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艺术 购物中心升级之路
位于解放碑商圈的千叶美术馆,艺术作品与卖场融为一体。
在重庆新光天地,植物置身商场中心位置,让空间更优化。
今年4月,《爱的艺术》全球影像艺术大展在位于东原1891的原·美术馆拉开帷幕。 原·美术馆供图
核心提示
今年1月,全市商务工作会提出,重庆将统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推进消费平台转型升级,壮大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重庆商业出现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了消费升级。据最新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81.5亿元,同比增长8.1%,重庆消费市场发展向好。
4月23日,解放碑又一打卡地在网络上走红——由千叶眼镜和四川美术学院联手打造的千叶美术馆惊艳亮相。
极具科幻感的旋转楼梯、数百个灯泡明暗交替形成的发光板、上万副镜框组成的眼镜墙、张着翅膀戴着眼镜思索的天使……走进美术馆,一件件艺术作品十分吸睛。然而,艺术气息浓厚的美术馆里,“眼镜”这一元素又无处不在,穿插在作品之中,提醒你这也是一家商店。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体大力增加艺术业态。在重庆,商业与艺术的跨界正成为一种潮流,并被视为购物中心“同质化”破局的一把利器。
眼镜品牌借艺术新生
创立于1992年的千叶眼镜已有27年历史,近年来千叶虽然不断在设计感、时尚感上寻求突破,但受品牌固有印象影响,这种时尚特质一直未受到关注。
随着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千叶眼镜急于吸引年轻消费者。与此同时,近年来重庆成为旅游热门地,解放碑每天迎来巨大的人流,千叶也希望能分享这一红利。
“重庆千叶眼镜总店就在解放碑中心位置,但是来店内购买眼镜的外地消费者比例不到20%,远远未达到预期。”4月24日,千叶美术馆馆长、千叶眼镜市场总监李媛媛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如何吸引游客,将人气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千叶眼镜将目标瞄向了与艺术融合。
“跨界与融合,是不折不扣的趋势;商业和艺术,则是当前及未来的热点。”在李媛媛看来,眼镜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美和艺术的行为,因此与艺术相结合是千叶的最佳选择。
一面是商业需要提升,另一面则是艺术需要下沉。
作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艺术家的最大聚集地——四川美术学院拥有很好的艺术资源,并致力于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中,让更多人接触、理解艺术。
“艺术不再局限在美术学院、博物馆,它应该面向大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我们需要与品牌合作,让艺术融入生活中,让艺术接地气。”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副主任唐勇谈及与千叶眼镜的合作初衷时说。
经过近一年时间打造,4月23日,千叶眼镜总店摇身一变成为千叶美术馆,这里既是前卫艺术和新艺术的发布现场,又是时尚商业的运营空间。进店客流这几日持续攀升。
“在新增的人流中,绝大多数都是对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以及前来打卡的游客。他们在观赏艺术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对眼镜进行关注,从而真正实现将人流变成经济效益。”李媛媛说,未来,千叶美术馆还将不定时开展艺术展、时尚发布会等活动,使其真正成为“活动”的艺术打卡地。
艺术与商业频繁“触电”
事实上,艺术与商业的跨界融合,在重庆商圈中并不罕见。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作品与商业的“触电”,也并非首次。
2018年7月,“开放的六月”新光天地首届艺术季正式开幕。重庆新光天地联手四川美术学院,将川美一年一度备受追捧的艺术盛事——“开放的6月”毕业生作品展,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此次艺术展规模空前,汇集了川美120名毕业生的近200件艺术臻品。我们打造了新光森林、艺彩缤纷、镜·幻等四大主题展区,整个展览遍布全馆,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融合。”重庆新光天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往观展,也让新光天地成为2018年暑假的一大热门目的地。
将艺术融于商业,同样也是东原1891时光道乐于采用的方式。今年4月初,一场名为《爱的艺术》的全球影像艺术大展在位于东原1891的原·美术馆拉开帷幕。开展两日,便吸引近2000人前往,更有不少人专程从外地来重庆观展。
“美术馆开放两年多来,共举办了15场大型展览、40余场活动,吸引近50000人次观展,为东原1891时光道带来了大量人气。”东原商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原·美术馆已成为集个性化景观建筑、艺术专业场馆、艺术收藏品鉴、公共艺术教育、时尚潮流策动发布以及高端消费社群互动的跨界空间,颠覆了传统单调的滨江商业模式,填补了艺术消费的空白。
通过艺术吸引眼球的,还有重庆国金中心(IFS)。2018年8月11日,重庆IFS的“LOVE.FOUND。”国际艺术装置揭幕,其为重庆量身打造的熊猫与山茶花雕塑,立即成为不少人的新打卡地。
“当前,艺术与商业越来越深度融合。对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会去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会去欣赏高品质商品,两者都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与惊喜,所以说艺术与商业是有共同语言的。”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认为。
在市商务委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余晓玲看来,一方面,商场每天有着大量的流量人次,利用好这些流量,让顾客不再简单逛逛就离开,而是持续性在商场驻足、消费;另一方面,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成为随处可见的精神食粮,则是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支持商圈试水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让艺术无处不在”。
