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让“聂同学”“邓同学”敬佩的人 看赵世炎在法国的“朋友圈”
“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有了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倘若百年前也有微信朋友圈,当赵世炎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话语,下面必定会有很多人点赞,其中可能会有聂荣臻、周恩来、邓小平……
△革命战士赵世炎
一位年仅26岁就牺牲的革命战士,得到过众多伟人的称颂和赞美。邓小平之女邓榕曾说过,邓小平在讲留法勤工俭学经历时,对赵世炎和周恩来是“由衷地钦佩和折服”。赵世炎是如何在留法勤工俭学过程中,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曾经并肩学习、战斗的伙伴们对留法时期的赵世炎的评价中,可以窥探一二。
赴法船上被公推为负责人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抱着学习新思想、寻找改造中国途径的目的赴法勤工俭学。
重庆酉阳人赵世炎属于第15批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他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制定了勤工俭学计划,虽然知道那边条件极其艰苦,1920年5月9日,赵世炎等人仍义无反顾地登上“阿尔芒勃西”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出发,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道路。
当时学生们乘坐的多是四等舱,生活环境恶劣。尽管同船的人十有八九唉声叹气,懊恼沮丧,但赵世炎在写给《晨报》关于赴法航海情况的报道中,却以非常乐观的态度,讲述了船上的一些趣事,还在船上成立了“航海自治团”,与其他同学负责船上的饮食改良、开通窗户、清洁厕所等问题的交涉,给在船上的勤工俭学生们创造出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
与他同时赴法的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萧三与赵世炎是同舱,他曾在回忆录中形容:赵世炎活泼开朗,坦率直爽,很易接近,被公推为负责人。
经历了40多天的海上颠簸,6月15日,赵世炎等人乘坐的邮轮终于抵达马赛码头,几天后他来到了巴黎。
△1922年,赵世炎在法国
△赵世炎在北京高等法文专修馆主编的刊物《工读》
始终保持乐观 边做苦工边学习
1920年冬,赵世炎和李季达、陈毅等100多人相继进了法国的钢铁厂做工。赵世炎做的是杂工,住的是简陋的木板工棚,睡双层床,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锤铁,有时锯铁,后又在电厂做工。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赵世炎一边在工厂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一边依然每天坚持三个小时的学习,攻读法文、看书、写文章、办刊物。他关心华工和勤工俭学生的利益,为了摆脱学生们所面临的逆境到处奔走。
他学习能力惊人,中学时学了英语,旅法前开始学习法语,后来又学了德语、俄语和意大利语。
△赵世炎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寄给北师大附中的照片(后排右一站立者为赵世炎)
一起留法勤工俭学的傅钟回忆起当时的生活时说,当时工作很累,赚得很少,但赵世炎表现出的都是乐观热情的情绪。他有时从外面买一个大面包回来,对同学们说:“应该设法搞一点又好吃,又能吃饱的饭菜。”后来他提出在面包里夹上两块方糖,又提出吃面包夹法国面酱,总之想了很多办法在艰苦的情况下改善大家的伙食。
当时傅钟和赵世炎睡在一张床上,一个锅做饭。赵世炎上白班时,傅钟替他做饭,傅钟上晚班时,赵世炎又为他做饭。傅钟回忆说:“世炎说话幽默风趣,出口成章,有时他把饭做好放在锅里留给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告尔瞎子,并致李斌,锅内洋芋,已经煮好’(傅钟当时眼睛高度近视),他才上班去。”
多方斗争 挽救勤工俭学运动
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繁重的体力劳动,低下的生活状态使赵世炎和同学们逐渐了解了工人,认识了工人,与工人阶级的感情逐渐接近。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劳动者的双重身份,使他们逐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力量的认识逐渐加深。
“二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促使赵世炎等留法勤工俭学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意识到,无论是勤工还是俭学都难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此后,在勤工俭学生中接受马克思主义,要求进行社会革命来改造中国的人越来越多。
在巴黎,赵世炎如饥似渴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方法。每天下班后不管多累,他都抓紧时间去租住的楼顶借着夕阳余晖尽量多看书,并自喻为“黄昏之贼”。
△赵世炎自题“黄昏之贼”
1920年12月31日,赵世炎等22人联合提出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对华法教育会之要求》中,要求巴黎华法教育会向法国各地工业学校交涉,为勤工俭学生开设特别预备班,同时向法国各地工厂交涉,为勤工俭学生开设特别学习班,充实学生的技能,以挽救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21年1月29日,赵世炎在《旅欧周刊》上发表了《画地为牢的勤工俭学者》一文,呼吁勤工俭学生要振奋精神,团结起来,不要畏惧困难,画地为牢,因为“真实的人生是从苦探得来,艰辛叠出的环境才正是我们浓厚的生活。面对荆棘草莽,总当用毅力去建筑一条坚实的轨道,愿我们的同志以及未来的同志好好地向前走。”
傅钟提到:“世炎同志很重视在华工中进行工作,他在华工中做启蒙思想运动、搞宣传、搞文娱活动、教认字等。”
革命家、军事家何长工追忆赵世炎时说:“世炎同志作风踏踏实实,少年老成,不浮夸,使人见而生敬。他是勤工俭学生的‘头头’之一,有一个时期他在勤工俭学生的工作和华工运动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在这些工作中表现了他的组织天才。”
