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的石漠化生态治理
04.11.2015 13:05
本文来源: 林业厅
万盛选用花椒治理石漠化
巫山县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三峡库区是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 摄/宋开平
彭水县石漠化地区种植油茶
酉阳县石漠化治理前
酉阳县石漠化治理后
特色经济林树种皂荚
秀山县金银花喜获丰收
重庆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按照国家的安排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石漠化实行分区施策、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治山与兴林、增绿与增收双赢的路子。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地区岩层漏水性强,贮水能力低,极易引起缺水干旱。
我市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据市林业规划设计院开展的监测显示,我市岩溶土地总面积4907.83万亩,其中石漠化土地1342.96万亩,占岩溶土地总面积的27.4%;潜在石漠化1307.22万亩,占岩溶土地总面积的26.6%;非石漠化2257.65万亩,占岩溶土地总面积的46.0%。
“石漠化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降低了土地人口承载能力,不仅严重威胁长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也是岩溶地区贫困之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综合治理石漠化,已刻不容缓。”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1、创新路径
生态、产业二者兼顾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
近年来,我市林业部门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坚持以植树造林为主,找准“政府要生态”与“老百姓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优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在生态林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近自然林业、健康森林等先进理念,提倡“原生态、近自然、大绿量”。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筛选了红椿、桤木、香樟、女贞、柏木、黄葛树、栾树等乡土树种造林,严格保护原有植被,积极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健康森林。
石漠化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我市林业部门在工程实施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探索出林药、林果、林油造林模式,并培育形成产业链,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全市利用广阔的石漠化土地资源,积极发展干果、香料、中药材种植业基地及森林旅游业,着力培育林业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特色乡镇,助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成片扶贫开发。
皂荚具有耐干旱、耐寒冷、抗污染、抗病虫害、生长较快的特点,生长寿命可达600年,且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秀山县在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通过多方考察、调研,引进了皂荚树种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造林的树种,并通过这一树种的种植,形成产业来带动石漠化治理。
在具体的实施中,秀山县还通过引进社会投资直接参与皂荚产业的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皂荚原料林基地、中国西部皂荚良种基因库和皂荚良种科技示范园。
建于秀山县梅江镇兴隆坳村的皂荚科技示范园就是由以前的锰矿老板吴家成投资转向生态林业而建。这个园区以国家林科院、重庆市林科院、西南大学等国内多家专业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推广标准化建园、配方施肥等先进栽植技术,并大力推进种苗培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推广皂荚栽培技术为主的皂荚科技示范园。
“在两三年内,通过这一科技园,可推广建成5万亩皂荚原料林基地。进入盛产后,将实现年产值5亿元。”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奉节县则是按照“经济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业主化、业主选择市场化”的思路,实行“农民出土地、业主出资金、双方共管护、收益共享受”的“两出两共”发展模式,积极培育以脐橙、油橄榄、红豆杉“三棵树”和中药材、蚕桑等为主的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奉节县已发展油橄榄6.5万亩、红豆杉4万亩、特色中药材近15万亩,引入龙头企业建成红豆杉深加工和油橄榄初榨等加工厂。
2、科技引领
为石漠化治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在我市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市林业局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引领作用,为石漠化治理打造效益“加速器”、“倍增器”。
为了不断提高石漠化地区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市林业局认真组织开展难利用地造林技术与治理模式、经济林丰产栽培等技术攻关,筛选培育了数十种适合石漠化地区造林的乡土树种及经济林良种,研究探索了容器苗、切根苗、轻基质苗造林、鱼鳞坑整地、爆破整地、大窝整地、客腐殖土、施有机肥、生根粉、保水剂、地膜覆盖、水系配套、营造混交林等石漠化防治造林技术,编印系列技术丛书,强化技术培训与服务,大大提高了造林质量和成效。
在造林绿化中,市林业局严把“五关”:一是严把作业设计关。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产业兼顾”的原则,落实造林地块,科学选择树种,采用良种壮苗上山,加大混交造林比例。二是严把方案评审关。组织专家论证,强化审批管理,保障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三是严把栽植关。试行造林资质管理,推行专业队造林,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理,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严把管护关。建立有效的管护责任制度,细化管护内容,探索多种管护模式,保证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五是严把检查验收关。及时开展补植补造,切实巩固绿化成果。加强对新造林分的监测调查,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本土有害生物对外来引进树种的危害。
在实践中,各区县根据造林地自然条件、石漠化成因、可治理性以及生态功能定位,分类施策,确定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样板林。
如巫溪县针对石漠化程度的不同情况,确定对石漠化治理实行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复三种治理模式;彭水县成功申报两个国家级石漠化科技支撑项目,建立金银花、花椒、方竹、麻竹、山桐子等特色林业科技示范基地1500亩,推广面积2万亩;巫山县采取大窝整地、客腐殖土、大苗造林、跟班作业、管护3年的办法,强化质量保障,对城周石漠化治理投资100余万元,铺设自来水灌溉管道,开创了我市石漠化地区造林灌溉的先河。
3、效益初显
荒山增绿、百姓增收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我市石漠化生态治理初显成效。一些石漠化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切实改善,一批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初步壮大,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石漠化这个顽症,正在生态治理的综合措施推进下被驯服,并为山区群众造福。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迅速增加,初步建立了以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系统,生物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工程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了洪涝、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危害。
根据2013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监测数据表明,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0.046亿吨,涵养水源0.570亿吨,增加林草生物量49.129万吨,固定二氧化碳409.365万吨,释放氧气39.041万吨。据测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39.96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20.32亿元、保育土壤价值为5.23亿元、固碳释氧价值5.59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价值0.42亿元、净化大气环境价值2.81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3.73亿元、森林游憩价值1.86亿元。
同时,产业带动初见成效。各项目区县通过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结构,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立地条件,大力发展花椒、板栗、核桃、香椿、笋竹、枇杷等特色经济林,目前已陆续产生经济效益,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重要来源。江津花椒、奉节脐橙、梁平笋竹、秀山金银花、綦江木瓜、黔江桑树、巫溪和城口的干果、北碚的金槐和红豆杉已成为致富一方的骨干产业。石漠化综合治理监测数据显示,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
通过实施大规模林草植被恢复工程,还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当地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价值。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等发展模式,农民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了农户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巩固了造林成果。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林业局提供)
链接: http://www.cqrb.cn/html/cqrb/2015-11/04/009/content_114582.htm
本文来源: 林业厅
04.11.2015 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