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打破“医防隔阂” 重庆探索基层“大健康”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张皮”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两者服务质量的提升。去年下半年,重庆开州区开始在全市率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医防融合”的“大健康”服务模式,让基本医疗渗透到公共卫生服务中,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机构也借此实现了服务能力和业务量的“双提升”,实现了医院和患者的双赢。但记者调查发现,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系统相互割裂、绩效考核不够完善等问题有待解决。
整合医疗资源打破“医防隔阂”
去年以来,开州区温泉镇徐家坝社区的村民们只要看到一支身着统一绿色制服的服务团队到村里走家串户,就知道村里的“健康守护神”又来了。
他们来自温泉镇中心卫生院,“队长”是卫生院住院部主任周绪兵,队员中既有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也有本村的乡村医生。
“以前,按照职责分工,周绪兵不可能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开州区卫计委主任郑清术介绍,根据国家规定,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两项基本职能,医疗服务即疾病诊疗,公共卫生服务即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互割裂的“两张皮”。
郑清术说,“医防隔阂”衍生出诸多问题。如两者无法实现信息互通,医生诊断中发现一名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但医生往往不会将患者信息转给公共卫生服务人员,造成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医疗技术有限且无临床经验和处方权,服务质量受限,群众满意度不高。
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州区以温泉镇为试点,在全市率先探索“医防融合”,即基本医疗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一方面,对临床医生进行重点人群管理、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的重点培训;另一方面,组建14支由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和乡村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分别负责全镇14个村,发挥各自特长,定期下村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大健康”服务模式促医患双赢
记者调研发现,开州区“医防融合”的创新探索,突破了由来已久的基层医疗体制障碍,“大健康”服务模式初现雏形,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而医疗机构也借此实现了服务能力和业务量的“双提升”。
今年9月,周绪兵带队在徐家坝社区走访时,发现70岁的高血压患者刘信全服用传统药物一直效果不佳。周绪兵现场诊断、开处方,为刘信全更换了一种刚刚上市的新型药物,目前刘信全的血压控制得比较平稳。
温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雷兴权说,不仅患者得到了实惠,卫生院的业务量也显著提升,去年以前,卫生院共80多名医务人员,但业务量一直较小,但在“医防融合”改革的助推下,今年1月至10月,住院病人3374人次,同比增长20%以上。
此外,业务量的增长还倒逼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升。去年以来,在开州区中医院的支持下,温泉镇中心卫生院已新建五官科,并增强了康复理疗科的实力,正在准备新成立外科科室,开展外科手术,满足群众更丰富的就医需求。
信息壁垒等诸多难题制约改革
开州区“医防融合”的创新探索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系统相互割裂、绩效考核不够完善等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医防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打通。雷兴权说,目前,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形式上已实现融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者的信息系统仍处于割裂状态,信息无法互联互通,给信息查询、录入以及两者协作带来很大困扰,亟待更高层面统筹协调,打通医防之间的信息壁垒。
二是绩效考核仍有待完善。雷兴权介绍,目前,温泉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参与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的绩效,参照的是村医的绩效考核方案。对于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生而言,平时工作较忙,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多是挤占休息时间,而村医的考核标准相对较低,对临床医生的激励效果比较有限,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
三是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缺口较大。多名基层卫计干部反映,如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从2009年的9大类增加到12大类,但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编制未来只减不增,比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六七个人,小的只有一两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捉襟见肘,要实现真正的“医防融合”,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是当务之急。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6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