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29)| 蜀绣辉煌史:新华路邹容路曾有十几家秀坊 刺绣厂是旅游景点

25.04.2017  20:37

蜀绣早在晋代就被称为"蜀中之宝"而闻名于世。说起蜀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四川。其实,重庆的蜀绣也很有名,在2008年,重庆渝中区的蜀绣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最早可追溯到古蜀三星堆文明

△清代红缎蝴蝶绣花枕帕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蜀绣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与中原夏朝文明同时代的古蜀三星堆文明,战国末期蜀郡已经成为位居中国第二位的丝织业基地。

秦汉时开始在成都设置“锦官”(官府经营管理丝织业的机构),人们对衣饰的多样性需求使绣和锦并肩发展,并产生出了蜀绣独具特色的“锦纹针”。古蜀“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表明当时蜀绣制作工艺和规模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

△蜀绣绣鞋

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

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世代相传。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等。

△清 蜀绣什锦红湖绉袄

曾获巴拿马国际金奖

东晋《东阳国志》将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之宝。

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

1982年,蜀绣获中国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2006年5月20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重庆渝中区的蜀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民国公子骑龙图案

邹容路新华路一带曾集中了十几家蜀绣坊

蜀绣在重庆到底有多受欢迎?

据重庆日报2014年4月3日报道,据渝中区大井巷社区蜀绣班、重庆最年长的蜀绣艺人高中武老人回忆,70多年前,“那可是时兴刺绣的年代。”高中武回忆道,当时在今天的邹容路、新华路一带,集中了十几家蜀绣坊,其中有好几家都是春生润的徒弟开的。高中武还依稀记得那几家老板的名字:“费廉溪、蒲芝庆……

△高中武老人安静地刺绣

85岁的高中武1942年从老家遂宁来到重庆,跟随蜀绣艺人张昌国学习蜀绣技艺,出师后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熟悉近200种蜀绣针法。

那时流行的绣品不像现在多为工艺品,女人的旗袍、住家的门帘、大花轿的轿帷,甚至对联,都有人拿来绣。

吉祥喜庆的图案最受推崇,牡丹、寿星、麻姑等等。富裕人家平时家中常备着小幅绣品,作为客人来访时的回礼。

高中武介绍,当时重庆市区有300多位蜀绣技师,在市内还形成了一个“蜀绣帮”,大家常常沟通联系,甚至有蜀绣技师离世,都会被合葬到南坪一块指定的坟地。每年4月份,“蜀绣帮”会聚在一起举办“眼光会”,拜祭眼光娘娘,保佑技师眼睛明亮。

△高中武老人安静地刺绣

高中武告诉记者,当年蜀绣技师的收入也很不错,花两三天时间绣一幅百寿图,就能换2斗米(一斗米15斤)。

在重庆的外国人也特别喜欢蜀绣。”高中武说,“二战”结束后,不少美国人离开重庆前,都购置了不少蜀绣,窗帘、沙发套、床单等,全都绣了带回国。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蜀绣渐渐没落,邹容路、新华路上的蜀绣坊也逐渐关门。

刺绣厂曾是重庆一大旅游景点

据重庆商报2012年7月10日报道,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重庆市挑花刺绣厂集中了几乎重庆全部的蜀绣人才,被称为重庆蜀绣三杰的李尚余、胡惠琴、康宁,都是厂里的技师。“那时,刺绣厂是重庆一大旅游景点。”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何发美称,当年外国游客到重庆,几乎都会到刺绣厂参观,并大量选购蜀绣。一副中等质量的作品,当年就要卖数千元。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刺绣厂开始快速减产,2000年最终停产倒闭。绣工们大多转行,人才锐减,重庆蜀绣从此辉煌不再。

蜀绣蓝底金色龙纹

老艺人转战市场屡屡碰壁, 古老工艺失传

蜀绣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但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大量熟练的手工艺人改行流散,许多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

据重庆商报2012年7月10日报道,在渝中区张家花园一栋老居民屋内,蜀绣重庆市级传承人胡慧琴在重庆挑花刺绣厂倒闭后,曾在小龙坎开了间绣坊,但由于绣品价高难卖,加上绣庄的房租、水电等,每月的成本花费很高。在艰难维持了半年后,“胡大妈绣坊”最终关门。2001年,她又转战磁器口,但同样不到一年便关门大吉。

目前,胡慧琴又在洪崖洞开了一间绣坊,但只能针对外地来渝的“散客”,零星卖些小绣品,年销售额只有几万元,除去房租、水电,只能勉强维持。

同样,据中新网2014年8月31日报道,截至2014年8月初,重庆蜀绣艺人高中武手记的收徒名册已登记了200余位学徒。高中武本以为蜀绣传承有望了。2014年3月中旬,蜀绣班正式开课。拜师仪式上,到场约30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周二下午的例行学艺课,却少有人坚持前往。

据高中武介绍,蜀绣技巧繁琐,工艺复杂,让许多求艺者望而却步。据悉,在200余位学徒中,“80后”、“90后”的年轻人最耐不住性子,初学后均以“工作忙”为由而放弃。随着年龄不断增大,高中武老人越发感到力不从心。他希望蜀绣这门传统技艺能被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

每周一至周五,84岁的高中武都会在工作室内沉着刺绣。他正计划把重庆的老街巷、古建筑都绣出来。

综合自中新网 重庆商报 重庆日报 渝中新闻网 @非遗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