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时诞生40名创业者在渝创业享4种"优惠"

24.06.2015  10:54

  市工商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1月28日到2015年5月底,我市共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9.92万户,平均每月新增2.49万户,相当于每一个小时,重庆就有约40名创业者诞生。

  目前,我市市场主体总量已达到180.13万户,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投资总额的迅猛增长。从注册资本金看,目前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资金数额达6541亿元,每月平均新增409亿元,比2013年月均数增长132%,表明我市市场投资活力明显增强。

  我市市场主体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2014年1月28日到2015年5月底,我市企业数量在市场主体总量中的占比,由26%上升到29%。同时,在新登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7.48%,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占到78.7%。

  从微观个体上看,我市企业正在快速做大做强。以微企为例,全市享受创业补助的微型企业中,已有1.24万户微型企业不断壮大,32家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突破1000万元,一户微型企业成功登陆重庆股份交易中心(OTC)挂牌上市。

  创业者风起云涌,在增强社会财富总量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市中小企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创业者创办的中小微企业,累计提供工作岗位达到619.9万个。“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我市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重庆创业 能捡到4种“火巴和

  6月17-18日,我市举行“对话创客——总编台长看创业”集中采访活动,多家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媒体的总编和台长率领采编人员,走进多家创业孵化园,与代表性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用媒体的力量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继上一轮鼓励和扶持微企发展以来,重庆形成了怎样的创业环境?换句话说,重庆创业者究竟能捡到哪些“火巴和”?记者集结了本次采访活动的相关案例和观点,为创业者梳理出一条重庆创业捡“火巴和”的路线图。

  1、“零元注册”、先照后证,重庆是全国创业门槛最低城市之一

  低门槛,首先体现在“零元注册”。在我市,除银行、证券、保险等27类公司外,办理工商登记,你并不需要出具验资报告。换言之,没有钱,你也能成立公司。

  低门槛,还体现在前置许可的手续少。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34项前置许可项目外,其他148项许可,已经从前置调整为后置,意思是先拿照,先开张,然后去办理相关手续。

  低门槛,也体现在对经营场所的放宽。市工商局人士介绍,我市允许“一址多照”,即同一地址可以登记为两个以上市场主体的住所或经营场所;以前登记时必须提交房地产权证,现在允许提交多种形式的产权证明;以前在居民楼办公,需要提交业委会或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现在只要你做的生意不扰民,你就能在居民楼办公,不用提交相关证明。

  接下来,上述门槛将进一步降低。例如,今年内,我市将在更大范围内推行“三证合一”,也就是说此前的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将合而为一,创业者不再需要东奔西跑分头办理。

  又如,我市将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授予更多区县分局外资登记权,委托一批区县分局直接以市局名义受理外资登记,最大限度方便外资企业登记落户。

  再如,我市将下放企业名称核名权和登记审批权,创业者能就近办理。在推行网上申报核名的基础上,我市还将进一步扩大网上登记的范围,逐步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管理,让创业者充分享受足不出户申办登记的便利。

  2、众创空间提供优质廉价的经营场地,还能提供科技孵化全程服务

  完成了工商登记后,创业者需要的,是办公或生产经营的场地。在这方面,你更不用发愁,我市多个部门和区县都在打造“众创空间”,为你提供优质、廉价的场地。

  此前,我市用于孵化中小微企业的平台,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楼宇产业园,二是微企孵化园和微企特色村。从今年开始的未来5年,市中小企业局将新建100个“众创空间”。

  与既有的两个孵化平台不同,众创空间在楼宇硬件建设上,更强调建筑造型和空间布局的个性,希望以此来激发创业者的想象力。在软件上,众创空间的服务更符合文化创意类行业的特性,例如科技检测平台的搭建、科技咨询服务的提供,以及多种投融资模式的设计等。

  和中小企业局的“众创空间”一样,我市各相关部门和区县新建打造的创业场地,都强调通过科技孵化,将创业者的点子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例如,北部新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大渡口区与亚马逊共同实施“AWS云创计划”等等。

  未来3年,市财政每年将整合不少于2亿元的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众创空间的能力建设、服务采购、绩效奖励和科技中介机构培育等,并对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房租、宽带接入、水电气等费用给予补贴,对购买公共软件、开发工具和科技中介服务给予补助。

   3、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创业者有多种融资途径

  缺资金,是不少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我市的对策,首先是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例如,如果你属于四类重点人群(即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且创办的行业属于五类鼓励类行业(即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你就有望获得补贴。

  据悉,我市每年从20亿元的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8亿元,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微企创业者进行补贴。此外,我市还增加了2亿元市级微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代账、会展、场地租金、孵化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后续补贴。

  其次是税收优惠。例如,我市上调了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到3万元,税收奖励由微型企业自行申报改为部门内部协作办理,累计兑现税收奖励1.4亿元。

  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是我市从资金上支持创业的又一举措。例如,经信委与启迪股份合作,在渝发起设立众创空间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采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社会资金合作方式,投资方向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生命科学、清洁技术等领域为主。

  又如,腾讯公司在渝设立一期为5亿元规模的重庆市“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采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社会资金合作方式,引导培育智能硬件、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创新企业。

  此外,我市还尝试了知识产权质押改革。例如,对创新创业主体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政府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对保险机构为知识产权提供保险服务的,按规定给予保费补贴。

   4、整合科技资源,创业者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

  按照过去的相关规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要创业,必须和原单位脱离关系,导致不少人害怕失败,不敢辞职去创业。

  我市一项新的改革举措,了却了科技人员的上述顾虑。按照新规,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的,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岗位等级、基本待遇。同时,过去职称评定主要衡量科技人员承担政府科研项目获得的纵向项目经费,现在我市将科技人员获得的横向项目经费、创办企业缴纳的税收、创业后给单位的捐赠与纵向项目经费同等对待,换言之,科技人员不会因创业影响职称评定。

  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是我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给创业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科技成果的现实举措之一。类似的举措,还有科技成果产权改革。我市拟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项目承担单位;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比例不低于50%。

  同时,我市各大科研平台,也将向创业者开放。和开放科研平台同步进行的,还有重庆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的搭建。

  此外,围绕创业创新生态的打造,我市还将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采取激励措施,支持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经纪等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机制,面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网络化、集成化、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

 

选稿编辑:陈梅

链接: http://www.cqrb.cn/xinwen/yaowen/2015-06-24/392965.html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