“艺术+商业”成未来新趋势
据赢商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拟开业购物中心项目约982个,重庆则以拟开业购物中心44个、体量386万平方米一举超越上海,成为拟开购物中心体量最多的城市。
可以预见,重庆将迎来购物中心开业高峰,竞争也会日益白热化。
“随着消费升级,如今的体验式商业不再只是简单加大餐饮及休闲娱乐的比例,而是更多融入文化和创意等元素,将购物中心打造成为工作和家庭以外的第三空间。”余晓玲介绍,在国内,许多购物中心都渐渐把目光投向艺术,在商场里融入文化艺术元素,在重庆商圈特别是新兴商圈,艺术商业更是成为其吸引人气的首选。
赢商大数据中心监测也显示,2018年,国内一线城市中部分购物中心的艺术主题业态面积占比已上升至4%,“艺术+商业”的组合模式逐渐成为新趋势。
在渝中区解放碑CBD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看来,艺术与商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借势,而是共生。艺术与商业结合,不仅能带来客流量,还能给零售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艺术创作可以陶冶大众的情操。“比如千叶美术馆的面世,就为热爱艺术的人塑造了消费与艺术享受并存的艺术空间,也为解放碑CBD的商业升级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戴德梁行重庆策略发展顾问部董事及主管马丽华分析,商业引进艺术其实也承担着一定风险,艺术空间会占据商场大面积的零售空间,短期内会牺牲商场的收益;但从长期看,艺术能够拉近与大众的距离,获得消费者认同的文化情感深度,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商场需要从内到外平衡高品质精神生活与物质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找准目标客群定位,考虑是否能将流量转变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当前,重庆正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圈购物中心作为消费的主要载体,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增加国际优质消费品和高端产品供给。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将目光投向艺术,重庆购物中心也正积极探索商业与艺术的跨界,以实现传统商贸的创新发展。
他山之石》》
购物中心艺术风趋浓
重庆日报记者 杨艺
上海K11 艺术元素激活消费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是中国内地首个K11购物艺术中心,坐落在淮海路的黄金地带,地下三层至地上六层,面积约40000平米,周围配套设施成熟。
K11精选了国内外知名当代艺术家的17组作品,错落放置在各楼层不同的公共区域,形成了K11独有的艺游线路。同时,K11开辟了专门的区域,如在地下3层3000平方米的ChiK11艺术空间,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工作坊、艺术家沙龙和教育讲座,并免费对外开放。
在3楼餐饮层,K11还开辟了300平方米的室内生态互动体验种植区——都市农庄,消费者可以在这里认领菜地,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
北京侨福芳草地 用环保和艺术解构商业
在国内商业市场中,没有任何一个商场是在项目主体建设施工之初,就为各个艺术品设定了陈列的空间和位置,北京侨福芳草地开了这个先例。
走进侨福芳草地,就像走进了一个魔幻空间,建筑结构天马行空,艺术品触手可及,236米长的亚洲最长室内步行吊桥贯穿整个空间,室内与室外无缝连接,冲破了人们心中对钢筋水泥堆砌的购物中心的刻板印象,整体空间布局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气息。
整个项目随意散落着500多件艺术品,其中有42件是从巴塞罗那的达利博物馆谈判购买得来。与此同时,芳草地还邀请70多位国内的老中青当代艺术家设计打造艺术品,从而不断更新项目内的艺术作品。
墨镜潮牌 把门店打扮成艺术展
Gentle Monster是2011年成立的韩国墨镜品牌。除了卖时尚潮流的墨镜之外,这个品牌被传为佳话的还有它的店铺设计。不少网友表示,逛这家店有如去艺术展,其店铺也成为年轻人必去拍照的时尚潮流基地。
Gentle Monster把每家店都做成快闪美术馆,从首尔到纽约、从香港到北京,他们把眼镜店的展览做到了全球。
在Gentle Monster的门店里,艺术装置旁只有眼镜和镜子,除此之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因此眼镜也“高级得像展品”。当人们观展的同时,也顺带将眼镜逛了一遍,实现了“门店成为艺术展览,眼镜成为艺术品”。
记者手记》》
有自己的IP才有竞争力
杨艺
随着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而全”的购物中心已成为商圈的标配。来自赢商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重庆已开业大型商业项目(≥3万平方米)225个,商业总体量达2100多万平方米。
各大购物中心,环境好、商品多、配套齐,越来越上档次,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消费场景却很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购物中心要形成顾客粘性,成为真正的城市地标,就要打造自己的主题IP: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内容、自己的流量,以及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性格”,这才是购物中心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在国内,一些购物中心已开始重视IP的打造。比如大悦城,一直把目标群体定在年轻人群体,针对特定人群而设计出不同的主题区,再根据定位填充业态与内容,并通过持续性的运营和活动来实现街区的活力,形成了其独特的“时尚潮流”主题IP。
面对电商的竞争,线下购物中心还要打好“体验”牌,通过布局多样化的业态、提供贴心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从而丰富消费者的体验,增强购物黏性。同时,还要主动借助“互联网+”,探索线上线下互动的发展路径,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渠道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