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传统 朝向"坐西向东" 璧山文庙有何"玄机"?

17.02.2015  12:36
 

璧山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传播儒家文化和精神的神圣之地,而且还是古时候当地最高学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古时璧山教育管理的行政机关所在地。记者 魏中元 摄

  璧山文庙琉璃瓦顶,斗拱飞檐,是全市保存最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庙。 记者 魏中元 摄

  琉璃瓦顶,斗拱飞檐,历经浩劫却幸存至今的璧山文庙,不仅见证了璧山千年的变迁,也生动地诠释了璧山“厚德崇文,儒雅大气”的精神气质。

  让人意外的是,这座古老的建筑并不似中国传统宫殿和庙宇那样“坐北朝南”,而是采取了“坐西向东”的位置,这是别出心裁还是另有玄机?

  全市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庙

  璧山文庙位于璧山区委办公楼旁,整体建筑由大成殿、耳房,以及启圣祠等构成,典雅端庄,气势雄伟。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现存孔庙(文庙)建筑300多处,大部分是清代建筑遗存。璧山文庙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全市保存最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庙。

  这座文庙始建于何时?

  记者在乾隆年间的《璧山县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逮元之丙申,县治既革,庙学亦废”。据此,璧山区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主任傅应明认为,“从这段文字上看,璧山文庙的历史可追溯到七八百年前的元朝。”但清嘉庆《璧山县志》则称:“文庙,旧在县南门内,明成化中建。”还有一种说法称,璧山文庙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

  “很多人认为文庙是供和尚尼姑修行的地方,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当时的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传播儒家文化和精神的神圣之地,而且还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地方教育管理的行政机关所在地。”傅应明说。

  他进一步解释,明嘉靖年间到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期间,璧山文庙由县城南门外迁移至县城西门内,当时的文庙由主体、明伦堂和学署三部分构成。“其中,主体部分用于祭祀;明伦堂即学宫,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的场所,即璧山最高学府(县学)的所在;学署的功能则相当于今天的教委,设置有教谕和训导两个衙门,主要负责当时的教育行政管理。

  文庙迁址 璧山士子科场连捷

  中国的文庙,一般都是南北朝向,这与中国人修建房屋的习俗有关。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北象征着失败、臣服。因此,宫殿和庙宇一般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也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是“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称“败北”、“北面称臣”。

  然而,璧山文庙却大相径庭,它的朝向是“坐西向东”。这是别出心裁还是另有玄机?

  “这应该与当时文庙的选址有关。”傅应明解释,据相关文献记载,璧山文庙最初建在县城南门外,但那个地方“水势”却不好。当时县志记载“脉尺水直,无深厚潆洄之气,是以邑庠士子虽博物洽闻,而不多大奋云霄”。意思是说,旧址那个地方的水是直流的,没有深厚潆洄的气势,导致在庙学读书的弟子虽然学问不错,但很难在科场上扬名。

  后来,当地人相中了现在这块地方,认为其位置“山形”、“水势”都好。当年知县成宗耀便称赞此地,“邑中胜地,孰有愈于此者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成宗耀看来,其他地方的“风水”都不会超过这里。

  于是,璧山文庙便迁建于现址,但因为现在这个地方背靠凤凰山,面朝璧南河,只有因地势而建,因此也就建成了“坐西向东”。

  或许因为巧合的原因,自璧山文庙迁建于该地后,璧山人在科举考试中连连取得好成绩,尤其清代,更是翰林频出。对此,专家表示,这种巧合只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向往。

  璧山文庙于2000年9月7日被评定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贴士

  璧山文庙位于璧山城区,就在璧山区委办公楼的旁边。可经成渝高速公路在青杠路口下道后,沿璧青路朝璧山方向走;或者经渝遂高速公路在璧山路口下道,顺着路标找到璧山区委,旁边就是文庙。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