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商务盘点回眸之十一——我市保税平台发展实现新突破

19.02.2019  00:40

2018年,我市把保税平台建设和发展作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引领开放的“主载体”和“火车头”,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着力主攻平台提升,重在完善功能,做优平台,做强产业,开放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现有保税平台的支撑引领作用彰显

着力发挥现有保税平台作用,突出抓好保税区发展,聚焦功能完善、业态丰富,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推动协同发展、特色发展、差异经营,其支撑、引领作用继续彰显,实现进出口贸易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高于全市增幅5.5个百分点,在全市总额中的占比首次突破60%,为60.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起到了开放核心载体作用和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效应,成为真正的开放高地。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进出口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69亿元、增长20.4%,在全国14个保税港区中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前三位,外贸进出口额排名第二。西永综保区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67.2亿元,增长20.6%。

——保税平台有新的发展

涪陵综合保税区、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至此形成“4+4”保税平台体系。江津综保区封关验收、西永综保区(二期)通过验收。获如此多的成果,是从未有过的年份。江津综保区管理体制、网外配套面积和财税支持政策得以落地,果园港获得启运港退税政策。协调涪陵综保区建设及管理体制、网外配套面积和财税支持政策,协调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水港功能转移。对万州申报综保区工作指导。

——保税功能得以较好体现

保税平台完善加工制造、物流、销售服务等功能,发展跨境电商等业态。去年全市货物保税物流636.9亿元,增长10.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2.2%;物流服务贸易37.9亿美元,增长18.7%,占全市的12%。其中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的加工贸易额占全市加工贸易总额的94.7%,保税物流占全市的92.1%。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发展智能制造,生产智能终端产品3121万台(件),增长35.7%;跨境电商交易额27亿元,同比增长1倍;建设“一带一路”进口商品体验交易平台,建成国别馆20个;开展飞机租赁6架等。西永综保区发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电子制造产业和以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展销为主的新型外贸业态,培育智能终端产品制造+电子核心零部件(芯片)+互联网大数据+进出口贸易四大产业,采取“整机+配套”的集群发展方式,生产智能终端产品1.3亿台件,其中生产笔记本电脑425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25%;开展保税融资租赁、保税文化贸易等业务;率先开展委内加工、返区维修、内销选择性征税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等试点,为企业减轻税负50%。江津综保区对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进搭建“保税区+物流枢纽+分拨中心”复合型开放平台,实现85万元。铁路保税物流中心为中欧班列(重庆)、渝桂新铁海联运开行服务,获得整车进口资格,开立铁路提单信用证,实现进出口35.1亿元。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市场,加密东盟公路货运班车,实现进出口1809万元。万州保税物流中心为加工贸易企业办理进口物料保税业务,开展国际商品展示展销。

——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提高

切实履行保税平台建设和发展的牵头职能,建立协调(联席)会、现场观摩、信息沟通机制,召开了现场观摩会,做好具体事务协调、联络、服务工作,协同制定保税区目标考核办法。配合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四自一简”、“3C免办”等监管措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智慧口岸建设扎实推进,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上年分别压缩65.49%和93.78%,超额完成“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三分之一”的工作任务。实行国际货代企业多证合一,进出口环节需要验核的监管证件从86种减为48种。实现了7×24小时通关常态化。组织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培训、口岸进出收费目录清单等,推动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优化综合服务环境,提高整体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