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资金困于校园 重庆校园戏剧发展路在何方?

09.12.2015  10:43

  “当初我连一小段台词都要反复背诵,现在怎么就能面对这么多观众了?”11月28日,由重邮移通学院打造的音乐剧《错轨》在重庆大剧院公演。演出结束后,男主角刘朝晖还是没有缓过神来。

  11月17日至25日,我市举行第五届重庆大学生戏剧节,20部由高校师生独立打造的剧目精彩上演。11月28日,组委会特别安排了两场剧目在重庆大剧院公演,《错轨》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戏剧史上,校园戏剧曾被视为中国戏剧的摇篮。中国当代戏剧对西方戏剧的吸收和传播,也是从校园戏剧开始的。而作为抗战时期的戏剧重镇,如今,重庆的校园戏剧发展情况如何?出路何在?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欣喜

  ——演出形式丰富,剧目多次获奖

  “亲们,过两天有两场校园戏剧在大剧院公演,求票的朋友趁早哈!”11月14日,市剧协副主席夏祖生在朋友圈里发出这样一条消息。

  几分钟后,他便收获无数点赞与留言,一位评论家朋友说,“没想到,重庆的大学生们如此活跃。

  “最开始,我也没想到。”说起戏剧节,花甲之年的夏祖生笑得像个孩子。

  2005年,顺应当时我市不少大学自发开展戏剧活动的态势,市剧协联合重庆市文广局(现为重庆市文化委)等单位创办了首届重庆大学生戏剧节。戏剧节历时8天,10个高校剧社参演,共演出8部大戏、7个小戏。

  数个和尚坐成一排,木鱼声中,明末清初大画家朱耷出现……至今,夏祖生都还记得,当时四川美术学院演出的话剧《八大山人》的开场。剧中,时空交错,现代博士生和古代大师同台对话,形形色色的现代人为朱耷的一幅《青云圃》争得面红耳赤……

  “专家们都睁大了眼睛,对该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惊喜!”夏祖生说,接下来,重大美视电影学院的《天堂的风铃》、西南大学的《雷雨》等话剧都颇受好评。

  此后,重庆大学生戏剧节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大学生戏剧节,这成了热爱戏剧的大学生们的狂欢节。“10年来,大学生戏剧节上演的剧目已从单一的话剧发展到舞剧、京剧、川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且每次演出都有一半以上的原创剧目。”市剧协主席申列荣说。

  不仅内容丰富,重庆校园戏剧在质量上也获得肯定。

  2008年,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举办,由重庆师范大学创作的话剧《寒夜》一举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奖项。此后的每届中国校园戏剧节,重庆参选的校园戏剧都连续获奖,成了颁奖台上的常客。

  不仅如此,如今活跃在重庆戏剧圈内的青年戏剧人才,也大都出自校园。如四川外语学院“光荣之夏”剧团,将原创剧目多次带入美国德克萨斯州莎士比亚艺术节;首届重庆大学生戏剧节中《钦差大臣》的市长扮演者袁野,创办了重庆首个民营剧社——303话剧社,其剧场已成为众多文青的聚集地……

  困惑

  ——困于资金,困于校园

  然而,在光鲜的颁奖台后,校园戏剧的“通病”也显而易见。没钱,就是其中一项。

  “嘿!看上去还不错!”2014年9月的一天,望着排练场高高耸起的1.8米的“大山”,四川外国语大学博艺莎剧社的成员们激动地拍起了手。

  这座“大山”由无数矿泉水空瓶堆积而成。博艺莎剧社负责人曾立向记者感叹,因为缺乏资金,舞台背景只得从俭。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大学生戏剧节上,有一件事情也让夏祖生印象深刻——选拔前,曾有好几个剧社找到剧协反应资金不足的情况,剧协便鼓励学生们在网上购买服装,并向他们承诺,只要剧目选上,就给他们报账,“后来有一个剧社没有入选,孩子们哭着说衣服白买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除了艺术类高校外,大多数高校的戏剧社团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剧社创作剧目一般由师生自筹资金,而这些资金往往捉襟见肘,难以支撑一部戏剧的排演。

  “校园戏剧就是贫困戏剧。”“光荣之夏”剧团负责人高雅笑子说,没有舞台背景,学生们就自己动手做;没有排练场,就在露天坝练习。“能坚持下来的真是不容易!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夏祖生认为,对于校园戏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重庆有六七十所高校,但每次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学校从来没有超过20所。”夏祖生告诉记者,“一些高校对戏剧演出活动并不感冒,甚至有些高校认为这是在耽误学习。

  除了资金上的不足外,与外界交流不足也成为校园戏剧的一大弊病。戏迷王晓玲就认为,“贫困戏剧的‘困’字,也有点困于象牙塔的意思。

  王晓玲说,今年大学生戏剧节,她本来准备去现场观摩,谁知每部剧都只在院校演出,还有不少在大学城内。“虽然市民也可以免费观看,但路途遥远,演出地点分散,大学生戏剧成了校园内的狂欢。

  “这还是涉及到资金的问题。”申列荣解释,租用剧院需要大量资金,大学生戏剧节持续9天,谁也掏不起这个钱。“最后两场公演也是在政府资助下进行的。

  争锋

  ——校园戏剧该如何走出象牙塔?

  校园戏剧就等于贫困戏剧吗?它又该如何“脱贫”?南京大学的校园话剧《蒋公的面子》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这部被称作“校园神话”的话剧剧本,由该校2009级学生温方伊创作,于2012年5月在南京大学大礼堂首演,即引起轰动。在校内连续演出30场后开启全国巡演,至今在国内40多个城市演出了200多场,前年还到美国演出,总票房超过1000万元。

  “今年3月,‘蒋公’团队的几个学生干脆成立了自己的文化演出公司,自己操盘商业运作。”说起《蒋公的面子》,重庆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黄波认为,《蒋公的面子》不可复制,但可以参考。

  黄波建议,重庆的校园剧社可以尝试以冠名等方式与企业合作。此外,校园戏剧可以先尝试以20元、40元等低票价试水。

  事实上,一些社团已开始类似的尝试。曾立介绍,由剧社打造的原创剧目《星光里的朱丽叶》,就曾在一家英文教育网站拉到2000元赞助,回报是在宣传单以及演出前的屏幕上打出赞助商的名字。

  而在重大美视电影学院教师、著名青年导演赵虎看来,重庆校园戏剧的当务之急并非走商业路线。“《蒋公的面子》之所以能走出象牙塔,决定性因素还是剧目本身的质量过硬。”赵虎说,《蒋公的面子》剧本内涵丰富,表达了人性中不可能改变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赵虎建议,校园戏剧走出校园可以先从交流上入手,如建立校园戏剧联盟,加强各高校戏剧社团间的沟通与学习,同时在高校多开展戏剧讲座与沙龙,提高校园剧的品质。

  “校园戏剧的本质意义,是通过自我教育,帮助学生锻炼情感、塑造人格,培养以个性化的眼光看待和表现世界的创造力。”《蒋公的面子》导演、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吕效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校园戏剧如何走进市场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命题,“同职业戏剧进入市场一样,校园戏剧要走出来的答案仍然是:把戏做好,让观众愿意花钱买票看戏。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