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多位著名教授云集北碚歇马场.....

24.05.2019  16:41

重庆日报消息,1940年,著名平民教育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晏阳初在重庆北碚歇马场(今北碚区歇马街道),创办了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以下简称“乡建院”)。乡建院前后办学11年,共招收新生1180人,毕业生共379人。

乡建院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并率先提出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

璧山曾经是乡建院的华西实验区(实习基地)。目前,西南大学和璧山正在共同筹建乡村建设历史陈列馆,以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和重要的历史。

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46级校友蒋年荣(右)和曾永臧(左)合影于今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楼前(2013年)。

重庆师范大学退休教师曾永臧是乡建院乡村教育系1946级学生,他还根据记忆绘制了两张地图。一张是母校教学楼、大礼堂、图书馆等校舍布局图,一张是母校周围环境的布局图,这两张地图均将成为乡村建设历史陈列馆的重要资料。

乡建院当年是什么模样?学生在乡建院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如何?近日,93岁的曾永臧向记者口述了当年那段历史。

当年乡建院的教室。

学校周围就是农田和小溪

我出生在四川仁寿,是乡建院乡村教育系1946级的学生。我原本在成都师范学校读书,校长和晏阳初关系很好。有一次,晏老到我们学校做演讲,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约80%的人口是农民,因此教育的重点要转向农村,解决乡村建设人才奇缺的问题。我很受感染,所以就和罗光琦(后来《长航报》的编辑)一起考取了乡建院。

你们看这张地图,就是我画的学校周围的布局。学校在北碚歇马场的高坑岩,1940年由晏老创办。高坑岩离重庆有60公里,是一片尚未经营的处女地,有磨滩河通往北碚,运输便利。这个地方有长、宽各约十丈的瀑布,可以用来发电,北碚发电厂就在这里,电力足够两万盏电灯的使用。发电厂下面就是一个天然的游泳场。

曾永臧绘制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附近区域平面示意图(2016年)。

学院周围就是农田、小溪,还有彭家院子、曾家院子等大院,以及白鹤林。晏老的设想是可以在这里以学院为中心,开辟文化村。

所以这是一所没有围墙、建在农田里大学,让大家在耳濡目染的生活中去认识农村、解决农村的问题。

曾永臧绘制的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校园地图(2016年)。

我1946年进乡建院的时候,学校设施已经比较齐备了。你们看地图上,教学楼、大礼堂、图书馆、教工宿舍、实验室都已经有了。学校给人整体感觉就是很朴素,校园里有果园、农场,看不到什么人穿西装。

教我们的教授都非常有名

1945年8月,乡建院扩充升格为独立学院后,设乡村教育、社会、农学、农田水利4个系。1945年9月,学校招收本科新生时,报考学生很踊跃,但录取标准相当严格,报名1014人只录取160名,实到116人。到1946年夏季招生时,报考学生达1500余人,只录取115人,我就是这一年入学的。

按道理说,乡建院是私立的,经费主要来源应是学生缴纳的学费。但实际上学院向学生收费却很低,住宿费还免缴。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到学校的农场去勤工俭学。

乡建院学生下课后从教室回宿舍的途中。

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院长晏阳初向海内外募捐而来。

教我们的教授也都非常有名,瞿秋白的幺叔瞿菊农是我们的副院长,他讲哲学和教育。每次瞿菊农讲课的时候,教室里好多其它系的学生都来听课。

教水利的白季眉教授原是复旦大学水利系的主任,他觉得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就来北碚了。说实话,乡建院和复旦大学的待遇差别很大的,但是他全家都过来了。

还有王诗农、翦伯赞、胡絜青、李建勋等,这些教授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还有一个王启澍先生,讲课讲得非常好,很幽默,我后来讲课有些地方就是学他。

走出课堂去种植林木、施工灌溉

1945年,乡建院由专科升为本科后,对各系开设的科目和学分有更严格的要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系科设置属于半教半农的性质,这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的不同。

学校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所以乡建院不但在学校附近划定了专门的实习区,还把在璧山等地的乡村建设实验基地——华西实验区也作为学校的实习区。

农学系学生在田间实习。

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各系学生都走出课堂,到农村、到华西实验区等研习区实习。比如农学系的学生在歇马乡推行农业建设,他们选定若干农家作科学种田推广示范户,传授作物防病虫害及土壤、肥料、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科技知识;他们还响应卢作孚的号召,利用寒假到北碚、合川的嘉陵江沿线种植经济林木油桐。水利系的学生则要参加梁滩河的水利建设,施工灌溉等。

我所在的乡村教育系以国民教育为实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实习区以学校为依托,组织了若干传习处,以传习的方式举办民众教育。

学生们有的在学校研习小学教育,有的担任传习导师,有的与社会系的学生配合,组织母亲会宣传儿童教育常识……这些实习活动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大家的专业能力。

比如1947年8月,学校组织暑期留校的18位同学,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歇马乡32个保全部调查完毕,基本搞清了歇马乡各方面的情况。还有两位学生被派去采集标本,仅一个月,两位学生就采集昆虫分类标本396件,解剖标本约600件。

