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最年轻的管理学终身讲席教授 竟是这位80后的重庆小伙

05.05.2015  08:44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节日的坐标,很容易定位;青春的内涵,却丰富多彩。

对熊榆来说,身上众多的标签只是对过去的肯定,而“有为”的青春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去谱写。

对谭洋来说,即使今后再碰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一样会义无反顾。这是他为青春写下的一曲“有义”赞歌。

对郑浩来说,参加志愿者活动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为青春写下的最好注脚——有爱。

青春,是一段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岁月。致敬,我们共同的青春。

熊榆(白衬衣)考察英国最新工业技术,并将其引入中国。受访者供图

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报道

他身上有很多标签——80后、英国管理学领域最年轻的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创新商务技能部中国科技合作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唯一的华人。他就是34岁的熊榆。

昨日,作为2015年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从英国飞回重庆,在团市委举行的“先进青年典型事迹分享会”后接受了晨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他表示,自己成功的途径是可复制的,那就是“父母放手让孩子选择”。

用6年时间成为终身讲席教授

在介绍熊榆时,团市委书记周波用了一连串的定语——英国管理学领域最年轻的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创新商务技能部中国科技合作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唯一的华人,人民网评选的改革开放后15名学霸之一。

尽管拥有众多的“名声”,熊榆上台后还是很谦虚,“凌晨才到重庆,还差点把行李弄丢了,今天说得不好还请大家多包涵。

今年被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聘为终身讲席教授的熊榆,上个月才满34岁,是一个典型的80后。在33岁时就成为终身讲席教授,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而终身讲席教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职称?“在欧美国家是比正教授要高一级的职位。”熊榆说,要知道在欧美国家,终身讲席教授在教授职称中是一个学科唯一的学术领袖,英国对终身讲席教授的任命非常严谨。

熊榆所在的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的企业运营管理学科当中,他是唯一的终身讲席教授,就连校长也不能解聘他。

从博士生到终身讲席教授,很多人一般要用一二十年,熊榆只用了6年多时间。“这主要得益于我发表了一些含金量高的文章,猎头们经常在高规格的学术期刊上寻找‘猎物’,我经常发表文章,自然就注意到我了。

只选择对的,不选“”的

从两路口小学、三十中、八中、重庆大学一路读出来的熊榆,可能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成绩只能算中上。”熊榆说,自己几乎从没考过第一。因为眼睛不太好,他很不喜欢看黑板,上课老睡觉,经常被老师叫起来罚站。“当时老师就叫我认真点,可以考更好的学校。

在老师眼中不认真的熊榆还很偏科,语文也是在高考时才第一次及格,“99分,英语也只考了111分。”熊榆说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两科,“就是考试前临时抱抱佛脚。

也许是得益于父亲(大学教授)的遗传,熊榆的理解能力很强。1999年高考,本可以上浙江大学的他却选择了重庆大学,“我觉得重庆大学更适合我,我也不想离开重庆。

本科毕业时,熊榆获得欧盟亚洲纽带项目奖学金,赴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他的博士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之后他在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后,并在英国女王大学、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任职。“我从本科到博士读了9年计算机专业,博士后阶段才转到管理学,在管理学方面继续发展,正是由于我有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学习背景,所以才选择做技术管理方面以及科技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熊榆说,他攻读的专业,也是随着自己的爱好逐步改变的。

不喜欢弹琴,让母亲卖掉钢琴

整个英国的博士毕业生,只有10%左右能找到教职岗位。为何这个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学生,会受到英国大学的青睐?

高考考得好,那只能说明会考试。”在熊榆看来,国内的高考制度只是让学生学会了死记硬背,“没有锻炼到思维能力。像剑桥大学有位华人教授,本科是在安徽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我带的一位博士也是二本毕业,现在是重庆大学排名前三的博士。”熊榆说,“他们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可能不算成功,但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的思维没被禁锢,研究领域反而成了他们的强项。

熊榆认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其实也是可以复制的。“那就是父母要放手,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是给孩子选择父母喜欢的。”熊榆在小学时,母亲也让他学钢琴,“但我考到三级就不想学了,就让妈妈把钢琴卖了。

而母亲的以身作则,也让熊榆能够安心读书。“我妈妈现在看电视都还保留不开声音的习惯。”原来,为了不影响熊榆学习,熊妈妈看电视都不开声音只看画面,“这么一二十年,她都能通过看嘴巴晓得别人在说什么了。

有为青年

通过微信网上卖垃圾 还有志愿者上门回收

重庆晨报讯 记者 罗薛梅 通过微信就可在网上卖“垃圾”,还会有志愿者上门回收。昨日,5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围绕“五四青年节 青春志愿行”这一主题,走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环保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比如说你家里有十个塑料瓶,在关注这一微信公众号后,点击相关界面,输入你要卖的塑料瓶的个数和种类,预约成功后,就会有志愿者上门回收。然后换取相应的生活用品。”团市委志工部相关负责人称。目前,这一微信号正在进行内部测试,预计本月中旬将向公众开放。

