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 | 双城经济圈中各城市怎样“破圈”?

01.11.2021  16:46

疏密有致、集约高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发展新格局。

日前,备受关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发布,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以及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这是川渝两省市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对双城经济圈内不同区域及大中小城市而言,各自的“路径图”“施工图”将有所差别、各有特色。

在《纲要》这一大框架下,如何构建双城经济圈新格局、各城市如何精准“破圈”?就此,两江观察采访了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和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旭森。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投协同发展联盟成立。  (活动主办方供图)

空间格局 集约高效 一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布好空间格局开始。

从《纲要》的规划范围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括重庆市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GDP总量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成渝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联系密切,发展底子不错,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和开放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有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增长动力。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沿海地区相比,成渝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无疑需要《纲要》所确定的发展蓝图在空间格局上落地,而 城市则是其中的重要载体

在李敬看来,《纲要》在规划如何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时,一大亮点是:强调了引领带动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城市动力源”。对大中小各城市来说,都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将加速向城市流动并高效集聚,城市将可以更好发挥“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朱旭森认为,《纲要》在空间格局的构建上顺应了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实现从板块经济到都市圈经济的跃升,突出强调了成渝双城的互动引领,以都市圈带动全域发展,大中小各城市的发展定位更为科学合理,发展方向和路径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各大中小城市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城市之间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实现由“同而不和”向“和而不同”转变,加快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  4月30日,合(重庆合川)安(四川安岳)高速公路崇龛琼江大桥通车。罗斌 摄/视觉重庆

以大带小 众星拱月

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重在 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纲要》对提升双城发展能级、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全新部署,符合成渝地区发展基础、空间特色和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

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将构建起有效的城市动力源和城市动力传导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极化效应’做大城市能级,又有‘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发展。”李敬建议,各城市之间要通过互动协调,推动形成城市群新发展格局;对大中小各城市而言,要充分认识自身承载的使命,不断提升城市能级,积极培育自身动力源,并且充分发挥好协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才能更好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和外溢效应,引领区域发展。

重庆、成都这两个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成渝地区发展的最强引擎,作用为引领和辐射带动。对重庆而言,就是要持续优化“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一区”,做特做优“两群”,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朱旭森表示,就重庆中心城区来说,要持续聚集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参加全球竞争和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能级和品质,强化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主城新区要加快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进程,提高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做大做强都市圈,强化对川东、川南等毗邻地区辐射带动。中小城市要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禀赋等优势,强化特色功能,发挥好以城带乡的作用,辐射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同频共振发展。

▲  1月1日上午10时,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第一趟列车从沙坪坝区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和青白江区成都国际铁路港发车。喻庆 摄/视觉重庆

各方联动 相向而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破圈”是“融圈”、促进要素资源流动的关键,需要各方联动、相向而行,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区域、各板块及大中小城市形成合力。

事实上,重庆和成都两座“极核”城市已经迈出了相向而行的实质性步伐:重庆向西,“主城都市区”扩容为21个区;成都向东,东部新区挂牌、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等举措有序推进;在更大范围内,重庆正在加快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四川也在积极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科学施策,这是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纲要》的重要方法论。李敬认为,对不同板块、大中小不同城市都需要按照“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的思路,设计具体的发展路径:

重庆和成都两座国家中心城市,要根据新发展阶段要求、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目标,优化功能布局,发挥双核各自优势,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要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和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形成带动周边加快发展的辐射圈;

要挖掘川渝两地各自在资源禀赋、人员往来、产业联系等方面优势,强化毗邻地区协同发展;

要加快县城城镇化建设,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要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切实放权赋能,支持位于都市圈范围内的重点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分担城市功能。

▲10月20日,鸟瞰川渝高竹新区。龙帆  摄/视觉重庆

协同联动、相向而行是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关键。朱旭森建议重点在两个方面着力:

在强化双圈互动上着力,加强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工作对接,推动教育、科技、医疗等高端资源要素的共建共享,促进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等重要开放平台的协同合作,合力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促进万达开、合广长、遂潼、川南渝西等毗邻地区深化合作上下着力,加强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保共治、产业协同配套、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在区域分工中承担重要功能,并积极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其它地区发展提供经验示范。

众人拾柴火焰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形成高度共识、凝聚强大合力,大中小各城市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明确自身定位、突出自身优势,主动作为、深度融入,精准“破圈”未来可期。

原标题:双城经济圈中各城市怎样“破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