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70岁的Ta 讲重庆往事

30.08.2021  00:32

重庆发布消息,“巴国重器”虎钮铜錞于怎样在泄洪中惊现于世?鸟形铜尊精美绝伦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南宋杂景院画册和齐白石四季山水屏的背后,又藏没着怎样的趣事?

作为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近代都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今年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渝你相伴”的第70个年头。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山与城》第89期,我们走访三峡博物馆的6位专家学者,为你讲述博物馆往事与文物传奇。

讲述人: 张荣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文博研究员

当年博物馆的传世文物多来源于社会捐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是西南博物院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1951年西南博物院的成立。1955年因西南大区撤销,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张荣祥介绍。

西南博物院的创建,最为紧迫的是“保护古迹文物”。

通过数年的艰辛努力,西南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以建院之初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拨交的2万余件为基础,至1954年年底增至10万余件(102478 件),更有清代巴县档案13万余件的收藏和整理。其来源途径主要有三:

● 一是配合国家基本建设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清理;

● 二是社会流散文物的调查征购;

● 三是西南地区文博资源的整合,包括机构移交和私人捐献。

以王瓒绪、卫聚贤、申彦丞、汪云松等30余人为代表的个人捐献,不仅数量巨大,且价值甚高,其中不少为抗战民间“西迁”文物。

张荣祥正在讲述博物馆的历史

张荣祥介绍,西南博物院在数年间先后举办了21个陈列展览,如“西南区文物展览”“宝成铁路出土文物展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特等功臣黄继光烈士的生前事迹展览”“西南主要矿产展览”“川黔革命文物调查汇报展”等。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帝王帝后生活展’和‘徐悲鸿作品展’等几个展览亮相时,枇杷山(博物馆旧址)当时还没通公交,为了看展,好多市民都是专门从七星岗和两路口步行走上来的。” 张荣祥回忆,1999年《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展览开启全国巡展,重庆市博物馆的名字更是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颜波 摄

2000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设立

2000年,为承担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大量珍贵文物抢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设立,2005年新馆正式与市民见面,随后又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及“8+3”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张荣祥介绍,现今的三峡博物馆,由主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和涂山窑遗址五个场馆组成,以28万件藏品迎接全球观众的相见或重逢。

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年均服务观众超300万人次,“观众可以在不同的展厅与古老的文明、厚重的历史、精湛的技艺、绮丽的风景一一相逢。

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讲述人: 彭学斌·文博研究员

这个老伙计陪了我30多年时光

『战国虎钮铜錞于

1989年我大学毕业,进入当时的万县博物馆工作,同年这件宝贝在当时的万县市甘宁乡(今万州区甘宁镇)重见天日,可以说,它与我在博物馆的‘工龄’是一样的。”谈及战国虎钮铜錞于,文博研究员彭学斌玩笑道。

宝贝是在水坝泄洪时被发现的,当地人一度认为它与三国东吴大将甘宁有关,但经过考证,发现它比甘宁还要大几百岁,是战国时期的青铜重器。

彭学斌介绍,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

该錞于重约30公斤,钮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盘内虎钮周围分布有五组纹饰: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鱼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叶纹。

战国虎钮铜錞于

因为錞于造型厚重、音质优良,所以又有‘錞于王’之美誉。”彭学斌表示,栩栩如生的虎形钮是巴人虎崇拜的重要例证,虎钮周围的纹饰(“图语”)特征鲜明,也是研究巴文化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的羽人击鼓与独木舟已经被选取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外墙浮雕的中心图案。

2005年,我的这个老伙计被观众投票选为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战国虎钮铜錞于

『战国鸟形铜尊

青铜器不仅有“粗犷”,亦有“精美”,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巴人贵族墓地的战国鸟形铜尊便是如此。

彭学斌介绍,这件文物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等特征。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原应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可惜已脱落。

该器物造型、纹饰极其精美,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也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

战国鸟形铜尊

讲述人: 刘兴亮·研究部副主任 文博研究员

那些阅尽千年沧桑的题刻,我会记一辈子

『江津莲花石题刻

在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的记忆中,那些关于川江枯水题刻的片段绝对是难以忘怀的。

他于2018年曾主持了江津莲花石题刻的拓片工作,“历代文人在莲花石上留下的题刻,记录了南宋乾道中期至1937年间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情况,是重要的国家水文资料。”刘兴亮介绍,历史上莲花石可考证的出水次数仅有17次,1987年与2007年石刻曾两次出水,椎拓工作主要是在1987年进行,但所获甚少。

在这之前,莲花石水文题刻拓片在国内很少见到,团队中有的老师从事文物保护几十年,竟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题刻原石。”在刘兴亮看来,2018年莲花石再度出水,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最终,他带领团队在48小时内抢拓出10张精品拓片,“这样全面的拓片,目前在全国只此一家,下次再与题刻见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令刘兴亮记忆深刻的题刻,还有博物馆的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这块碑于2003年3月在云阳县旧县坪发掘出土,不仅是近百年来巴蜀出土汉碑中罕见的精品,而且为巴蜀古史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证。”刘兴亮介绍,景云碑提供了大禹在石纽、汶川两地召集宗族各支举行盟誓和盟会的新证。

