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绣花枕头藏着重庆百岁抗战老兵 尘封72年的秘密

23.05.2016  10:25

  王胜泉老人的绣花枕头

  王胜泉老人在百岁喜宴上切蛋糕

  ▲亲友在喜宴上与王胜泉老人合影

  王胜泉老人和他保存了72年的绣花枕头 本组图片由通讯员 黄智斌 摄

  枕头上绣的数字电报密码,意思是“纪念

  枕头上绣的数字电报密码,意思是“阌乡

  ●如今,他已是百岁老人,想在有生之年与在重庆的儿子团聚,而绣花枕头成惟一物证

  ●72年前,妻子缝成一对绣花枕头后离世,他重返抗战前线与儿离别时约定凭枕头相认

  ●上世纪60年代,失散多年的儿子在重庆寄信邀他带着绣花枕头来渝团聚,但未能成行

  72年前,在河南抗战的一名湖南籍军人,与一岁儿子各自保留着一只相同的绣花枕头,那是他妻子生前绣成的。后来,他带着这只绣花枕头重返抗日前线,当时约定,如若失散,将来凭枕头认亲。后来,儿子曾在重庆寄信邀他来渝,但因种种原因他未能成行。这些年来,他像对待宝贝般精心保存着这只绣花枕头,他的最大心愿就是找到和这个一模一样的另一只枕头。

  昨天,这名100岁抗战老兵托商报帮他寻找另一只绣花枕头,想在有生之年与远在重庆的亲人团聚。如果你知道其子下落,请速与商报热线023-966965联系。

  抗战老兵今年5月7日满100岁

  这名用绣花枕头寻子的老人叫王胜泉,家住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流沙河镇流沙河村。

  昨天,孙子王喜成告诉记者,今年5月7日是爷爷的100岁生日,家里给他筹办了60余桌寿宴庆贺,宾客除亲朋外,还有来自湖南长沙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以及当地宁乡县新康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我们用最简朴的方式,热热闹闹地给爷爷办了一个100岁生日喜宴。”孙子王喜成高兴地说,宴席上爷爷很兴奋,还喝了一点酒,如今爷爷身体依然硬朗。

  百岁寿宴前夜道出尘封72年的秘密

  昨天,湖南长沙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黄智斌告诉记者,今年5月6日晚上,也就是王胜泉老人百岁寿宴前夜,他们一行抵达老人家中,当天晚饭后,他们与老人聊天时,老人突然提到他至今仍精心保存着一只绣花枕头,从而揭开一段尘封了72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也是王胜泉老人第一次向除了母亲外的其他人说起。

  黄智斌说,当时王胜泉老人小心翼翼地从卧室里拿出一只枕头,上面绣有一朵花,枕头油渍斑斑,有些发黑破损,上面还露出一个洞,枕头上绣有“1947.0945.”以及“4764.5030.”两排神秘的数字。当时,老人告诉志愿者,这只枕头与他远在重庆的大儿子有关,当年他在河南抗日,是岳母送给他的。

  “大儿子?重庆?”老人的孙子王喜成说,当时听爷爷说起这些,他还以为爷爷是不是因年纪大了在乱说。后来,爷爷的回忆,让他吃惊不小。“这个绣花枕头的故事,我们还是第一次听爷爷说起。”王喜成告诉记者。

  绣花枕头成认亲惟一物证

  昨天,记忆惊人、思路清晰,但听力不太好的王胜泉老人,通过孙子王喜成给记者当“翻译”介绍称,当年他离开河南后,他再也没有与岳母联系上。哪知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他在湖南老家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重庆的信,写信人称是他大儿子,说自己在重庆一家工厂上班,邀请他带着那只绣花枕头到重庆来团聚,但考虑到自己当时已另外组建有家庭,再加上那时受交通和经济条件限制,这桩愿望最终没有成行,他在回信中给儿子诉说了自家当时的情况。

  这只枕头已陪伴了他72年。他说,他年事已高,睹物思人,想在有生之年完成这桩寻亲愿望,而绣花枕头成了认亲惟一的物证。

  新闻故事

  两月缝成一对绣花枕头 妻子染病离世

  所绣数字系电报密码,意思是“阌乡纪念

  昨天,王胜泉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抗战经历。他回忆说,1938年他在湖南老家当兵,先后当过班长、排长,后来当了通讯连连长,在部队主要负责发报工作,1942年初,部队调至山西,他们在山西云中县、龙门县一带与日军交战。在那次战斗中,他与部队失散,然后他跨过黄河,辗转来到100多里外的河南阌乡县,一边开牛肉面馆谋生,一边积极寻找部队。

  他在河南阌乡县开牛肉面馆时,经人介绍,与在当地教书的女子姚给珍(音)相识。“她老家在山西龙门县,当时她随家人一起逃难来到黄河对岸的阌乡县。”王胜泉老人说,他俩于1942年12月结婚。1943年,大儿子姚山闻(随母姓)出生,次年妻子生下一名女儿。但不幸的是,女儿6个月大时,妻子染病离世,两个孩子只得托付给岳母帮忙照看。他说,妻子亡故不久,女儿被迫送人,至今下落不明。

  他称,妻子生前闲暇时,曾一针一线地缝有一对一模一样的绣花枕头,“当时她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才缝成。”他说,妻子在枕头上所绣的那些数字,系当年他掌握的电报密码,意思是“阌乡纪念”。

  重返抗战前线 离别时约定凭枕头相认

  抱着枕头睡觉,有时还在梦中喃喃自语

  王胜泉老人回忆说,1944年冬,他终于与部队取得联系,部队要求他马上返回抗日。

  1944年冬天他重返部队时,那天下雨风很大,岳母抱着一岁多的儿子来给他送别。“当时岳母拿出那对妻子生前绣成的相同的绣花枕头对我说,如果我们父子俩在战争年代失散,将来可以凭它认亲。”王胜泉老人称,岳母说完,将其中一只送给他,另一只递给儿子。看着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王胜泉噙着眼泪,带着那只绣花枕头重返部队,任少尉技术员。同年12月,他随部队参加了河南灵宝县战役。

  他说,上前线时,他曾将那只绣花枕头的枕蕊抽出来,将枕套揣在怀中奋勇杀敌。后来,他感觉随身携带有些不便,于是将它寄回湖南老家,让母亲帮他精心保存,并给母亲说了那段经历。1947年,王胜泉老人所在部队在延安投诚,后来他还参加了解放战争。他称,1950年8月14日,他从四川邛崃县复员回到湖南老家种田。王胜泉复员回到老家后,母亲将绣花枕头转交给他。1953年,他在老家再婚生子,如今育有两子一女。

  王胜泉老人90岁的老伴称,平时他将那只绣花枕套垫在枕头下面睡觉,但他从来没有给她说起过它的故事,有一次她看到那只绣花枕头很旧了,想把它当垃圾扔掉,结果遭到王胜泉拒绝,他称那只枕头与他有70多年的感情了,不能扔。

  老伴还说,有时半夜醒来,还看到他抱着那只绣花枕头睡觉,甚至有时他还在梦中喃喃自语,只是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

    记者 黄平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