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你的名字 | 唐春梅:没什么比患者病情好转更让人欣慰
唐春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刘力 邹飞 摄
我们会被感染吗?能不能平安归来?今年2月11日,虽然心中有疑问,九龙坡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唐春梅还是毅然踏上了前往武汉的火车,成为九龙坡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重庆市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虽有疑问和担心,但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义不容辞,这也是我主动申请支援武汉的原因。”唐春梅说,面对全市抗疫先进个人这份荣誉,她做的只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份内事。
进入“红区”
身体和心理双重考验
10月19日上午,坐在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现场,在武汉奋战的那些画面再次浮现在唐春梅的脑海中。
“其实出发前,大家都知道危险可能就隔着一张口罩、一层防护服。但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唐春梅说,到达武汉后,他们同重庆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共同工作,全队共146名医务工作者,共同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危重病区(十二、十三病区),共管理80多张床位。
进入“红色隔离区”工作,里层及外层穿一次手术衣,中间穿防护服,三层手套,戴N95口罩、外科口罩、帽子、护目境、头盔、橦鞋,按先后程序进行穿戴,不能有点滴的疏漏,还有专人进行指导及测试。
“开始的时候,衣服还未穿戴好,就已经呼吸不顺畅,头晕脑胀,汗流浃背。”唐春梅说,穿上尿不湿,异样感非常强烈;脚也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得无法行走。通过半污染区进到污染区的那一段路,身体沉重,内心也有恐惧和紧张。
“当我第一次进入红区,我看到的是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他们需要专业的护理,已经没时间去紧张和恐惧。”唐春梅说。
贴心护理
患者纷纷写来感谢信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支援期间,唐春梅主动申请成立两个独立护理小组,共护理病人126人,重症94例,轻症32例。
“我们护理的病人中,大多数是重症患者,对他们来说,治疗和护理一个都不能少。”唐春梅回忆,有一个70多岁的男性患者,病情较重,上了呼吸机,还要俯卧位通气,身上插满了管道,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来治疗和护理。
经过医护人员齐心治疗和护理,一个月后病人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可以与医护人员交流。
“有天,我给他做完生活护理后,他突然对我说‘你好人性化哟,我要给你写感谢信’。”那一刻,唐春梅的心里暖暖的。
走出隔离区,脱下一层层防护服,尽管衣服全湿透了,手背上起了水泡,脸上留着深深的压痕,但有什么比患者病情好转更让人觉得欣慰呢,她这样想。
还有一位阿姨病情危重,情绪低落,生活也不能自理,甚至在入院前写好了遗书。但队员们还是贴心护理,给病人擦拭皮肤,患者终于治愈出院。
这位阿姨在感谢信中写到:“在我对生命绝望的时候是您们给了我生的希望,重庆三队全体医护人员,感谢您们!感谢您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虽然我看不清每个人口罩下面的脸庞,但是我会永远记住您们的。”
珍藏记忆
带着荣誉继续前行
3月29日,是唐春梅撤离武汉的日子,她记得那天下着小雨,送别时队员们唱了一首《明天会更美好》代表重庆三队全体队员对武汉的祝福。
回想起这一段经历,“武汉之行,此生无憾。”唐春梅说,作为医务工作者,能成为“逆行者”当中的一员令她无比自豪,也收获了太多的温暖和感动。
“2月29日是我48岁生日,当时在武汉条件非常有限,队员们还特意给我写了一封信祝我生日快乐,用水果做了一个蛋糕。”唐春梅说,这个生日会像这次支援武汉的经历一样难忘,她不后悔在大年三十晚上,看到电视画面里关于武汉疫情的新闻时,决定支援武汉的决定。
“我想,这样也算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好好工作,向白求恩学习。”唐春梅说,获得全市抗疫先进个人,她很兴奋也倍感压力,未来会珍藏这段记忆,带着这份荣誉努力前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倩 摄影 刘力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