农田水利系1945级学生进行水利测量实习(1948年)。

我们的毕业生主要分配到璧山、巴县、北碚、江津、合川等地,进行推广优良品种、兴修水利、组织合作社、建妇幼保健站、兴办平民夜校等工作,为广大乡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晏院长曾经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的标志是一个“”字,就是“平民教育”“平天下之不平”这些意思。晏院长想让我们也能接他的班,到农村里去做点事情。

参与1949年“四·二一”学生运动

学校另一大特点是氛围很民主,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学生举办学术讲座、研究会、讲演会和讨论会。

在乡建院办学期间,影响较大的有文学读书会、哲学研究会、野草社、秧苗社、布谷社、人间剧社、旭日剧社、乡建歌咏团、舞蹈队等30多个社团。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乡建院的爱国学生运动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乡村教育系1946级毕业合影。

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了加强乡建院的党建工作,派卢本初来乡建院,以教务处职员的公开身份开展党的工作。学生们则用社团的名义来开展活动,比如泥土社,虽然是个文学社团,可社员全是地下党员。

乡建院的学生大多很进步,在各种民主活动中冲锋陷阵。我们参与了1949年的“四·二一”学生运动,那是重庆最大的一次学生运动。

1949年,国民党政府已面临全面崩溃,社会经济急剧恶化,工厂倒闭,物价飞涨。1949年3月,乡建院在“四自会”(自治、自习、自给、自强)领导下,与重庆市其他高校联合开展了争温饱、争生存的罢课罢教集会和游行活动。

4月20日,我们步行来到沙坪坝,当晚住在南开中学。第二天,10多个院校、6000多学生在重庆大学团结广场集结后,参加了集体大游行。“四·二一”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震动了山城。

我1949年毕业,之后在兴隆场一所学校当教师、校长,后来被分到重庆第一师范学校(现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系教书。我很感谢在乡建院学到的知识和理念,我也常常对我的学生们说,要为国家、乡村多做贡献,他们中不少人走上了农村的教学岗位,这让我很欣慰。

对话》》

乡建院率先提出培养“一懂两爱”人才

乡建院因何而建?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学科如何设置?最后归属如何?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重来和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潘家恩。

晏阳初坚持校名用“乡村建设”4个字

重庆日报:乡建院成立的背景是怎样的?

刘重来:说到乡建院的创立,就不能不提及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大地上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乡村建设运动已在河北、河南、江苏、四川、重庆等十余个省市、几十个县展开,参加的团体达600余个,实验点达1000余处。

其中,以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最具有代表性。所以后来在商议乡建院的校名时,晏阳初坚持必用“乡村建设”这4个字。他的理由是,不能随便放弃20年来的努力,轻易用别的字命名。

1936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创办了农村建设育才院。但一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定县沦陷,农村建设育才院也不得不停办。晏阳初又决定在大后方重庆创办一所乡村建设学院。

卢作孚曾帮助乡建院选址

重庆日报:战争时期新建一所高校,并不容易吧?

刘重来:乡建院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高等学府,并且率先提出要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

为了筹建乡建院,晏阳初邀请黄炎培、卢作孚、梁漱溟、张伯苓等各界代表组成董事会,并于1939年牵头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筹备委员会。

乡建院在选择校址、筹措经费、购买地皮、建设校舍、添置设备等方面,都得到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的大力帮助。为了明确校址的位置,晏阳初与卢作孚在北碚东奔西跑、勘查比较,最终选择了北碚歇马场的高坑岩。

卢作孚还请家乡合川的乡绅支援学校建设,有3位乡绅在距离学校60公里的地方共捐出100亩的土地给学校作实习基地,种茶树、玉米和马铃薯等。

建校之始,建筑工人少,不好雇,施工时又常遇日本飞机轰炸,工人时有伤亡,因此工程进展缓慢。到1940年10月开学时,才建成一栋房屋,先勉强开了学。

甲种研究生必须是回国留学生

重庆日报: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科系设置怎么样?后来归并到哪所学校了?

潘家恩:乡建院最初决定先设农业、农村教育、农业经济3个专修科。不过开学时,只有农业和乡村教育两个专修科招生,因为原本拟定为农业经济专修科主任的姚石庵教授,在1940年4月前往北碚的途中,由于日军轰炸船只触礁沉没而全家遇难,计划中的农业经济专修科不得不停办。学校原计划招生150人,也只好改为50人。

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管理和高级技术人才,乡建院在建校之初就开始招收研究生,特设研究部。其中,甲种研究生必须是回国留学生,并且要求具有工作经验或在国内有成就。比如,甲种研究生崔仲白是美国依阿华大学水利工程学博士,回国后任全国水利委员会专家,到乡建院后他主要研究农业地区小型水利工作的推广。

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乡建院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现西南大学)。

2012年,为承接和发扬百年乡村建设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影响,西南大学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担任学院执行院长,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的后人担任名誉院长,继续开展当代乡村建设的研究、实践与人才培养工作。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供图

原标题:一位九旬老人的回忆——70多年前,我在乡建院度过的难忘岁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