车祸瞬间,他推开婆孙俩自己被撞伤

重庆晨报讯 记者 蒋艳 昨日,重庆七中礼堂,沙坪坝区“身边好人”见义勇为青年微访谈、青年网络文明志愿活动举行,主题是“争做中国好网民 发出青年好声音”。微访谈的主人公是沙坪坝区交委的工作人员谭洋,在一对祖孙快被疾驰而来的小车撞到时,他出手相救,自己却被撞断了右手。

微访谈后,沙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总队正式成立,志愿者们为网络文明“代言”,发出《我的网络文明宣言》。

生死一瞬,他奋力一推

事情还要从今年2月20日那天说起。当天上午10点,渝中区小什字的三岔路口,一位老人抱着5岁多的孙子,慢慢地走过马路。这时,一辆小车朝着老人和小孩快速驶来。只顾朝前走的老人根本没有注意到。眼看就要被撞到,谭洋一个箭步冲上前,奋力将婆孙俩推开。

婆孙俩虽然受到惊吓,但安然无恙。谭洋的右手却被撕开10多厘米长的口子,鲜血喷涌而出。经检查,他的右手动脉断裂并撕裂性骨折,神经也受到损伤。获救婆孙的家属多次想拿钱感谢谭洋,都被他婉拒了。

下次遇到,还会这样做

谭洋从小练习钢琴,已过了十级,平时还酷爱打篮球。因为这次的伤情严重,医生告诉他起码几年都不能碰钢琴,也可能再没机会打篮球了。谭洋听后笑了笑,“大不了成左撇子嘛!

一位同事说,受伤后的谭洋人在医院却放不下工作。当时,谭洋负责的沙区智能交通管理信息中心建设项目正处于收尾阶段,只在医院住了几天,他就吊着绷带回了单位,两个月前该项目顺利实施。现在,他又忙着做“沙区智能交通”的手机APP。

事情已过去两个多月,谭洋的伤势渐渐恢复,但手上仍然有长长的伤疤,“下次遇到这样的事,肯定还是会选择这样做。

有义青年

设计热门微信公众号 可赢五万元创业奖金

重庆晨报讯 记者 李晟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一场与青年人相关的设计大赛在沙坪坝拉开帷幕。据大赛主办方沙坪坝区团委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大赛的项目分为电子商务创意项目文案设计、移动互联网APP设计和微信公众号设计。

除了沙区45岁(含45岁)以下青年,计划或已在沙区创业兴业的国内外45岁(含45岁)以下青年可以参赛外,以不超过5名成员的团队形式也可报名参赛,但主要负责人年纪不能超过45岁(含45岁)。

参赛者可通过关注“沙坪坝团区委”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名。本次大赛的一等奖将得到5万元的创业奖励资金。同时对落地沙坪坝区的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区内各创意产业园、微企孵化园、电商产品园入驻资格,并给予园区相关优惠政策。

有爱青年

大学四年,他志愿服务446小时

重庆晨报讯 记者 黄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其实二者有时可以兼得。昨天,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2011级学生郑浩在“校长荣誉奖”颁奖会上,获得了“实践服务类荣誉奖”。大学四年,他既是成绩优异的学霸(获得保研名额),又是志愿服务标兵(志愿服务446小时)。

很多大学生觉得,学霸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应该不多,可郑浩却让大家大跌眼镜。他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志愿者服务,现任重庆市科普志愿者服务总队副总队长、重庆市民防志愿者总队宣传教育分队队长,累积净服务时间446小时。他说,刚上大学的时候,梦想很简单,“只想让自己有一个与众不同又不会后悔的大学生活。

寒暑假是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最佳时机。大一寒假,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招募志愿者,很多同学都因为回家过年而放弃了,但老家在河南的郑浩却认为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于是只身一人留在寝室。整个园博会期间他累计服务105小时。

今年寒假,郑浩成为春运志愿服务总队执行队长,他组织春运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作为一名志愿者,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后获得善意的微笑和那声充满感情的‘谢谢’。”郑浩说,志愿者服务需要付出时间,但他收获了成长的体验。

除了寒暑假,郑浩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南岸9公里有一个“乐一融合幼儿园”,它是重庆邮电大学志愿者活动基地,上大一、大二的时候,每个周末郑浩都要到那里去陪自闭症儿童玩耍一天,教他们画画、唱歌、做算术。

大学生不应该把自己宅在宿舍里。”郑浩说,社会实践和学习一点不冲突,大学生当志愿者让自己身上多添了一份责任感,学习的方向更明晰了。

郑浩即将大学毕业,成为一名研究生,他还有读博的打算,“不管以后我做什么工作,都会一直做志愿者。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