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良才,同筑中国梦

25.10.2016  05:37








  在“工匠精神”被热烈讨论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教师需要“工匠精神”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工匠精神”意味着专注、专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一切。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
  本报本期继续带领大家一同走近我们身边那些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教书匠”,感受他们别样的教育情怀。
       
        杨小庆:武装双翼 在人生的天空飞得更高
     
      提起电气教研室主任,一般头脑中率先浮现的是一个严肃的中年男子形象。然而,记者见到的却是一位亲切温和的女老师,温暖的笑容让人动容。
  这样一个年轻亲和的女教师,在教学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近三年来,主持并结题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3项,获授权专利十多项,主编教材2本,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共十余篇,带领学生参加国赛获得三等奖。
  教学和教研就像两个翅膀,带领她在教育的这片天地里飞得更高更远。
  除了上好专业课,杨小庆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也是教导有方,成绩喜人。
  在指导训练中,她发现有位学生只要有人走到她跟前,就会手发抖,这种情况对于考验手上功夫的技能比赛无疑是“致命伤”。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心理障碍,杨小庆为学生下了一剂“猛药”。每次学生练习时,她都站到学生旁边。学生开始手抖不停,杨小庆不多讲话,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久而久之,学生习惯成自然,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在比赛中顺利发挥。
  面对学校原本有限的实习实训设备,杨小庆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理论功底,一方面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带学生去兄弟院校参观实习,拍摄视频,回校后反复观看。让人兴奋的是,在比赛前一个月,学校为大家购置了设备,让即将出征比赛的学生自信心大涨。
  如果说带领学生参加比赛取得佳绩显示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那么在教研方面深入探索,则显示出一位教师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对教育的不懈追求。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杨小庆始终这样要求自己,也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记得刚来校的几年时间,她卯足了劲,每天晚上几乎12点以后才能休息,这段累并痛快着的日子,让杨小庆的执教生涯变得丰满厚实。
  “作为一名教师,就得自加压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与日俱增。”杨小庆说,要教好学生,老师不仅仅是“一桶水”,而应该是 “一池活水”,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成才成人。
  去年,她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字化资源包项目(建设中),开设了数字化网站,开发了网络课程。学生可在课前、课后登录网站学习。学生们表示,“有的问题课堂上没掌握,还可以来这里补充学习,功课一点也不会落下。”“这里面有一些扩充视野的知识,内容很丰富,能极大地丰富人的视野。”学生的反馈让杨小庆心里颇为安慰。
  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已经成为杨小庆生命的底色,让她在这片教育热土中耕耘着,收获着,幸福着。

      赵凯:平凡人生 因学生而绽放耀眼光芒

      今年5月26日,北京梅地亚电视中心,在第七届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百余所院校120余支参赛队在这里展开激烈竞争。
  在最后的展示现场,我校“符号”团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由国内营销策略和品牌策划大师组成的评委团队,各个参赛队显得有些紧张。尤其是专家们的提问和点评言词犀利,时常令许多参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比赛。
  然而,我校学生钟典等人落落大方,通过各环节的巧妙设计很好地吸引评委的注意力,并与评委适时互动,取得较好的团队展示效果,得到了98分的高分。
  此次北京之行,他们不负众望,载誉凯旋,荣获全国三等奖,同时还荣获了营销策划类单项奖的全国三等奖(全国仅有六支团队摘得此奖项),我校也被授予营销实践教学示范奖以及优秀组织奖双项殊荣。
  大赛夺奖背后,是学校办学实力、育人成效的体现。
  “孩子们表现不错,发挥得还行。”回想起备赛过程,指导教师赵凯感慨颇多,这是一段“追求完美,做最好的自己”的寻梦之旅,更是“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奋斗之战。团队成员争执过,欢笑过,每一个奋斗的日子在今天看来格外珍贵。
  在学校里,“符号”团队通过多种方式为队员搭建实践平台。他们与重庆电信捆绑销售,提出“购买三十元数码产品,送三十元现金”的大胆创意,实现了个人、企业、师生多方共赢;与周围商贩合作,用专业知识告诉他们捆绑销售或者搭送赠品,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获得了称赞。
  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为学生创设一些现实场景,课堂上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模拟训练。例如,遇到难缠的客户怎么办?解决办法就是按照专业知识,对客户进行分类,比如对于沉默型的客户就应该多沟通,了解他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这次比赛中就出现了一个突发情况,让人着实捏了一把汗。原来,中午彩排时,团队的队长钟典因为过度紧张,始终找不到状态。
  面对紧急状况,赵凯索性让学生彻底放松,带着学生去喝饮料散心,聊天,同时认真分析他们的表现,以及其他队伍的优缺点,学生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
  这是赵凯第一次带学生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他讲到,通过大赛锻炼,不仅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营销实务教学、以赛促学的机制,同时也让他深刻体会到,老师不仅仅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因为他们毕竟是数码产品消费的主要群体,更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想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潜力的。”赵凯说,职业院校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汲取养分,终有一日能够破土发芽,绽放自己的光芒。

