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加强“四个协同”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24.12.2016  00:33

 

      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召开以来,学校务求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秉持开放协同理念,注重问题需求导向,积极瞄准创新驱动发展方向,做实做深各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第一,深入推进校地协同,着力提供创新需求服务。 一是 针对九龙坡区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需要,携手九龙坡区政府于12月1日组建成立重庆高创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位于九龙坡区留学生创业园,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投入1000余万元购置研发仪器设备,拥有一批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等国家级人才和行业骨干的研发队伍,将致力于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共性研发、机器人集成应用技术、特殊应用环境下的机器人产品研发以及机器人产业技能人才培训等工作。 二是 结合璧山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的需求,协同多方资源要素和人才资源,与璧山区政府共同搭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机械、汽车、材料等行业研发急需的核心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开发、试验检测等技术服务,使之成为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载体、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企业孵化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未来3年,力争承接科研、工程服务项目不少于300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不少于100家,高技术企业孵化不少于5个,核心技术转移转化不低于20项,产业规模不低于2亿元。此外,学校还与梁平区、江苏常熟市、徐州市等地合作进行研究院建设。

第二,深入推进国内协同,着力集聚国内创新要素。 一是 引入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联合成立重庆清研理工创业谷、极速超越创客空间等众创空间。自9月以来,上述众创空间已入驻企业及团队50余家,未来还将引入创新性企业100余家,自主孵化科技型企业20-30家、高新技术企业5-10个,力争实现5家企业上市。 二是 引入清华大学、湖北恒隆集团、长春孔辉汽车等市外知名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组建重庆市首批5个新型高端研发平台之一的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构建汽车智能化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力争孵化10-15个高技术企业、2-3个高新技术企业,形成20项左右核心技术和产品转移、转化,在3-5个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产业规模超过10亿元。

第三,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协同,着力实现军地需求对接。 一是 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南兵工局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协同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先后承接完成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军工企业科研项目70余项。 二是 设立重庆市(四川省)兵工学会国防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成功构建西南兵工知识产权培训体系。并与铁马工业集团公司、建设工业集团公司等在渝骨干军工企业建立深化合作机制,与璧山区政府达成了建设重庆市军民融合研究院的战略协议,为深入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工作创设条件。

第四,深入推进国际协同,着力引入国际创新资源。 一是 开展对接交流。今年9月,学校联合两江新区管委会、韩国科学技术院,成功举办了CQUT-KAIST最新科技成果展暨2016未来信息、通信、汽车及机器人技术国际研讨。邀请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30余名知名教授、40余家中韩合资企业代表与学校150余名师生深入进行交流碰撞,寻求合作契机。会议集中展示了学校与韩国科学技术院在计算机信息、电子电气、绿色交通、机械及机器人技术等领域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68项成果。 二是 合作协同研发。通过两江新区和市科委的大力支持,学校成功与世界著名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达成了框架合作协议(MOU),共同在渝组建成立CQUT-KAIST联合技术研究院,促进学校在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交通、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等领域创新成果的国际协同研发,助力重庆西部创新中心建设。目前韩国科学技术院权仁昭教授、金钟焕教授等已签署入驻协议,李昌熙教授已申报入选外籍“千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