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坝彩色浮雕《岩之魂》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看看

22.09.2021  21:07

微渝中微信公众号消息

母城”渝中

一步一景、步移景换

阡陌之间常有惊喜

李子坝“单轨穿楼”景观旁的大型彩色浮雕

岩之魂》就是一例

江中游船低徊,山崖峭壁连亘,头顶列车穿梭……比起名声在外的“单轨穿楼”景观,鲜有人知道,这座岩壁浮雕姓甚名谁,出自谁手,还有人以为,它是在李子坝火起来之后,才添上去的新景。

其实,它是2001年就开始着手设计的,从作品的最初问世,到2020年内容的丰富完善,材质的提档升级,面积的充实扩大,到现在刚好历经了整整20年。”初秋,走进82岁著名艺术家江波的画室,她正凝神静气对着一幅宽约2米、高3米的油画着色。听到脚步声,她一边放下画笔,一边摘下眼镜,转过头来。只见她梳着发髻,身穿罩衣,神情和蔼。时隔多年,回忆起《岩之魂》的创作点滴,她仍记忆犹新。

2001年,时任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的江碧波受重庆轨道集团邀请,设计李子坝站旁边坡岩壁浮雕。

亮相那年,“单轨穿楼”的景观还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反倒是浮雕让国内外艺术家称赞有加,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我没在上面留名,就有很多人好奇,这是谁创作的呢?就是作品比人红嘛。”江碧波自我调侃,爽朗而豁达。

岩之魂》与江碧波   艺术创作中的一大突破

从狮子山山顶眺望,青山翠绿,安静雅致。江碧波生活工作的地方就在山顶,一座三层楼高的小楼房,其工作室的大门恰好紧挨着狮子山老年公寓,墙壁上呈现出斑驳的青色,房外开满大朵大朵的绣球花。

若以为江碧波是在此养老,那就大错特错了。退休已20多年,江碧波一直在创作一线,挥毫泼墨、笔洒丹青。

说起江碧波其名,恐怕有人会感到陌生,但若提起小学课本里《飞夺泸定桥》的同名插图,套色版画;《歌乐山烈士群雕》小样;巨幅彩墨画《上下五千年》等蜚声海内外的名作,又会令人恍然大悟。

师从于父亲——版画大家、美术教育家江敉,加上天赋卓绝,江碧波的艺术之路走得似乎很顺当。“对我而言,艺术创作是艰辛当中的一种享受。”江碧波对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探寻巫文化,到赴北美求学博采众长;从以独具风格的版画著称艺坛,到大胆转战国画、陶艺、雕塑……在经历了漫长的学养积淀后,江碧波厚积薄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她的作品里既有女性的温婉气质,也有巴渝地区特有的耿直刚强,又大量吸收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表现技法,并倾心于民间艺术的率真灵动,还以开放的心境狩猎于现代西方的艺术氛围,同时注入了厚重的家国情怀,终于生发出灿烂的奇葩。

而纵观她创作事业,始终没有离开过生养她的土地,她一直致力于对故土山水、民族情感的表达,“这也许是一种基于自己民族情怀的文化自觉。”江碧波说。

到了《岩之魂》,江碧波的艺术造诣和故土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决定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不少业内好朋友找到我说,‘江碧波,你胆子有点大哟,你什么都敢接。’”她笑说,“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底气的。

她一面觉得,艺术家不能一味“自我”,对社会、对公众、对所在的土地应该怀有强烈的情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在岩壁上进行浮雕创作,也是她“环境雕塑”理念的一次突破。

得益于青年时期在版画、雕塑、国画上打下的深厚功底,江碧波的艺术天赋,在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峭壁上尽情展现——整个浮雕有两个界面,靠近地面的部分写实,是行人站在桥头打望都市的画面,往上则是岩石衍生出的大头像,生动体现了人与土地的关系。浮雕运用了近40种颜色,描绘了10多张人脸,有各种肤色和发色,他们或奔跑,或提着公文包,或竖起大拇指。

岩之魂》对岩石的艺术描述较为直接,如夸张、变形、结构的扭曲,体面之间突兀刚直的转折、尖锐犀利的尖角,都具有鲜明的巴渝特色。浮雕前面的几组圆雕,同样保留着浓厚的巴渝气息,在造型上则更加含蓄、简洁,刚直的外形轮廓与内部弧、圆线条的对比,使动势更为强烈。

在材料运用和着色方面,江碧波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玻化石、陶瓷、花岗石等各种肌理的装饰硬质材料被穿插运用到不同局部处理中,使画面既厚实凝重又飘逸灵动。

