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是哪些人?三峡博物馆真迹揭"扬州八怪"神秘面纱

19.01.2015  10:02

  《墨梅图》(清)金农 作

  编者按

  新春将至,文化馨香丝缕不断。一边是古风雅致的扬州八怪书画展,一边是唤醒爱与真的经典童话剧,看中西碰撞,观古今辉映,那些曾经穿越时空温暖过无数灵魂的优秀作品,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浩瀚无穷的魅力。

  “康乾盛世”时期的扬州,商业繁荣、文人云集,有“天下名士,半在维扬”之说,而“扬州八怪”正是指这一时期活跃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群体。近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四川博物院携手策划的《扬州八怪书画展》开展,两馆馆藏的90件(套)书画真迹现身三峡博物馆,为市民揭开了传说中“八怪”的神秘面纱。据悉,此次展期将持续至3月8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八怪”传世山水画数量不及花鸟画

  “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六七人之多,较为公认的有:郑板桥、汪士慎、高翔、金农、李鱓、黄慎、李方膺、罗聘。由于他们的个性普遍孤傲清高,行为狂放,作品的艺术风貌背离了当时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画派,用笔奔放自如,不受古法约束,故被称为“扬州八怪”。

  对于“扬州八怪”的作品,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花鸟画的成就斐然,其实他们的绘画题材多样,山水、人物、花鸟等几乎无所不包。据《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等著记载: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私人藏家的手中,3000余幅传世的“扬州八怪”的作品中,山水画作仅有百幅。

  “从‘八怪’传世的山水画的数量上来看,相对于花鸟画和人物画确实要少很多。”三峡博物馆展陈部副主任管晓锐解释,这应与“八怪”为职业文人画家有关,从当时扬州的民谣“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即可推知为何“八怪”山水画数量不及花鸟、人物画。

  鉴定“八怪”作品真伪有“密码

  “八怪”自成名以来,他们的书画历来是作伪者首选对象,同时代就有赝品出现。据史载,清末民初,规模较大的书画造假作坊是“扬州片”,主要是伪造“八怪”的书画,且“八怪”皆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当时作品直接通过市场流出,故而“八怪”书画作品的鉴定是当今鉴藏界的“老大难”问题。

  “其实,只要抓住他们各自特点、各时段风格变化,特别是用笔、用墨、钤印的习惯,要想破译他们的密码,还是有办法的。”重庆市收藏协会会长王雍刚介绍,“扬州片”赝品产量极大,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普通人家装饰厅堂的需要。据传,当时的扬州城里很多人家都有“八怪”的赝品字画。“但此类赝品大部分属于中、低仿品,印章多是手工仿刻,其中书法赝品多以郑板桥、金农、黄慎、高凤翰等人的横披、条幅、对联居多,皆笔弱墨滞,死而无生气,只要仔细观察是容易区别开的。

  而代笔作伪的情况在“八怪”中也曾出现,但主要是伪画。“学生跟老师学几十年,其基本笔法、用墨、落款往往与老师一脉相承,若再钤上老师的印章,这类作品最难鉴定。不过,此类赝品最容易找到破绽的地方就是落款字迹。”王雍刚说。

  此外,还可通过研究“八怪”书法风格形成的过程和用笔、用墨来鉴别。王雍刚说,以金农书法为例:作伪者很难做到其用笔、用墨信手插柳、俯拾即是的境界。“我们能见到金农的书法作品有隶书、行草、写经体楷书、楷隶、漆书五大类,属于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其发展顺序是有规律可寻的。作伪者若无序摹仿往往会张冠李戴,漏洞百出。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特约摄影苏思翻拍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