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创设四类育人模式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21.09.2017  19:58

   

近年来,沙坪坝区围绕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文化积淀,构建特色文化育人模式,持续增强学校文化内涵。  

一是创设校园文化“滋养型”育人模式。西永中学为校园内安葬的解放西永战斗中牺牲的英雄连长胡国忠修建烈士墓,并以此为载体开展活动,使其成为学生凭吊先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平台。滨江小学的前身为重庆豫丰纱厂职工子弟小学,豫丰纱厂遭受日机长达五年的定点轰炸,滨江小学学子传承着先辈们留下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确立了“精纺细织”的校园文化核心理念。莲光小学依托沉淀下来的抗战精神建立了莲光校史馆,并在每年3月1日校庆日组织学生开展以校史为核心的建校日活动。  

二是创设地方课程“渗透型”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挖透文化内涵,拓展知识结构,促进文化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编辑了《可爱的家乡——沙坪坝》《抗战教育启示录》等德育本土教材,包括中华民族艰苦抗争、英勇卓绝的长征故事和抗战历史等内容,免费发放给全区10万中小学生。烈士墓小学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重庆红岩精神红军小学,立足红岩文化,从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出发,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探索红岩革命先烈事迹育人课程。重庆69中学积极以校本课程特色化为亮点,将传承“沙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十余门特色课程之一,让学生汲取地方文化养分,又在实践中学习并感悟艺术,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三是创设艺术创作“欣赏型”育人模式。从“精神价值、故事资源、文化符号”三个层面创作出了一批有教育价值的艺术精品佳作,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教育。儿童艺术学校创作的舞蹈《小花的梦》,通过描写小萝卜头与当代少先队员的对话,深入引导当今未成年人“铭记革命历史,珍惜幸福生活”;声乐作品《江妈妈,我想对您说》,以陈列在红岩烈士纪念馆江姐的一封遗书为创作主线,通过四川清音艺术表现形式影响学生的心灵。双碑小学 “创意石头画”工作室的老师带领学生从嘉陵江边捡拾鹅卵石,经过打底、构图、着色、勾边、涂漆等工序进行石头画创作,“创意石头画”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趣味性、装饰性、唯一性为一体,呈现出了《山城重庆》《脸谱系列》等序列优秀作品。  

四是创设文化资源“体验型”育人模式。沙坪坝是抗战时期临时首都核心区,是抗战时期许多重大历史活动发生地。各学校积极加强校地联系,合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分年龄层次、活动主题开展系列学生体验活动。如“红岩文化”系列,每年“11.27纪念日”各中小学先后来到歌乐山烈士陵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扫墓、献花、重温入团(队)誓词、讲小萝卜头的故事等活动体验,以红岩文化的精神内核不断丰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