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09.11.2015  23:40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2014年11月,我市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又成为热词。过去这一年,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接下来,又该如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部门及相关区县领导一起来谈一谈他们的看法。



                                                               
                                                                                            十里瞿塘。(资料图片)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林业系统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统领,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找准林业功能定位,探索生态建设实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的林业生态建设职责 
      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重要使命。 
      林业生态建设承担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职责。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不仅事关重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立足全市丘陵山地起伏、四山绵延、三江横贯的地理特征,着力构建以“绿脉”、“绿楔”、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好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必然担当和职责所在。 
      林业生态建设承担着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职责。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大都市区”与“大生态区”并举,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重庆既有繁华的大都市,也有广阔的生态腹地。加快“大都市区”发展,不能忽视生态保护,必须合理安排“大都市区”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大都市区”生态美和自然美中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在“大生态区”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把绿水青山留给市民,将有效促进“大都市区”内有“大生态”、“大生态区”内大发展。 
      林业生态建设承担着推进绿色富民的重要职责。林业集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为一体,既能提供无形的生态产品,也能提供有形的林产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推进林产经济发展,增绿与增收相结合,有助于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森林资源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林业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全市林地占国土面积的半壁江山,山区贫困人口多,通过发展木本油料、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特色效益林业,将有效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林业生态建设承担着全民共享蓝天碧水的重要职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优美的自然、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已经成为人们的新期待和新需求。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全体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石漠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将极大增强林业释氧固碳、调节气候、清洁空气、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加快美丽家园建设步伐,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的林业生态建设实践 
      我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要求,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不断探索“1+4”林业生态建设路子,即:“一个目标”和“四大行动”。 
      坚持分区施策,整体推进,合力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围绕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一目标,对不同区域林业生态建设进行清晰定位:都市功能核心区定位为精品林业展示区,打造山水相连、林水相依的美丽城市;都市功能拓展区定位为主城生态屏障区,在保护好主城四山“肺叶”的前提下,开展林分改造,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林业、景观林业;城市发展新区定位为城乡林业统筹发展区,加快修复山头、湿地,构建道路、河流、庭院的林网和绿色廊道,发展绿色林产品加工业、工业原料林、有机林产品;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为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区,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治理库区湿地消落带;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定位为武陵山重要生态屏障区,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坚持保护优先,实施生态保护行动。6300万亩林地、5600万亩森林是全市生态建设的基础,要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严加保护。始终把生态优先放在突出位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构建牢固的林业生态安全保护体系。严格执行《重庆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把林地、森林和湿地红线作为警戒线和高压线。森林防火实现了卫星监测预警、飞机航护扑救、地面防范控火“三位一体”机制,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1‰以内。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全市已建市级以上森林公园88个、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1个,9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保持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修复行动。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修复。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保护好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落实管护责任。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探索公益林、商品林最优培育和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恢复渝东北、渝东南石漠化地区植被。实施三峡库区植被恢复项目,建设长江两岸生态屏障260余万亩。开展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森林近自然经营、林业碳汇试点、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 
      坚持增绿增收同步,实施生态富民行动。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双赢。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形成优势产业带的思路,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建成木本油料、特色经果林、花椒、笋竹等示范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木竹产品、森林食品加工业发展,健全林产品交易体系。依托森林资源优势,针对市民生态需求,发展森林养生、森林养老业,建立森林公园、森林人家。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高林业产业规模经营效益。2014年林业产业增加值增长11.5%。 
      坚持共建共享,实施生态文化行动。坚持不懈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古树名木、绿地“认建认养”。积极推进绿化模范城区、绿色新村、生态文化村、森林氧吧等创建活动,开展绿化进社区、进家庭和珍稀树种下乡活动。进一步加强国土绿化宣传,提高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开放程度,公布全市森林公园旅游地图,大幅度提高林区可进入程度。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空气负氧离子监测覆盖38个区县,实现日测日报,不断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和越来越好的生态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新要求,这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我们将主动担责,积极作为,不断谋划新举措、新办法,精心编制实施“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当前全市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六个并存”,实现“三大转变”,推动林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确保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让重庆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环境更优美,生存家园更美丽,真正建成以“两圈三带四区多廊多片”为主体骨架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着力构建“五大体系”。一是构建林业生态系统保护体系,提升林业生态保护水平。二是构建林业生态系统修复体系,确保生态治理成效。三是构建林业生态经济体系,确保林产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四是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弘扬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五是构建林业生态服务体系,让广大市民共享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启动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启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按照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廊道的要求,保护好山川河流、田园森林。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强化天然林保护,增加森林面积。二是启动森林经营工程。采取森林近自然经营措施,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木蓄积量。三是启动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以三峡库区湿地保护、治理和恢复为重点,增强湿地功能。四是启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维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健全“五大制度”。一是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产权主体,探索分级管理体制。二是林地、湿地用途管制制度。严禁擅自改变林地、湿地用途,加强林地定额管理,实行林地差别化管理。三是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评价森林生态资源成本和生态服务综合价值,提高林业生态资源有偿使用标准。四是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增长机制,扩大补偿范围。探索实施横向补偿机制。五是生态资源考核和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实行林业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努力强化“三大保障”。一是改革保障。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法治保障。推动林业法律法规立、改、废等工作,加强林业执法,增强依法治林能力和水平。三是科技保障。建设智慧林业,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链接: http://www.cqrb.cn/html/cqrb/2015-11/06/024/content_114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