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尽处是吾乡 风雨千年写新章

21.07.2020  07:32

听巴山夜雨,饮蜀江春水。“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今天告一段落。

川渝两地党报携手,历时月余,行程千里。重庆日报采访团队从重庆到成都,实地探寻、采访群众、挖掘史料,收获满满。从7月6日截至今日,重庆日报共刊发13个整版的报道,推出海报、短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共40件,在重庆日报、重庆日报新媒体集群、今日头条、抖音、微视、快手等平台刊播,引发社会热烈反响,让成渝古驿道这个昔日冷僻、小众的学术课题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热门话题。

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客户端也派出采访团队从成都到重庆实地采访,同步推出“重走成渝古驿道”系列报道。

驿道上斑驳的印迹见证着先人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牌坊石碑上的文字蕴含着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古道沿线流传的故事滋润着我们心田……我们追寻先人足迹,感悟历史、体味乡愁、见证辉煌,既为成渝古驿道丰厚的历史内涵所震撼,更为当今沿途城市的蓬勃发展所振奋。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成渝古驿道堪称古时川渝两地经济社会人文交往的大通道,是见证从古至今巴蜀历史烽烟的活化石。在川渝携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时代背景下,成渝古驿道是集自然、人文、历史、城市、田园等文旅资源于一体的宝贵载体,如何活化利用成渝古驿道,打造出一条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的黄金旅游廊道,亦是此次报道关注的重点。

美丽的重庆渝中半岛。(本报资料图片)

零散破碎

现状不容乐观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成渝古驿道上的一些重要文物、遗址得到了保护,但成渝古驿道总体现状却不乐观。

例如,曾经作为古驿道最直观的物质载体——青石板路,由于城市建设等原因大都被拆毁,甚至消失,如今只有走马、隆昌、龙泉驿等地还可以看到部分残存的石板路,位于中梁山二郎的石板山道近年也被拆毁,不可行走。

位于大坪的石牌坊群、资中两路口的牌坊群也由于城市发展的原因,或被搬迁,或所剩无几。

还有部分地方在修复古驿道沿线的城墙、桥梁、石桥等遗址时,简单地采用以新补旧,忽视“修旧如旧”原则,甚至造成了二次破坏。

古驿道上不少的旧建筑、关隘渡口等遗存,处于残垣断壁、被废弃缺保护的状态中。

专注于古道研究、此次与我们同行作指导的重庆自然博物馆学者张颖对此深有感受。他告诉我们,由于城市建设中的道路叠压、拆卸利用等因素,让古驿道的遗存本就不多。更可惜的是,在对这些有限的资源进行修缮时,相关部门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导致不少珍贵文物消失。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曾于2013年、2017年两度带领学生团队对成渝古驿道全线进行了田野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破坏较为严重。“特别是古驿道的重要见证——青石板路,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大部分都已被拆除。诸如老桥、牌坊等珍贵文物,也由于种种原因消失殆尽,部分文物虽然保存下来了,但也没有引起重视,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蓝勇称。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认为,对成渝古驿道保护的难点在于,古驿道所处地域都是川渝城市密集之地,随着城市开发力度加大,对古驿道的破坏不可避免。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成渝古驿道整体并没有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对象范围,虽然古驿道上有一些历史遗址是受保护的文物单位,但对古驿道整体性保护并不理想。

所以说,要真正做好文物保护,进而合理利用,我们就必须摸清家底。”白九江建议,川渝两地需联手对成渝古驿道上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摸底分类、评估,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当务之急是成渝古驿道沿线要建立起保护联动机制,对现有遗存妥善保护,不可破坏,也不可盲目修复开发。

在成渝古驿道沿途采访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地方都将文旅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打造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景区景点,但就像满盘的珍珠没有串成项链,都各自为政,使得成渝古驿道的价值大打折扣。

这是古道旅游开发难的一大难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古道的优点在于知名度大,文化底蕴、旅游资源丰富,沿线聚集了大量人文遗迹、风景名胜,这是旅游形象传播的无形资本,易树立品牌。不利的地方在于古道旅游线在空间上表现为线状,距离跨度大,行政区划不同,难以形成步调一致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开发。

重庆走马镇成渝古驿道遗址。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日趋重视

古驿道保护利用渐成热点

近年来,随着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兴起,如何借古道文化,开展文旅融合,正在成为热门话题。

这也逐渐引起了成渝古驿道沿途各地的重视。虽然如前文所述,成渝古驿道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但不少区县亦努力通过原地保护开发等手段,让驿道文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渝中区正大力传承母城文化,挖掘古驿道文化资源,昔日古驿道的一段——山城步道已成为网红打卡地。解放碑-朝天门步行大道品质提升综合整治工程示范段已开工,它将串联起沿线28个历史文化景点,成为一条文旅景观大道。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修建已启动,将“活化”800年前的重庆城风貌;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半山公园-虎头岩公园半山崖线步道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将成为探访古渝之源、览胜母城之巅的好去处。

白市驿镇打造的“驿都花海”复原了成渝古驿道上重要的11座驿站景观,走马镇以“梦回拾景·千秋古驿”为主题,打造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环十点”旅游路线,去年实现旅游收入超8000万元。