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赵世炎通过在法国实际工作的磨炼,意识到自己以前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看法空想太多,因此在给“少年学会”的朋友写信说:“盼望我们朋友务要从冷静处窥探人生,于千辛万苦中杀出一条血路。”
1921年初,赵世炎与李立三、刘伯坚、陈公培、鲁易等人在巴黎组成了“劳动学会”,提出要革命,首先得学会组织工人、领导工人,他们办起了由赵世炎编写的《华工周刊》,开展华工教育,并从中选择、培育革命积极分子。这些活动促使赵世炎等勤工俭学生在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赵世炎又与周恩来等人组成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他利用工余时间捧读《资本论》和法共中央出版的《人道报》,向勤工俭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立志:“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为它宣传奔走。”他的思想影响了一批青年很快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傅钟曾回忆:“如果没有世炎同志经常向大家讲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懂得那么快。”
1921年6月,针对北洋政府出卖主权,将中国印花税和滇渝铁路建筑权等卖给法国以换取贷款的行径,赵世炎、周恩来等联合中国旅法学生会、华工团体和华侨团体组成拒款委员会,发表“拒款宣言”,号召中法两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这一肮脏交易。
赵世炎还是聂荣臻的入党介绍人。在聂荣臻的印象里,赵世炎聪明、活跃、很能接近群众,他曾回忆说,在法国的时候,开大会总是选赵世炎做主席,他发言能抓住中心,有条理。接近过他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合得来。“他和蔼可亲,在重大问题面前又显得严肃,原则性很强,在艰苦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坚决勇敢,不怕吃苦。”
在党组织中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
1922年,赵世炎为了筹组青年团,奔走各地,积极联络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同年6月,在巴黎西部布伦森的露天咖啡馆,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李维汉、刘伯坚等18人召开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赵世炎为中央执委会书记,周恩来任宣传委员,李维汉任组织委员。
△1922年6月,赵世炎(前排左二)、周恩来(后排右六)等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图为参加成立大会的成员在巴黎郊外布伦森合影。
当年7月,赵世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建立了中共旅欧总支部,他和周恩来、陈延年等又被代表们选举为总支部委员,赵世炎任法国组书记。
赵世炎烈士纪念馆馆长白明跃介绍说,中共旅欧支部的诞生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大的成果之一,在这以后,一大批追求新思想、谋求改造中国的勤工俭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紧紧团结在旅欧党团组织的周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俄国革命经验,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活动,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锻炼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有能力的一批领导骨干。
“在这其中,赵世炎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
为加强对党员、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办了由赵世炎负责编辑的油印月刊《少年》(后改为《赤光》)。这份传播着希望和光明的小册子在欧洲到处可见,点燃了无数年轻人的信仰之光。
在当时留法同学们的眼中,赵世炎与周恩来两人,有不少相似的特点:坚定,机智,待人诚挚,富有组织才能,在旅欧革命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
当时与他们同在法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三届全国妇联主席的蔡畅评价说:“恩来和世炎全身都是聪明!”
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赵世炎表现出的杰出组织才能和享有较高威信,使之成为中共建党初期重要的党、团组织领导人之一。陈毅、聂荣臻、傅钟等人提起他时,都说过:“我们都很崇拜他。”
白明跃表示,赵世炎在1920年5月至1923年3月留法勤工俭学期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主要表现为,他在欧洲华工和旅欧青年学生中努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欧洲中国人中的影响,并在他们中公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位于重庆酉阳的赵世炎故居大门
△赵世炎烈士塑像
今年是赵世炎烈士诞辰120周年。位于酉阳的赵世炎烈士纪念馆,有一尊赵世炎烈士塑像,不少参观者在塑像前轻轻地放上一束鲜花。在国家危难、民族命运堪虑的时刻,作为重庆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重要一员,赵世炎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凝结在一起,为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之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赵世炎烈士纪念馆提供照片和史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