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解放碑居然还有一个“隐藏地图”

09.09.2019  21:05

微渝中微信公众号消息

重庆·渝中·解放碑

从以前的水泥马路到

如今的“十字金街” 

这里

是重庆人心中永远的“

是外地人眼中的“重庆城

在这车水马龙 商贾云集的

解放碑中心

我们却能寻得这一

小隐于野 大隐于市的静谧之地

五四路中段

国泰中心旁

一栋古朴的西式小洋楼

伫立了近两百年

这里我们称之为

中英联络处旧址

繁华中的静谧之所

1884年


有关资料介绍,这幢欧式风格的真原堂最早由法国传教士于1844年修建,为川东南代牧区(重庆教区)主教府,供中外神职人员集中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约于1915年复建,作为传教士居住用房。

1939年

这栋建筑在上个世纪30年代被日本人所用,抗战刚结束后,该建筑在日本人手里没收,对外为英国怡和公司使用,实际是作为中英双方交换战事情报所用,所以又有“中英联络处“的称谓。

1951年

日本轰炸重庆时,这栋建筑中弹数枚,部分房屋被炸毁震坏。在1951年,三层建筑作为重庆市公安局档案室使用,直至2005年底迁出。

2008年

被重庆市列入首批152处近现代优秀建筑之一。

2013年

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

中英联络处旧址经过再一次修缮,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面前。除了是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群址中英联络处旧址外,这里更是成为了一个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尘封68年,一直披着神秘外纱,一直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现在,我们已有机会可以走进这栋百年建筑,一起感受它的历史底蕴。

你所看到的几乎都是历史的模样,长廊、门窗、地板、楼梯,全都只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可以尽情感受这一建筑瑰宝。

艺术足迹 寻找记忆

感识百年建筑历史底蕴

欣赏重庆文艺发展足迹

一场以时间线为主轴的艺术展

正在中英联络处旧址上演

多位优秀艺术家的

约60余件作品及文献

集中于此

利用建筑构造

每层楼都是不同年代的作品

穿行其间

沉浸式观展

会让你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1 第一单元

文化中心西移

——抗战时期的重庆新木刻运动

抗战时期

重庆作为大后方

美术界的名流几乎都云集于此

全国性美术团体

也有5个之多

一楼的作品主要以木刻版画为主。

重庆木刻版画是当时美术中的重要画种之一,抗战时期,中华木刻抗敌协会来到重庆,更使重庆木刻板画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抗战时期重庆的大量木刻版画作品,鼓舞了人民斗志,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唤醒了民众,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2 第二单元

把握时代旋律

——改革开放后的艺术高地

改革开放以后

重庆美术进入到了一个

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三楼展厅,和之前空旷的一楼比起来,这里多了一些家居布置,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感更加浓厚。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罗中立、庞茂琨等一大批优秀画家,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中一个被称之为“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重要时期

至此,重庆美术不仅造就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经典范例,而且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奠定了重庆美术创作的传统,强化了油画作为地域优势画种的特殊地位,影响至今不绝。

3 第三单元

地域文化的承续

——直辖后美术创作的新时代风貌

1997年

重庆成为直辖市

城市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第三单元能够感受到艺术家们也在城市大发展中,捕捉着新的文化动向为中国美术史留存下反应当下时代发展变化和人民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

近七十余年来,以地方美术创作力量为依托,重庆美术创作得以长期坚守和创新,在中国艺术风潮中不断扮演着重要角色,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 艺术精品,这都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丰厚财富。

中英联络处旧址

已不再是普通大众

只能匆匆一瞥的远观建筑

走进这栋历史建筑

了解它的历史文脉

你的感悟会多一份历史的情怀

庄子·胠箧》有记载

足迹接乎诸侯之境

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愿你也能在《足迹》之中

感识到艺术家通过画作

传递给我们的文化精髓

原标题:咦,解放碑居然还有一个“隐藏地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