      周继霞:世界那么大 带你去看看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作为我市旅游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旅游需要导游,人生需要导师,在很多学生印象中,有这样一位老师让她们始终铭记。
  她是周继霞,从黑龙江到重庆,从企业管理者到高校教师,她在一次次选择中牵手教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教育这片沃土中。
  周继霞经常说,一个好的旅游专业老师除了知识的讲解外,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走进这一门课程,让他们对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充满向往,充满学习的激情,不断去攀向新高度。
  为此,她将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上,带给孩子们真实的职场体验。组织学生去景区进行实战,分小组进行练习;带学生去导游与旅行社业务模拟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各地风景名胜。
  “周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人格魅力让人印象深刻。” “她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让我们明白了导游的意义和价值”……提起周继霞,学生们有说不完的话。
  作为专业带头人,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周继霞带领学生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选拔赛一等奖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导游服务”赛项二等奖、三等奖,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学校在重庆市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然而周继霞把每一次比赛,都看成一次激发成长的机会。她说,每年大赛对学生考察的标准都会有变化,学校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把《重庆旅游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等考证的要求纳入知识点,融入课堂。目前学生旅游考证通过率75%,远远超过我市30%的平均水平。
"学生哪些能力需要提高,就进行哪方面的调整。"周继霞介绍,比赛更注重礼仪,三年前学校便开设了《专业修养养成训练》课程。
      教育意味着一份沉重而又长远的责任,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周继霞始终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蔡茜: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连蔡茜老师自己也没想到,她参赛的网络课程会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网络课程一等奖。
彼时的她刚生完宝宝不久。初为人母的紧张兴奋,身体的疼痛、孩子的哭闹,工作的对接,所有的事情交织在一起,让她一度怀疑是否应该坚持这个选题。
      时间回到几个月前,眼看就要放假休息了。领导的一个提醒又让她跃跃欲试,原来,她去年因故搁浅的一个课程今年又有机会开展了。
      要不要继续?短暂的思考之后,蔡茜老师决定"逼自己一把"。
      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其中的艰辛让她至今难以忘记。作为课程负责人,她面临着纷繁的事务。就以网络慕课为例,要录一节课也没想象的那么容易,白天环境吵闹,效果不好,她就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以确保达到最好效果。
家人劝她,不要这么拼,但是蔡茜有自己的坚持。"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尽力做到最好。"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是她从教以来的座右铭。
      十年前,21岁本科毕业的蔡茜站到了高校的讲台上,第一堂课的场景她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是学生吧,走错教室了吧。""这么年轻的老师,能上好课吗?"……孩子们的质疑并无道理,娇小瘦弱的蔡茜甚至比班上的同学年龄还小,并且教的是最难的《数据结构》课。
      把奋斗看作青春最美丽的底色。面对当时的窘境,蔡茜没有气馁,而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名优秀教师,让学生喜欢。
      一方面,她深入学生中间,和大家一块儿聊天。毕竟是同龄人,沟通起来并没困难,没多久,活泼开朗的蔡茜就和学生打成一片。
      另一方面,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学历,考上了全日制研究生。白天是学生,晚上是老师,背书、做题,备课、上课……那些年,她的生活节奏是用""来计算的。
      同时,为了让课堂变得有乐趣。她还将企业的知识渗透进来,告诉学生们软件行业最新动态。除此之外,她还会适当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整。比如企业反映,《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本身很难学,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就可,她便在教学中教得浅显一些。
      十年的时间不长,就是三届学生的迎来送往;十年的时间也不短,见证了一名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迈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