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53名“好门巴”组团式援藏,成功创建藏东唯一“三甲”医院
△陈军华和医护人员查房
藏族同胞管医生叫“门巴”。6月12日上午,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67岁的泽旺曲扎紧紧地握着重庆“门巴”陈军华的手,连声感谢他和医护人员将其外孙女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三年来,重庆从各大医疗机构精心遴选出53名优秀医疗专家,分3批组团式医疗援藏,用了不到3年时间,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为当地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的医学空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医疗纪录。
当地最好医院医疗设备匮乏
△陈军华观看CT片
陈军华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援藏医生,2107年12月奔赴高原,担任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12日上午10时许,陈军华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开始巡查病房。当天,儿科病房收治了27名患儿,其中一位患儿就是泽旺曲扎大叔的外孙女,5月23日,孩子突然提前3个月降临,出生时体重仅1170g,不久便出现呼吸困难等病症,被紧急送到这里来救治。
陈军华通过藏族医生的翻译了解患儿病情,耐心地向患儿家属告知治疗方案。跟内地相比,巡房时间多出一倍,直到中午12时,才将病房巡查完。
在当地百姓眼里,昌都市人民医院历史悠久,该院1952年建立,是西藏第一所公立医院,也是藏东地区最好的医院。三年前,援藏医疗队来到这里才发现医疗设备匮乏,医疗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由于各种原因,当地高危妊娠、早产儿较多,往往危及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刚来时,儿科只有两台呼吸机,其中一台还漏气,没有血气分析仪、全电动治疗床、压低温治疗仪、常用于临床救治的药品也比较缺乏。”陈军华回忆说。
“以院包科”援建重点科室
△如今,该院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呈十倍下降
泽旺曲扎大叔也知道早产儿救治的风险,当他得知医院来了一批重庆的援藏医生,于是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们身上。经过近20天的精心治疗,孩子已脱离危险。
“现在体重长到2公斤,精神也好许多,自己能吃奶了,真没想到孩子能救活!”泽旺曲扎大叔高兴地说,一时还难以相信眼前的奇迹。
奇迹的诞生来自于重庆“组团式”医疗援藏,通过“以院包科”模式,重庆市11家医院“一对一”援建昌都市人民医院11个重点科室。其中,儿科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负责。
经过三年援建,昌都市人民医院建起了孕产妇、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儿童远程心电会诊平台。相关医疗仪器设备和急缺药品也已到位。能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床旁超声检查以诊断颅内出血和脑水肿以及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快速血气分析检查等新的医疗服务项目。
△护士为新生儿做按摩
陈军华说,跟三年前相比,在院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呈十倍下降。去年,儿科共收治住院患儿1443多人次,成功抢救488左右人次,抢救次数627次,抢救成功率达99%,成功救治体重低于1500g以下的早产儿50多例。
2017年8月,孕产妇、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成功复苏一名44岁心跳呼吸停止的孕妇,并保证了母子平安。2018年12月,儿科收治了一位病危藏族男婴,入院时体温仅35度,呼吸60次/分,体重仅2kg。经过援藏医生、儿科副主任李春和医护人员三次大抢救,男婴成功脱险,不久便康复出院。
“传帮带”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陈军华(右)与藏族护士交流
为加快医院的学科建设,重庆援藏医疗队采取了“1+2+1”和双向选择的跟师培养模式,共结成103个帮扶对子;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教学查房、组织疑难会诊和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广泛教学,实现了传帮带模式多元化。
今年54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马颖是援藏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医生,他深有体会的说,刚来时医院只能做一些常规的神经外科手术,先进的显微神经手术还是空白,前几年天津市捐赠了一台设备,但当地医生也不会用。
△重庆援藏医生做手术
来了之后,马颖与年轻医生张琪结成师徒,工作中他既当医生也当老师。“工作再忙,每周五下午都会召集当地医生上课,给他们讲解新的知识和手术技术。”
“通过师父带徒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临床技能和水平。”张琪说,现在他已经能独立为患者实施侧脑室穿刺引流、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手术,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
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易文强介绍,三年来,包科医院派出专家112人次开展学术讲座100余场,培训医技人员4000余人次,指导手术178台。35名本地医生均已熟练掌握1-2项核心技术,能独立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等42项新技术,医院培养全科医生38名,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成功创建“三甲”医院
△昌都人民医院现代化医疗设备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2015年以来,重庆开始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争取8800万元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
目前,昌都市人民医院已配备了3.0T核磁共振、德国西门子128排螺旋CT、DSA、生化流水线、德尔格高频新生儿呼吸机等一大批高新医疗设备,医院硬件设施配备逐步实现现代化,大大提高了诊疗救治水平,于2018年7月成功创建藏东唯一一所“三甲”医院。
此外, 援藏医疗队还帮助芒康、类乌齐县人民医院于2018年顺利通过“二甲”评审;綦江区人民医院主动申请对口帮扶察雅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今年5月通过初评验收。投入1186万元支持建设藏东血液中心;大力开展医疗救助行动,实施30000余例包虫病筛查;协调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和重庆社会救助基金会筹资1600万元开展“折翼天使”救助项目和“光明援藏、天籁之行”项目,开展先心病救治、手足残手术、白内障手术800余例。
扎西巴姆来自昌都八宿县牧区,6月初来昌都市人民医院做了肝包虫病手术,一个足球大的包块被切除,彻底解除了病痛的根源。躺在病床上的她高兴地说:“自从重庆援藏医生来了以后,我们不出昌都也能治疗重病了。”
上游新闻特派记者 韩政 摄影 邹飞 西藏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