表在2008年第四期《文史天地》。上面记载:

  1842年正月二十四日,英国派出3艘军舰,从梧栖港向台湾北面驶来。6天后驶抵台湾。当天早晨,英“阿恩”号等3艘三桅军舰带领众多舢板船,从淡水和彰化交界处的大安港强行进攻。由于港口戒备森严,兵勇众多,旌旗猎猎,吼声如雷,英军几番试探都无法入港,只好调转船头,退回外洋。途经“猫雾矶”时,遇上当地渔船,船上周梓等人早被黄开基招募,同意带其进入土地公港。

  英“阿恩”号军舰带领4条舢板船,尾随周梓渔船,小心翼翼地向土地公港口进发。进港不久,敌舰触上暗礁,立即搁浅,一侧发生斜翻,海水顿时涌人船舱。舰上英军,乱成一团。这时,预先埋伏在岸上的清军,配合周梓渔船,发炮痛击。“阿恩”号遭受重创,英军纷纷落水,死伤众多。黄开基趁此派出几十名精兵,手持短械,跳上贼船拼杀。其他勇士则乘坐船只,全力围击敌舢板船。游弋在外洋的另2艘英舰见势不对,吓得鼠窜而逃,几年后都不敢来犯。

  将永川胡豆带往台湾种植

  《永川县志·人物志》曾记载称,台湾的胡豆与黄开基有直接关系。

  当年黄开基刚到台湾府任知县时,乡绅联合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当时有人端来一盘胡豆。黄开基数了一下发现刚好8颗,他很快吃完盘中胡豆,这令在场乡绅大吃一惊。

  过了几天,黄开基从当地农民口中打听到,胡豆在台湾极为稀罕,等同人参,有“胡参”和“胡珍”之称,是台湾人专门用来接待贵客的珍稀佳品,一桌8颗,每人仅有一颗。获知此事后,黄开基便命家人赶赴永川老家收购胡豆将它运到台湾,赠送给当地农民种植。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