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汉”的扶贫“三大步”
袁仁贵(左)指导贫困户养殖肉鸽。
特约摄影 谭华祥
8月23日,烈日炎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五岗村,一片树荫下站满了焦急等待的村民。见天泉农业联合社社长袁仁贵满头大汗地赶来,大家赶紧将背来的金荞麦一一过秤。
接过钞票的谭世珍对袁仁贵说:“十多年来,你一直信守承诺,我们跟着你干,脱贫有望。”
这个深受村民信赖的袁仁贵,是一个从南川来的“外来汉”。12年前,他成为外县人士到石柱担任村支书的第一人。这些年来,他将村里的金荞麦产业拓展到了全县10个乡镇。如今,他又办起了一个农业联合社,引领着更多的贫困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第一步
发展金荞麦产业 找到脱贫致富路径
2004年前,作为县里引进的人才,29岁的袁仁贵被选举为五岗村村支书。
五岗村距县城45公里,180户村民住在两山之间的沟里。村里的1000多亩耕地非常贫瘠,村民的传统种植业收益甚微。特别是玉米等庄稼成熟时,还经常遭到野猪“洗劫”。当时,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
“他一个南川人住到我们村里来,宣称不带领大家致富就不走。”村民谭宜华说,刚开始,大家都不相信,怀疑他是个骗子,让他坐了不少“冷板凳”。
光说不练假把式。袁仁贵决心找到一条产业致富路,赢得村民的信任。
他外出考察后发现,金荞麦的根茎是一种中药材,其种植技术简单,便于管理,当年种植,当年就可见效。“村里留守老人比较多,这个‘懒庄稼’特别适合老年人种植。”袁仁贵信心满满。
上任第一年,袁仁贵就号召几个党员带头改变种植观念,率先在山坡上种起了50亩金荞麦。当年,金荞麦就大获丰收,亩产达到3000斤以上,每亩收入达到1000元。
为了让村民吃下“定心丸”,2005年,袁仁贵经过多方争取,跟太极集团签订了金荞麦的订购协议。看到销路不愁了,村民们纷纷邀请袁仁贵到家里做客,请教金荞麦的种植技术。很快,五岗村的500多亩山坡地全部种上了金荞麦。
第二步
创办饲料加工厂 将金荞麦“吃干榨净”
村民发展产业的观念渐渐转变了,袁仁贵又有了一个新计划:如果能把金荞麦根茎进行初加工,那产值就翻番了。
可是,进村道路到处坑坑洼洼,就算加工厂建好了,产品还是无法运出去。
必须先修一条产业路!经过袁仁贵的努力和协调,村里的6公里产业道路全部硬化了。很快,一个年加工能力3000吨的金荞麦粗加工厂在五岗村拔地而起。
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道修好了,金荞麦粗加工厂也建好了……发展金荞麦3年后,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4000多元。
袁仁贵并不满足。“我查过资料,金荞麦浑身是宝。我们以往只卖根茎部分,其他根须、杆杆等都扔了,能否将它们变废为宝呢?”
袁仁贵带着金荞麦请教西南大学专家后,得到一个好消息:金荞麦的根须、杆杆很有价值,可以研发成畜禽饲料的添加剂。
这下,他又想出一个“加工厂+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金荞麦“一条龙”发展模式。
2008年,五岗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就在这一年,袁仁贵率领村民创建了“五岗金荞麦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还吸引石柱其他10个乡镇的2124户村民加入,在全县渐渐发展起1万余亩金荞麦。
袁仁贵又趁热打铁,率合作社于2015年办起了一个金荞麦饲料加工厂。当年,饲料加工厂的产值就突破3000万元。
第三步
创办农业联合社 探索更多“扶贫模式”
2015年1月,袁仁贵请辞五岗村村支书职位,“我想专心把合作社办好,带动全县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年来,他又办了几件大事,在全县范围内帮助3000多户农户、508户建卡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首先,他创办了一个天泉农业联合社,下设五岗金荞麦专业合作社、五岗生猪专业合作社、城北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2124名。他要利用合作社“抱团”的力量,打造一个金荞麦循环产业链。
其次,他在洗新乡保合村成立红色保和养鸽专业合作社,通过送技术、包回收、分红等服务,发动45户贫困户养殖肉鸽1400对,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到2500对。据初步统计,肉鸽产业可帮助每户年均增收4370元以上。
第三,他率联合社探索“金融+红利”的扶贫行动,联合石柱兴农担保公司和重庆银行等多家银行,助力下路街道、大歇镇、洗新乡3个乡镇5个村精准脱贫。
“政府给予我的支持多了,贫困户的积极性高了,我的扶贫动力更足了。”袁仁贵说,下一步,他还将探索更多更好的扶贫模式,帮助更多贫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