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唤起人文之美 重庆掀起朗读热

10.10.2017  08:42


西南大学礼堂,傅天琳经典诗歌诵读会现场。 

第六届重庆文博会现场,重庆日报展区设置的电话亭似的小亭子里,市民可感受到专业般的录音体验。

永川区兴龙湖小学学生诵读《千家诗》。

城与人

今年以来,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朗读,这一古老的阅读形式被推向了全国。尽管节目已经结束,但影响却持续发酵——立于街道的寻声朗读亭、各种形式的朗诵会……从校园到企业,从线上到线下,朗读声此起彼伏。位于西南地区的重庆,也在这块“朗读地图”上,发出了自己的朗读声。

从11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都有游吟诗人在市集吟诵诗歌;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推崇以吟诵来抒发胸臆的形式。时光变迁,朗读何以再度“复兴”,重庆人又如何对待?

从校园到企业 处处响起朗读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9月20日上午,重庆市铁路小学六年级六班的学生大声朗读着《道德经》,带领他们朗读的不是语文老师,而是该班学生王云兮的父亲王成宇。

在铁路小学,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个共同的身份——家长义工。”铁路小学校长张展介绍,自2015年起,铁路小学就通过邀请热爱朗读的家长到校担任义工,带领孩子们朗读经典。如今,这样的阅读课已经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仅在小学,重庆日报记者在走访我市各大高校、图书馆、企业后发现,朗读已经成为我市全民阅读的一股“新风”。

重庆工商大学2014级学生黄洁至今还记得参加学校“中国诗词译读大赛”时的激动心情——今年5月,在比赛现场,她第一次用英文朗诵了杨万里的《小池》,她将原诗中“泉眼无声惜细流”翻译成“The water of spring flows gently”,地道的发音配上精彩的解读,让台下掌声不断。

四川外国语大学则兴起了多语种的朗读热。9月24日上午,学校新媒体平台推出了教师李茜用捷克语朗读的《五月》,短短2小时,其阅读量就接近3000。据了解,从今年2月开始,该校就开通了“悦读阅美”栏目,邀请学校英、法、日、俄等11个语种的老师诵读该语种的代表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魅力。

在校园之外,各种朗读活动也此起彼伏。今年以来,重庆图书馆举办了“迎新春诗歌诵读会”等活动,并多次邀请阅读推广人为孩子们朗读绘本;今年9月,华龙网主办了“以诗之名:‘我为恩师读首诗’全民朗读公益活动”,邀请市民为老师朗读诗歌……

因为朗读,在我市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上班的白领王猛,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原来,为鼓励员工读书,公司在每月15日会把当月过生的员工组织起来,向他们送书作为生日礼物。赠送完毕后,公司会举行小型的朗读会,请“寿星”们从书中选出一段进行朗读。

在上周过生日的王猛选择了朗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为一名俄国文学爱好者,这首诗我早已烂熟于心,但当我当众朗诵起‘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时,仍然无比激动。”他说。

重庆已处处响起朗读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受到朗读的魅力。”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说,朗读让更多人热爱阅读,今年以来,重庆图书馆的借阅量就有了明显上升。

朗读亭、微信、APP 让朗读“无孔不入

宝宝,现在妈妈要给你讲一个故事,仔细听哦……”9月14日,第六届重庆文博会重庆日报展区的一个“电话亭”里,一位孕妈抚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对着话筒讲起了童话故事。这个小亭子正是时下最为流行的寻声朗读亭——只要静静坐在里面,读一段钟爱的文字,话筒就会把这段话录下来,配上音乐后,就能扫码带走。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我市沙坪坝三峡广场、南滨路、大坪龙湖时代天街等地,都设置有寻声朗读亭供市民进行朗读体验。重庆日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全媒体系列报道活动,更是邀请市民走进朗读亭录制古诗词,并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放。

事实上,在媒介发达、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朗读,这一古老的阅读方式早已在时代潮流中找到新的传播渠道,它们“无孔不入”,真正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人人都能成为朗读者的时代。”重庆插画家荷香如此总结她的朗读之路。

两三年前,荷香就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发表一篇文章时,她往往会附上自己录制的一段音频,内容为诗词歌赋或者自己的散文随笔。如今,荷香已经拥有上万粉丝,如果她哪天没朗诵,就有粉丝会在后台留言:“听不到你的朗诵,我又要失眠了。

不仅如此,人们平时用来聊天的微信也成为了朗读的“舞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每天晚上,在重庆十佳读书人张蓓组织的微信教学群里,参与学习的小学生们都会发送一段自己的朗读音频,等待她的评讲。这个环节被她称之为“每日诵读”。

小朋友的听觉发育得很早,不需要背诵,仅仅是大声朗读就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功效。” 张蓓说,现在,孩子们已经快将《千家诗》朗读完了,“他们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语感,对古文也有了兴趣。

此外,荔枝、喜马拉雅等APP的出现也为朗读加了一把火。

荷香两年前就在荔枝上开通了自己的电台,至今已发表上百篇朗读作品,播放达2.5万次。

这些平台也为喜欢听朗读的人提供了机会。家住渝北区的全职妈妈张惠,就在喜马拉雅上订阅了“董卿朗诵合集”“英语美文诗朗诵”两个专辑,坐车、做家务都会听。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在各种平台上听到名师的经典朗读,也能听到普通人朗读的声音。”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说。

将声音落实在文字上 让朗读延续下去

城市里的朗读热为何兴起?朗读究竟有什么好处?

朗读的火热当然离不开《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的推动。”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认为,这表明社会精英有意识地在倡导阅读于情感或社会价值维系方面的功能,而这样的倡导无疑对朗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诗人李元胜认为,除此之外,朗读热也是媒介传播方式产生变化后所带来的大趋势,“毫无疑问,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的文化活动也日益生活化,而朗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分享渠道。

不过,他强调,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手机平台,都只是朗读的一个催化剂,真正让朗读风席卷整个城市,“”进人们心中的,是朗读本身的无穷魅力。“首先,朗读是另一种唤醒作品的方式,如果说阅读能让我们感受思想的深邃,那么朗读无疑可以让我们感受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韵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次,如果是集体朗读,我们还可以和他人交流,从而获得一些新的阅读资源,对已经读过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此外,朗读是让读者亲近文字的方式,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那么,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如何让朗读延续下去?

举办一些长期的活动,让朗读走进校园、社区和家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蔡敏介绍,河南省濮阳市的东升小学就开设了晨诵午读活动,即晨读10分钟和下午上课前读10分钟,学校每学期末还会举行诵读比赛。他还建议,朗读活动要与参与者的工作、生活相结合。“比如,青岛市公交集团就在驾驶员中展了‘公交朗读者’活动,通过朗读调节心情,消除‘路怒症’。

朗读的确火了,但要长久发展,我们还得回归理性,了解朗读的真正意义。”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表示,朗读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人们通过声音抵达文字,“在全民阅读的潮流中,朗读不应是一时之热,它应该是一种推助器,让人们最终将声音落实在文字上,获得深邃的思想以及阅读的无限乐趣。

原标题:用声音唤起人文之美 重庆掀起朗读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