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千年古盐镇,巫溪宁厂古镇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

11.04.2017  11:35

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巫溪县附近,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距今约5000年之久。天然盐卤泉自镇北宝源山洞流出,从先秦盐业兴盛以来,宁厂古镇因盐设立监、州、县,明清时成为中国十大盐都之一。

宁厂古镇有4000多年的制盐史,远古时期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乐土,在唐尧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并因盐而兴,历史上曾设立郡、监、州、县,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吴蜀之货,咸荟于此”、“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的辉煌。

宁厂古镇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堪称世界的“上古盐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

在古镇历史上,曾多次爆发灶夫的起义。而正德三年(1508)爆发在这里的盐场灶夫鄢本恕、廖慧起义,历时5年,义军达10万,席卷西南地区六省市,比欧洲最早的工人起义早100多年,更应是世界工人运动之源流。

宁厂古镇是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筑多为斜木支撑的“吊脚楼”,临河而建,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风味。镇南半山腰的女王寨、镇西山顶的桃花寨,是当年李自成部将贺珍抗清的根据地。古镇地处巫溪县,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和民居沿后溪河蜿蜒延伸3.5km,俗称“七里半边街”。

重庆巫溪始建于汉建安十五年,有“巫咸古国,上古盐都”之谓,其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得天独厚,有三峡生态明珠及巫巴文化故乡的美誉。沿大宁河这条“百里画廊”,不仅可见秀水、幽峡、奇峰、怪石、悬棺、栈道等景致,更有宁厂古镇、蔡伦式造纸作坊等人文古风浓郁的景观。

宁厂古镇系巫溪县北部重镇,是我国历史上的早期制盐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宁厂古镇地处大巴山东段渝陕鄂三省市结合处,在大宁河支流后溪河畔,镇上建筑古色古香,多为石木结构,路铺青条石,古老而淳朴,是国内少见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2010年12月被评为中国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

清代王尚杉有诗《大宁场题壁》曰:“沿江断续四五里,翁岩筑屋居人稠。”大约五千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发现了盐,清澈的大宁河水,伴随着纯白的宁厂盐泉,养育着世代宁厂人。事实上,以长江三峡为轴心的整个川陕鄂地区,皆仰食得天独厚的巫溪盐泉。

宁厂盐泉年自溢含盐量1.6万吨。据史料记载,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宁厂全镇已有336眼灶,均燃熬盐,有“万灶盐烟”之美誉,1949年前后盐厂还有99眼灶。目前古盐场遗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制盐厂房近3万平方米。

历史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宁厂镇开始熬盐。

东汉永平七年(64),曾试图引宁厂盐卤到巫山未成功。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为巩固荆州,加强盐业控制,废巫县设北井县,是为巫溪建县之始。

北宋开宝六年(973),设大宁监征税。

北宋淳化二年(991),大宁监雷悦创建龙池,于盐泉口安一石龙头,盐泉自龙头流出,注入石池,池前横置木板,上凿30眼。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大宁监孔嗣宗“创篾过虹横跨溪面”,用竹篾制成碗口粗的牵绳,绳的两端固定在两岸的石柱上,再把输卤的笕竹吊牵绳上,将北岸大宁盐泉龙池所出的卤水输往南岸, 以解决南岸各灶的卤水供应问题。从此南岸开始熬盐。

明嘉靖年间(1521~1566),宁厂镇产量占四川产盐的20%,《蜀中广记》记载:“各省流民一二万,在彼砍柴供大宁盐井之用。”

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七年(1665~1772),宁厂镇达到极盛时期,全场336灶。

公元1935年,大宁场长公署合并于盐税局,称大宁盐税局。公元1938年,大宁盐税局更名为大宁盐场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宁厂镇奉命川盐济楚,加大盐业生产力度。1941年,日军飞机7架,投弹35枚,轰炸宁厂盐场,企图切断食盐供应。

宁厂镇的兴衰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业史和巴渝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原标题:千年古盐镇,巫溪县宁厂古镇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