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 金身重现
历时8年时间,经过数百位专家和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曾经满身“伤痛”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顺利完成所有“手术”,金身重现。
千手观音 金身重现
○历时8年修复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昨与游客见面 ○大足石刻博物馆正式开馆,齐聚500件珍贵文物
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报道
历时8年时间,经过数百位专家和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曾经满身“伤痛”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顺利完成所有“手术”,金身重现。
昨天,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作为遗产日的主场城市,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游客如织,随着金色幕布缓缓拉开,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的千手观音造像展现璀璨新颜,此外,大足石刻博物馆昨日也正式开馆,近500件珍贵石质文物齐聚展厅之中。
大足石刻博物馆。
千手观音
工程缘起一根手指掉落
作为世界遗产大足石刻中最具特色的珍贵文物之一,千手观音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从最初开凿至今,千手观音已走过了800多年岁月,表面风化、基层脱落、手指断裂、金箔起翘、彩绘变色……
2007年的一天,千手观音一根手指突然脱落,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对千手观音病害的极大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率领工作组来到大足石刻调研,指出“要把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修复作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使这一宝贵的世界遗产能够妥善地传承给后人。
此后,千手观音开始了8年艰辛的修复之路。
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说,专家首先对千手观音进行X光探伤,对千手观音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雕刻岩体的风化和裂缝病害进行测试分析。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后,修复材料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究竟是现代材料更适合,还是传统工艺材料更能与造像相合?项目组工作人员不断思考。
最后,经过试验,项目组最终确定了“原材料的开发和使用”为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基本信息。在工作人员的细心修补下,3015只患病手指得以重生。
因为风化,千手观音上残存颜料只剩20%,如何补色,成了彩绘组的最大难题。专家们通过对千手观音残留颜料进行分析,确定其所使用颜料是从各种有颜色的矿石中提取出的,于是,修复人员运用多种颜料进行实验,最终确定了补色颜料。
随后,彩绘组工作人员们遵循传统技法,将中国传统彩绘中常见的叠晕法、对晕法、点法、涂法等技巧,都用在了千手观音的妆容上。
2015年5月6日,历时8年的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通过验收。6月13日,千手观音造像在世人面前一扫往日的病容,重新焕发出美颜。
昨日,大足石刻博物馆,游客参观展出的石刻。
石刻博物馆
近500件珍贵文物亮相展厅
昨天,大足石刻博物馆也正式开馆,近500件珍贵石质文物齐聚展厅之中,以“裸展”的方式与游客们见面,包括曾经被盗后追回的释迦佛头像、头戴花冠的毗卢遮那佛头像、原存于北山之中的释迦牟尼造像……
一走进博物馆序厅,数十米高的石墙上,一片璀璨星光让人立即从喧嚣步入宁静,随着星光流转,一尊尊佛像跨越遥远的时光长河而来,与你静默相望。
工作人员说,在大足石刻中,共有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点75处,造像5万余尊。此外,还有大量寺院遗址出土的珍贵圆雕石刻,以及十分精美丰富的宋代墓葬石刻,但遗憾的是,大足石刻分布在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纂山等多个景区之中,这样的地域特点,严重制约了大足石刻向公众开放展示的程度。
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能尽赏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2010年,大足石刻博物馆作为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等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开工建设。
工作人员说,建成后的博物馆包括了以大足石刻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展陈面积近5000平方米主题艺术展览,以及360度环幕影院等展示区。近500件精美石质文物中,有不少是第一次公开亮相。
绕过序厅的巨大石壁进入博物馆展厅之中,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尊低眉垂目、双手结印,盘膝坐于莲台之上的释迦牟尼造像。工作人员说,它雕凿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是南宋时期石刻艺术的精品。这尊位于展厅大门处的造像,是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足宝顶山,修复完工的千手观音石刻造像。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 摄
环幕影院
银幕周长94米全球最大
在大足石刻上游水库的十米深水下,还暗藏着一尊精美的石刻——十王造像。没于水下的它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绝世容颜。而现在,观众们可以通过大足石刻博物馆的环幕影院,一睹它的神秘容颜。
工作人员说,这只是博物馆环幕影院的亮点之一。在这个内径达30米,银幕周长94米的全球最大环幕影院内,观众们将看到用全球仅有的散步胶片拍摄的360度环幕电影无缝拼接画面。
而片长18分钟的世界上首部石窟艺术类360度环幕电影——《千年佛足》,整整历时5年才拍摄完成。影片从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开始讲述,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追寻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昨日,游客正在参观大足石刻博物馆镇馆之宝。
千手观音修复数据
8年时间
23项科学检测
297张手绘病害图
830只手
3015根患病手指
227件法器
222.15平方米修复面积
1500公斤加固材料
1000000张金箔
相关新闻>
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 落户重庆
大足石刻博物馆,具有西域风格的石刻文物。
重庆晨报讯 记者 李晟 日前,工信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在我市建设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预计2025年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昨天,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说,基地核心区选址南岸区骏逸公园及其周边地块。
据工作人员介绍,文物保护装备产业是文物博物馆事业与科技、装备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我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也非常雄厚,在发展文物保护装备产业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和优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文物局会同市经信委有力推进基地建设工作,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实施了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编制了基地发展规划,确定了基地选址。
根据规划,基地将按照“核心功能区+支撑功能区+扩展功能区”进行空间布局,分核心区和拓展区两期实施,力争2025年实现文物保护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目标。
工作人员说,核心区选址南岸区骏逸公园及其周边地块,主体建筑占地面积47亩,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重庆声光电公司共同投资4.5亿元建设,主要涵盖研发、系统集成、展示、数据服务、文保装备交易等内容。
支撑区设在重庆声光电公司和川仪公司厂区内,开展现阶段文保装备制造和集成;拓展区计划选址在茶园鹿角组团内,地块面积146亩,用于新引进企业的装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