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首播收视率创新高

02.09.2015  09:11

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报道

耗时两年多,在时长276小时共计830余部的历史视频素材凝聚成600分钟共计12集的纪录片中,重庆广电人用一部《大后方》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献上厚礼。该片已于前晚9点20分正式亮相重庆卫视,炽热的爱国情感在波澜不惊的冷静讲述之下暗涌,战乱纷争中随处可见的人间烟火感动了不少观众。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部首次将镜头越过前线将士对准大后方四万万人民的全新视角抗战纪录片,其实是以总导演徐蓓为首的团队筚路蓝缕的成果。昨日,徐蓓在接受重庆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整个制作过程无异于“从一片空白开始,重构起大后方景象”。她同时希望,《大后方》与观众的共鸣层面不应只是感动于历史,更重要的是反思,“看清中华民族的过去,思考未来走向哪里。

编导自学成“抗战专家

说起来,拍这样一部片子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这种(聚焦大后方的纪录片)工作此前没人做过。”徐蓓说,即使在以抗战文献资料丰富著称的重庆,在大后方领域的历史影像资料储备也几乎为零。

在国内展开资料搜集的同时,剧组资料员在太平洋彼岸的调研采集工作也同步展开。国际制片彭然,好几个月泡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的故纸堆里,用最原始的办法细致查找相关资料卡片,然后一点点整理翻录,硬是用蚂蚁搬家的毅力完成了原始采集。

与前期搜集资料相比,总导演及分集编导们因为各自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不同,虽有重庆大后方研究专家的学术支持,他们在做好对史料的精准把握时也付出了巨大艰辛。“我们以前学习机电、物理、医学等等专业,所有人都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必须大量补课。”徐蓓说,团队成员完成了异常巨大的阅读量,从纸质文本到网络资料无所不及,“我们发现了很多大陆史学界从未涉及的影像资料,大家几乎都炼成了专家。

反思过去探寻民族未来

徐蓓团队的心血没有白费。数据显示,正式开播前在腾讯网播放的一些《大后方》中珍贵的历史影像点击量已经超过3000万,其中一段只有3分钟长的由美国陆军航空兵拍摄的《战前的美丽中国》的播放量就高达500万。而在前天首播当晚,重庆卫视和重庆科教频道的收视率也创下新高。

看完第一、二集《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向西向西》,不少观众纷纷表示感动,但这样的感性反应在徐蓓看来远非《大后方》的制作诉求:“坦白说,七十年后来制作这样一部影片,我们在剪辑中也常常感动于前辈同行多年前的镜头,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一样,但我们真的不应只停留在感动的层面。

就像总撰稿人之一的李继锋老师所说,宣泄爱国情感不可缺乏,但不应一味地沉溺于哀伤或者赞美。”徐蓓坦言,《大后方》无意借民族大义对先辈功绩进行美化,而是在表达一种理解敬重的同时,冷静而客观地借助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剖析战时中国的内在矛盾,“希望观众在直面这段中国人众志成城艰苦卓绝的奋斗史的同时,思考我们民族的未来该如何前进,避免历史重演。

今晚看点>

第三集:愈炸愈强

从长谷川清“无差别轰炸南京”开始,轰炸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最大威胁。日军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城市进行了六年多的轰炸,企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为了中国上空的安全,日加烈夫带领着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来了,美国人陈纳德来了,已经辞职的川军空军司令蒋逵也出山了。

轰炸给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带来深重灾难,其中1939年的五三、五四重庆大轰炸,1941年的重庆大隧道惨案尤其惨烈。但灾难并未让中国人丧失抵抗的意志,战时首都重庆,愈炸愈强,中国人的意志愈炸愈坚,日本陆军航空队负责轰炸的远藤三郎少将,无奈地向军部递交了“轰炸无用论”的报告。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