碑文记述的石纽、汶川两个地名,东汉时均不是县名,而是小地名,同属汶山郡广柔县。

大禹“峨山导江”时,在汶川召集宗族各支亦举行过盟会。因此,景云碑才有“术禹石纽、汶川之会”的记述。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景云碑也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且品相极佳,在全国汉碑中也极为少见。其碑文内容为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刘兴亮表示,景云碑书法美、雕刻精,是汉碑中的精品,也极具艺术价值。

讲述人: 江洁·文博副研究员

他捐赠的精品,有段艺坛趣事

『《四季山水屏

博物馆所藏的齐白石四季山水屏,在齐白石传世山水中至为罕见,被誉为齐白石山水中的最佳者。”江洁介绍,此屏自署标题者七幅,即《一白高天下》《清风万里》《岱庙图》《借山吟馆图》《绿天野屋》《荷亭清暑》《雨后云山》;未署标题者五幅,根据题跋、内容可命名为《斜阳水渚》《飞鸟暮归》《月圆石寿》《木叶泉声》以及《梦游渝城》。

齐白石四季山水屏

此屏的来源还记录了一段艺坛趣事。”江洁介绍,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曾提到“四川有个姓王的军人,托他住在北平的同乡,常来请我刻印,因此同他通过几回信,成了千里神交。”而这个姓王的军人,就是这件文物的捐赠者——重庆巴蜀中学的创建人王缵绪

如白石老人之前所述,之后二人书信往来不绝,1932年7月齐白石赠了这十二幅精妙绝伦的《四季山水屏》给王缵绪,堪称其山水画之中的极品。1951年,王缵绪将其捐赠给西南博物院,观众得以见到这屏佳作。

『《杂景院画

第一次见这册《杂景院画》时,我瞬间被吸引了。”江洁说,这册文物是南宋时期马麟、林椿等7位宫廷画家的作品,共计8开,内容为《丁香黄蜂图》《琼花真珠鸡图》《丛花蛱蝶图》《鹌鹑图》《清风摇玉佩图》《绿茵牧马图》《葵花狮猫图》以及《荷塘清暑图》。其中3开钤有“御府图书”印表明该册曾为南宋宫廷收藏。

江洁介绍南宋《杂景院画

这件文物也是1950年由王缵绪捐赠给西南博物院的。”江洁介绍,宋代绘画流传下来的极为稀少,此册不仅保存完好,色彩如新,更是难得南宋宫廷名手绘制,兼有南宋宁宗皇后杨妹子题字,足见其在当时亦为皇室所重之珍品。

南宋《杂景院画》(部分) 

讲述人: 艾智科·研究部主任、文博研究员

革命文物见证英雄之城

『江姐遗书

博物馆内不仅收藏了古人的灿烂文明,近代英烈留下的革命文物,也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艾智科介绍,这些革命文物让观众重温战火纷飞的历史岁月,记录下这座城市的诸多英雄群像。

这封烈士遗书为一级文物,是1949年秋由江竹筠烈士亲笔书写。” 艾智科介绍,在江竹筠的遗书中,她对亲人十分挂念,对革命即将胜利充满信心。

她在信中也表现出不畏牺牲、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她写到:“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实业奋斗到底。

1949年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殉难烈士江竹筠遗书(复制品)

『“重庆市各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殉难烈士大会”签名布

艾智科还介绍了另一件文物,即1950年1月15日邓小平刘伯承等重庆各界人士参加“重庆市各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殉难烈士大会”的签名布,为一级文物。”

该文物见证了重庆解放后举行的这一次重大历史纪念活动,是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讲述人: 杨婧·文博馆员

这组画像石能够读出汉代王侯贵胄的生活

东汉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画像石

这组东汉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画像石一共八块,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画中盛大的排场。这是乐舞百戏表演,这是乐队,这是墓主人饮宴的场景……” 讲述这件文物时,文博馆员杨婧如数家珍。

杨婧介绍东汉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画像石

杨婧介绍,这组画像石1953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1号汉墓,出土时分别镶嵌在墓中室的左右两壁。

画像石的图像内容由两组画面构成:前半部分为车马出行,由六块画像石组成,描绘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宏大场面,整组画面共有车乘12辆,另骑吏34人,步卒18人,马56匹,可谓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东汉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画像石

汉代社会有一套严格的车马使用制度来明确各个等级的身份,从这组精美的车马出行场景中,可以读出当时王侯贵胄的生活。

杨婧表示,这组画像石现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巴蜀汉代雕塑”展厅,它一方面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墓主延续富裕显贵、升仙成道的祈愿。后半部分描写其家居宴享、观看杂技百戏的奢靡生活情景。

其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图像内容洗练传神,代表了巴蜀地区出土画像石简练大气的风格,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不可替代的重要实物。

这些文物与我们总会在时光里

相见或重逢

如果你去过三峡博物馆

能说出三件你最喜欢的展品吗?

如果你还没去过

答应我,一定要去看看!

原标题:山与城丨听!70岁的Ta 讲重庆往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