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相册】一片叶子里的匠心:重庆手工制茶“守艺人”

03.04.2023  15:59

 

  一杯香茗,人间至味。中国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茶叶的炒制技艺也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被传承至今。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走过千年的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迎来新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国,有一批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的“守艺人”,为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与茶叶打了33年交道的鲁礼勋,就是其中之一。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三月春风,绿了茶园。鲁礼勋是重庆针条形绿茶品牌——“永川秀芽”第四代手工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时节,这段时间,他上午会来到绿意盎然的茶田里,指导村民采摘茶叶新芽。芽叶细嫩、色脆香幽的新芽,将成为制做永川秀芽最新鲜的原料。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茶出自然,技承匠心。1959年,原四川省茶试站(现在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当地原料,成功研制了一款针形绿茶。1964年,国内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将其正式命名为永川秀芽。经过几代科技专家的不断创新和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永川秀芽手工制作的独特技艺。从当天采下的茶叶中,精选出上好的鲜叶,经摊青、杀青、揉捻、抖水、做条、烘干六大环节及十二道工序,便得永川秀芽。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鲁礼勋回忆,从他开始学习手工制茶,到能制作出得到大家好评的永川秀芽,用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手工制茶的精髓在于做茶时对锅温的掌握。那个时候,制茶的‘一招一式’都是老一辈人言传身教。当时没有温度计,全凭一双手去感知茶叶的变化,感觉锅的温度,凭的是一种本能记忆。”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鲁礼勋介绍,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是经过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几代科技专家们不断创新和反复实践最终形成的。“传统手工制茶没有形成标准化,例如杀青的温度掌控、原料要求等。经过我们科研人员不断对比、不停总结,形成了标准化的工艺流程。有了标准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做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有品牌、有品质、有文化的传承。”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鲁礼勋年轻时有点近视,但平时并没有戴眼镜。后来,为了能在茶叶做形的时候看清楚锅里的茶叶,鲁礼勋就配了眼镜,没想到一戴上再也取不下来了。“那个时候我们白天采茶、晚上制茶,手经常烫起泡,茶叶做得不好还要被师傅批评。”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一杯清茶唇齿留香的关键,离不开标准严苛的匠心工艺。“手工制茶,靠一双手细揉慢捻。如果工艺掌握不好,茶叶的形状就是弯曲的,达不到永川秀芽紧圆细直、色泽嫩绿的标准。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用心去做。”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匠心制茶,方得始终。鲁礼勋同时也是永川秀芽生产部的技术负责人。在他看来,手工制茶的制作工艺虽然费工、费时、费力,制茶效率远不如机械化生产,但手工制茶的技艺依然是机器无法取代的。“目前永川秀芽商业产品已经实现全机械化生产,手工制茶技艺依然代表着永川秀芽的最高水平,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用心传承,手留余香。每年采茶时节,鲁礼勋都会为来自全市各个区县的茶农们免费传授手工制茶技艺。“每年我们都会举办许多免费的培训班,面向重庆各个茶区、茶厂、茶叶企业推广永川秀芽的加工工艺,也带动了四川、贵州、湖北等周边省份针条形茶产业的发展。”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激活一片叶子,振兴一片乡村。鲁礼勋表示,手工制茶技艺的推广,不仅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能培育出更多乡村能工巧匠,助力乡村振兴。“重庆位于丘陵山区,产茶的区县很多,不少农民在我们这里学习了制茶技艺以后,对提高他们的收入也起了很大作用。”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青春“后浪”,延续茶香。鲁礼勋介绍,现在投身茶叶行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喝茶对人体好,还有抗氧化、美颜的效果。现在的年轻人崇尚健康,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喝茶,也愿意了解和学习制茶。”在他的非遗工坊内,每年都有许多体验课程,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家人出动来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长期扎根茶山深处的鲁礼勋几乎天天与茶打交道,茶叶也启发了他对生活的感悟。“我们做茶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兢兢业业,否则就会影响品质。这就跟我们的人生一样,每一步都要走踏实、精耕细作,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新华网 耿骏宇 摄 韩梦霖 文

编辑: 张青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