璧山区通过打造占地1200余亩的古道湾公园,深度挖掘古道文化的历史文脉,讲好古驿道上的璧山故事,还原昔日来凤驿和丁家坳的繁华景象。公园建成后,将以古道湾水域为依托,古道文化为底色,打造古村落、古茶铺、古酒肆、古战场、古栈道、古镇古街等23处古道文化场景。

位于川渝两地连接点上的荣昌区,近年来主打古道文化牌——保护古驿道上古老的宋代施济桥,以成渝古驿道为基础打造安陶小镇,修复1912年重庆蜀军政府和四川军政府举行合并会谈的禹王宫。

四川各地对古驿道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隆昌市着力打造清代时期的石牌坊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力推进云峰关森林公园、隆桥驿森林公园的建设,使古道文化“”起来。

资阳南津镇的迎仙桥是成渝古驿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市遂在迎仙桥附近新修一公路桥,让老桥得到妥善保护。

龙泉驿区正在深入打造古驿名人文化工程,修复名人故居、四大会馆。打造“古驿十二景”生态型绿道,将古驿文化植入天府绿道,规划建设以古驿道为文化主题的生态绿道30公里。用古驿道作为基本道路,串联12个具有龙泉驿历史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景点,重点打造洛带、茶店、山泉、柏合4个镇,串珠成线。

成都市锦官驿附近的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是成都四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包含了老成都水码头、锦江、九眼桥、廊桥、锦官驿、合江亭、水井坊、香格里拉、兰桂坊等新旧地标,真实再现了古驿道文化。

这些深度挖掘古驿道内涵的文旅实践,让人欣喜,更让人振奋。

正当其时

让成渝古驿道“”起来

古道文化在中外都是宝贵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文旅资源。比如,西班牙长约800多公里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是欧洲著名的文化之旅路线,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观光游览。

在国内,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重视打“古道”牌,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开发都搞得有声有色,成为著名的文旅线路。蜀道和茶马古道先后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更是让各地认识到古道资源的重要性。

随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的不断推进,成渝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再次受到世人瞩目。

今年以来,四川省文旅厅与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先后在成渝两地召开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进工作会,双方明确了坚持“一盘棋”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思路,戮力同心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国际知名文旅目的地。

重庆市文旅委副主任秦定波称,川渝合作中明确提出将以巴蜀文化为纽带,打造和推介一批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其中就包括共同推广巴蜀文化旅游线路,重点包装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线路等。川渝文物考古部门近日在渝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合作开展包括成渝古驿道在内的川渝两地文化线路等专项调查。活化利用成渝古驿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秦定波建议,首先川渝两地要携起手来,共同挖掘、提炼成渝古驿道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赋能旅游业发展。其次,对挖掘、提炼出来文化内涵,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表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的景区,进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最后,由点到线、由线及面,串联周边景区,完善导引导识、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以节会活动等方式培育成渝古驿道品牌,打造“黄金旅游走廊”。

成渝古驿道品牌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教授表示,成渝古驿道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及沿途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完全可以开辟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走廊,甚至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川渝两地可联手对成渝古驿道沿途景观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部分远郊路段可在修复后,向市民提供骑马、滑竿、推鸡公车等乡村游特色服务;对于部分靠近主城的古驿道,则可与周边城市绿道相结合,成为城市步道,通过举办诸如越野挑战赛、自行车赛的方式,提高古驿道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游客的参与感。此外,针对驿站邮铺等已经消失的文物,可通过在其遗址处树立纪念碑,或建设公园集中复原的方式,成为新的文旅资源。

罗兹柏建议,可以采取“场景还原+分段开发”的方式活化成渝古驿道。场景还原,既要不失“原真”,做出历史的氛围和味道来,又要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满足大众化游客的需求。可以分段开发,不搞一刀切,成熟一段推一段,每段既有驿道文化的统一,又有各自特色,采用“古驿道+文化”“+体育”“+特色农业”等模式,打造多主题线路,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旅产品。

通过“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我们深切感受到,活化利用成渝古驿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开发,擦亮“成渝古驿道”这个文旅品牌。广东省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该省2017年就出台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以“文化线路”为视角,系统梳理了南粤古驿道资源,将广东省内散落的202处古驿道遗存归纳成6条重要的线路,与绿道、风景道、水道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走得通、看得见的线路。规划明确提出至2025年,将建设11230公里的古驿道网络,252个一级驿站,248个古驿道文化特色乡镇,带动1320个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

成都市高度重视古道资源保护利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强调,将构建“一环、两轴、四线、五片”的全域文化空间保护展示体系,其中“四线”即为古蜀道金牛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渝古驿道。

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重庆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山水是重庆的“颜值”,人文是重庆的“气质”。通过“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系列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巴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报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担当。

对成渝古驿道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创新发展。在抓好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把古道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在保护中发展,把相关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科技手段,积极推动古道文旅融合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文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让成渝古驿道这一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活在当下,服务当代,造福人民。

重走成渝古驿道系列报道 扫一扫 就看到

学术支持: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重庆日报记者 姜春勇 黄琪奥 韩毅

原标题:古道尽处是吾乡 风雨千年写新章——写在“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大型系列报道结束之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