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党建扶贫实现“五个全覆盖”

21.09.2016  21:44

   城口县自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严格按照中央和市委的总体部署,对照贫困村“建八有”、贫困户“解八难”脱贫标准,建立“问题导向、清单管理、结果倒逼”工作推进机制,制定“1+15+7”政策体系,突出精准、政策、项目、机制、作风、保障等关键环节。坚持“党建引领、民生导向、经济先行”原则,大力实施“五个全覆盖”,一手抓党建、一手抓脱贫,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建设对脱贫攻坚的引领力、推动力和保障力,以精准化的组织措施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全覆盖纳入后进整顿,实行挂单整改  结合后进基层党组织清理工作,将全县90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后进基层党组织进行重点整顿。坚持贫困不“摘帽”、后进不销号,认真查找贫困村党组织在班子建设、工作思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采取县职领导联系、县级部门对口帮扶、派驻第一书记等办法建强领导班子、理清发展思路、落实致富项目、化解突出矛盾。结合村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评议考核、村“两委”换届班子运行综合研判,对不能胜任现职的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及成员及时进行了调整。以支部为单元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督促各贫困村党组织带着问题学,联系本村发展实际学,切实解决党组织基本制度、基本规范、基本动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贫困村普遍存在的人才队伍弱化问题,从近5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择优调剂安排到贫困村任职,确保每个贫困村均有1名大学生村官。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农村本土人才摸底调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本土人才信息库,采取考试、考察等方式从中择优选派195名农村本土人才到村(社区)挂职,并确保每个贫困村均有1名回村挂职本土人才。高观镇双竹村以前属典型的后进村,近年来通过调整村党支部班子,全方位地进行整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已于去年提前一年实现整村脱贫。

  二、全覆盖派驻工作队,加强工作力量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从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选派295名优秀机关干部到90个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其中贫困村第一书记90名、大学生村官90名、驻村干部90名、农牧技术员25名,做到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责任人。督促各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脱贫攻坚“1+15+7”政策体系,当好党建“指导员”、精准脱贫“战斗员”、服务群众“联络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成立以驻村工作队为主要力量的精准识别工作小组,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形成“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狠抓驻村工作队的教育管理,明确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主管,县攻坚办、选派部门(单位)及所在乡镇(街道)协管,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与原单位工作完全脱钩,确保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县委书记阚吉林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全县贫困村第一书记座谈会,明任务、教方法、提要求、压责任。积极选派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参加市、县级组织的各类培训,依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县委党校举办培训班3期,全面提升驻村工作队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全覆盖抓好结对帮扶,凝聚脱贫合力  创新实施“54321”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县领导包乡、县级单位包村、机关干部包户”的县乡村三级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全县37名县级领导、115个单位组建了25个帮扶工作组,全县3475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0994户贫困户,做到结对帮扶全覆盖。督促帮扶责任人落实扶贫计划、反映有关情况,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就医、入学等实际困难,推动精准扶贫措施到户到人。建立“1+1”结对帮扶机制,为106个有脱贫任务的非贫困村安排县级帮扶单位,为非贫困村的2100余户深度贫困户增加县级单位帮扶人员。扎实抓好强村与弱村结对共建,普遍推行“双联双帮双促”(村干部以及村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党员骨干联系产业户、联系困难户,帮助增收致富、帮助解难纾困,促进发展、促进和谐)工作机制,组织开展“邻里相扶”行动,广泛发动党员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劳务带头人帮助贫困户开展种养殖业发展规划、市场营销指导等服务活动,带动贫困村及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借助市纪委扶贫集团、市国资委帮扶集团、水利部扶贫集团、东西扶贫协作等对口帮扶的优势,从智力帮扶、项目援建、政策倾斜、金融支持等领域争取重点帮扶和支持。组织开展“百企千户”志愿行动,全县200余个民营企业通过订单生产、捐赠帮扶等形式助推脱贫攻坚。做好关心关爱“三留守”人员工作,在部分村(社区)试点安装“渝眼”,搭建“三留守”人员与亲人交流平台。深入推进精神扶贫和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摒弃等靠要懒、摆脱精神贫困”专项行动和“整治居住环境、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专项整治,着力整治农村“十乱”行为,引导贫困群众正确对待扶贫,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东安镇兴田村贫困群众在各级党组织的引导下,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大力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四、全覆盖落实抓乡强村,夯实基层基础  结合乡村换届,全覆盖开展乡村班子回访调研和综合研判,做到履职情况、思想动态、人才储备、换届风险“四清楚”。持续深化“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切实解决为官不为、为官乱为。有针对性的调整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精心挑选10名素质好、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担任扶贫特派员。依托乡镇(街道)党政办加挂党建办牌子,每个乡镇(街道)均配备了2名以上的专职党务干部,每个贫困村明确1名党建指导员,确保贫困村党组织建设有人抓、管到位。清理整合各类培训项目,以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为主要内容,组织贫困村党组织书记、主任进行全覆盖培训,切实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切实抓好贫困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和规范化率均达100%。因地制宜推进贫困村电商、金融、超市“三进村”,力争年内“三进”在贫困村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按照不低于其他村1.5倍的比例落实贫困村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每个贫困村达到1.5万元。建立群工系统运行管理联席会议,出台《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持续抓好“群工系统”及其新增功能的推广运用,强化群众反映问题线上线下督办。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制度,规范“四务”公开,对群众关心的脱贫政策、脱贫项目、脱贫资金及村(社区)干部及其亲属享受惠农惠民政策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格村干部轮流值班和每周一天集中办公制度,推行村(社区)干部服务群众“四必到”、“四必访”工作制度(即对辖区内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喜事丧事必到的“四必到”和辖区内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的“四必访”)。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推广“村支两委+农民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致富带头人”四位一体助推脱贫攻坚新模式,真正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链条上去,增强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坪坝镇光明村,积极探索“支部+公司+股份制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实现脱贫。

  五、全覆盖抓实脱贫考核,强化责任落实  推行履职承诺,在公示栏上公开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及本土人才、结对帮扶责任人的履职承诺,做到工作任务、扶贫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主体“四明确”。 建立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三重监督”机制和脱贫攻坚“不严不实”负面清单精准考核制度,实行部门、乡镇、驻村工作队“三级捆绑考核”和“一票否决”。将扶贫脱贫、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与“第一书记”、乡镇班子、乡镇党委书记和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实行捆绑考核,纳入乡镇党委书记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出台《城口县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城口县贫困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员考核办法》,实行单独序列考核,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干部导向。组建扶贫攻坚干部作风和任务落实“两支督查队伍”,开展明查暗访、专项督查6次,6个单位、11名党员干部被通报批评,3名党员干部被诫勉谈话。深入开展“脱贫路上党旗飘”主题宣传活动,强化对优秀扶贫党员干部的宣传报道,大力选树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典型。

 

        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