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定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又增一弦,古琴泰斗龚一告诉你古琴故事

02.08.2018  12:30

今(2日)晚,重庆的琴友有福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大讲坛”邀请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讲述他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近年来,“古琴热”越来越旺,不少市民都好奇,这种古朴的乐器,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现在,就跟着上游新闻记者一起了解下关于古琴的小知识。

诸艺之首,至今三千年有余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后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最开始由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最终确立下来沿袭至今。

在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的“”就是指古琴。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古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故事就是源于此。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现存最早的琴歌《古怨》就是诞生于此。清朝后期,古琴相对衰落,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只剩100余人。

音色安静悠远,被称为“天地之音

古琴的音色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它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可以对话和表达人的心境。

古有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之说,又被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表达人的感情,也可以知晓天地宇宙的道理。

古琴的声音最大的特点是“”,这里的“”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因此被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2003年被确立为非遗,古琴热持续走高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关注度持续走高。2008北京奥运会上,古琴演凑家陈雷激在台上独奏一首“太古遗音”让全世界知道了古琴,就此掀起了不小的“古琴热”。

非遗专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的张振涛曾表示,尽管古琴所依附的传统文人阶层不存在了,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家对古琴的内涵有了重新认识,古琴深沉高远、修身养性的功能特别适合让忙碌的人停下脚步,慰藉心灵,“古琴热”也就可以理解了。

时值暑期,乐器培训又迎来新的热潮,曾经濒危的古琴更是大受欢迎,各种琴馆和古琴培训班应运而生,动辄数千元上万元的学费;而且古琴的价格也不断炒高,一张按传统手工打制的古琴价格最低都在万元以上,七八万元一张古琴很正常,出自名家之手的要更贵,动辄几十上百万也不鲜见。

对于这样的“”现象,古琴传承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曾提出“冷思考”:古琴爱好者“不要把古琴看得高高在上,也不要把古琴当作避世的桃花源,古琴热才不会变成过眼烟云”。

三峡博物馆古琴馆藏丰富,全国名列前茅

热爱古琴文化的重庆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体会到古琴高山流水般的质朴和灵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馆藏丰富,数量达45张,且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入藏的,是目前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藏琴数量最多,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系列最完整的博物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一张珍贵的“松石间意”北宋古琴,堪称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其上有苏轼以及苏州一带明清书画名家如唐寅、文徵明等人的13则题识,这在古琴中极为罕见。

作为有着古琴资源优势的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把古琴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好、传播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松石间意”琴社社长黄小戎说,三峡博物馆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古琴展览、讲座、雅集等活动及举办古琴培训班对古琴文化进行推广,吸引了不少古琴迷,从中也可以看出,重庆市民对于古琴这种传统乐器的喜爱程度也在逐年攀升。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