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城市边角地变成市民身边小公园
重庆日报消息,一棵棵茂密的树木,合围成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观景台,供游人看远处的车水马龙……最近,北碚老城天生街道斑竹村的小公园,成为西南大学一些老教授早晚散步的必去之地。
斑竹村的这处小公园,只有几千平方米,园林景观设计也谈不上高大上,它备受市民青睐则源自其自身的变化。此前,这里是一块闲置多年的城市边角地,中间一条臭水沟,水沟的边坡上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
住在周边的西南大学的老师们,深受其烦。北碚区城管局也屡屡接到投诉。怎么办?仅仅清淤除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在北碚全区,这样的城市边角地,还有不少。
去年初,北碚启动“公园城市”建设。“我们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对于公园城市建设,更多居民建议要把公园建在自己身边,希望推窗见景,出门见绿,最好出门走几分钟就能到达公园。如果集中建设大公园,涉及到诸多复杂问题,管护成本也非常高,更关键是居民往往需要走很远才能达到公园,获得感不强。”北碚区城管局负责人说。
把城市边角地改造与公园建设结合起来的思路,由此出炉。根据市民建议,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像斑竹村这样共计50处边角地,被纳入改造。
为提高建设速度,北碚区规定,边角地所有权归谁,就由谁负责改造。这样一来,园城管委会、街道办事处甚至居民小区物业等主体都纷纷加入进来。这样一来,人力物力财力更加充足,大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群策群力拿出了更符合当地居民需要的建设方案。
建设容易管护难。为此,北碚区专门设计了一套机制,采取“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实行建设单位直接管理、行业管理部门指导管理、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管护的“三管”机制,使建设、管理实现有机衔接,避免了“重建轻管”。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当初规划改造的50块城市边角地,目前已经完成80%。这些小公园,广泛分布于北碚城区、蔡家、水土等北碚全域,面积最大的有60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3000余平方米。全部加起来,有近10多万平方米。
有意思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卢作孚先生在北碚建设了一座7万余平方米的北碚公园,该公园是北碚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如今,在城市品质提升中,北碚改造50块废弃的城市边角地,相当于又建成了一座“北碚公园”。
重庆日报记者 吴刚
原标题:城市边角地变成市民身边小公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