例如,远古巴渝文化中的鬼神像用黑色面砖拼贴而成,旁边的人物贴肉红色、赭石色的瓷片。人物的眉眼、须发以金色马赛克或红色马赛克拼贴,同时以白色瓷片点睛、朱红色玻化石点唇,对比鲜明而强烈。

随着光源强度和位置的改变,岩壁仿佛镶满了色彩斑斓的宝石,连同古朴奇崛的画面和凹凸的山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它有着难以言状的沧桑感、抗争感和神秘感,峥嵘壮观。

材料的好坏是作品的关键。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为了找到最心仪的材料,“任性”的江碧波跑到荣昌收购了一家陶艺工厂,专门制作浮雕墙所需材料。

2020年,当《岩之魂》迎来全面提档升级之时,施工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江碧波爬上10多米高的脚手架,拿着利斧,修改不满意的地方。她坚持因材施艺,特意保留了边坡原形,使得整个浮雕并非一面生硬的墙,而是随着山体的起伏走势而延续。“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理解自然,才能真正融入自然。”江碧波说。

岩之魂》与山城   坚韧意志的象征

习惯爬坡上坎的重庆人对如何合理利用空间有着天然的直觉。背靠鹅岭,面朝嘉陵江的李子坝,像一个拼尽全力的纤夫,在江岸边踩出一条平路。

李子坝轨道站的位置,是一壁高高的陡坡,与重庆大多数山地一样,陡坡下标配着防空洞,衰草枯茅在峭壁上诉说着岁月峥嵘。

在轨道交通修通之前,住在桂花园的居民要出趟门,先得步行去两路口;或沿着陡峭的梯坎降到下面的李子坝正街,坐5字头的公交车。

随着重庆直辖,大开发的脚步提速。适逢其会,轨道交通2号线(较场口至动物园段)动工,李子坝作为大坪到牛角沱的中间节点,赶上了这波建设的班车。

悬崖在现代机械的摧枯拉朽下被掘进了十几米,建筑空间被腾挪出来,大楼拔地而起的同时,也给轨道建设预留了空间。

2004年12月11日,较场口至动物园段开始运行,从此,繁华与市井生活瞬息更新、水乳交融,甚至觉察不到过渡的痕迹。也正是在那时,《岩之魂》正式与山城市民见面。

见证了轨道交通建设、开通的全过程,江碧波也把她对重庆和山城人民深刻的情感镌刻进了浮雕作品中。

2020年,渝中区城管局对李子坝单轨穿楼景点实施包括灯饰、边坡绿化等在内的全方位提档升级,《岩之魂》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除了在内容上故事结构更加丰富,材质和施工工艺全面优化外,作品面积得到进一步拓展,对周边环境的关照呼应,体现得更加充分细腻。大胆立体的构图和线条,层次分明的色彩和视觉,生动形象的故事演绎,与单轨穿楼的奇幻浑然一体。

她说,《岩之魂》这个名字的由来几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经过岁月的长期锤炼,重庆孕育了独特的城市精神。生于大山大川之间,磨砺出了愚公移山的恒心、不屈不挠的坚毅、勇于攀登的意志、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放眼天下的视野。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也能感受到重庆人刻在骨子里的耿直、包容与豪爽。“岩石般的坚强”无疑是对重庆城市精神最好的物化概括。

李子坝轨道站是山城克服恶劣条件,征服不利因素的教科书式典范,是重庆人乐观与奋斗精神的完美体现,有资格成为世界了解重庆的窗口。而《岩之魂》的创作,也正是围绕对“岩石精神”的描述而展开的。

从左至右贯穿整个浮雕的红色条带,将从古至今诸多神话、历史、现代人物连成一个整体,使之体现出充满生命激情,向前超越、渴望成功的意境。江碧波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将当代重庆人的精神面貌投映在岩石之上,传承下去。

通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到,与其说是江碧波创造了《岩之魂》,不如说是《岩之魂》选择了她——只有把自己的智慧、精力、艺术、才华奉献给大自然,将创作和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连,使之深深融入历史、融入现实、融入时代,才可能创作出如此的作品。

正如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魏明伦在浮雕墙上所题铭文:年华似水,人生有限,高龄难比峰峦寿;品格如山,魅力无穷,雄魄可追岩石魂。也许这就是对《岩之魂》最好的诠释。

原标题:寻城记 | 探寻李子坝彩色浮雕《岩之魂》背后的故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