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几年,你浪费了多少?

07.07.2016  02:42
大学几年,你浪费了多少? - 教育厅
大学几年,你浪费了多少? - 教育厅
大学几年,你浪费了多少? - 教育厅
来源: www.cqedu.cn

毕业季,不少高校都有跳蚤市场。(石正萌 白泽鹏 摄)

      本报首席记者 李珩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各大高校的跳蚤市场再一次火热开张。毕业生们纷纷在校内摆摊,低价出售一些书籍和生活用品,这种现象被称为“绿色离校”。但与此同时,不少小伙伴通过整理旧物品,也发现自己大学期间很浪费……
      两三元一本的课本,十几元的T恤,更有免费的笔记和课本……6月22日晚上8点多,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区跳蚤市场很是热闹,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这样的跳蚤市场(即旧货地摊市场)都很火爆。跳蚤市场上到底卖些啥?小伙伴们通过整理、贩卖自己的旧物品,又有哪些收获和反思?近日,记者到多所高校进行了调查采访。
      旧书和生活用品为市场主打
      “同学,你看这本法语词典,还是新的,原价50多元,现在10元甩卖。”在川外跳蚤市场,该校英语学院2012级学生林萧的摊位上,堆着小山般高的一摞书。
      “这些都是大学4年积攒下来的工具书等,大约有50本左右。”林萧一边吆喝一边对记者说,毕业了不能全带走,只能卖一部分。
      记者看到,这些书包括公共必修课课本,比如大学语文、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也有辅修的韩语课本及读物等。由于大部分都是低年级学生用得上的课本,价格几乎是原价的十分之一,所以林萧的摊位前围了不少同学,生意不错。
      除了书,台灯、风扇、衣服等生活用品也是跳蚤市场的“主力军”,其中还不乏荧光棒、牛角灯等小玩意。有些摊位甚至能淘到部分“稀有宝贝”,如崭新的轮滑、小音箱、二手单反、电动自行车等。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止川外,每逢毕业季,重大、重师、西政等高校的生活区,都会涌现这样的跳蚤市场。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带着自己的旧物品聚集在某处变卖,并一届一届地沿袭下来。
      “我把自己不需要的旧东西整理出来,每件物品标上价格摆在食堂附近。旁边放一小纸箱,里面放点零钱,需要的同学自取即可。”重庆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这样很方便。
      有趣的是,和往年相比,今年毕业生的跳蚤市场还有小伙伴选择线上方式交易。即将毕业的西南大学学生周芸,日前就在贴吧和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了甩卖物品的信息:“收纳架、小桌板、化妆品等均低价转让。欢迎有兴趣的同学电话垂询,到宿舍选购。”发信息当天,她就卖出了200多元的物品。
      据了解,不少高校出现了跳蚤市场线上交易平台,比如跳蚤市场QQ群、闲置物品交易超市等,买家可以直接私信询问卖家有关物品的信息。
      “90%以上的高校在毕业季形成了跳蚤市场的惯例,有的学校,跳蚤市场甚至还吸引了周边市民前来选购。”四川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跳蚤市场为啥会这么火?“因为有需要呗!”西南政法大学大四学生陈景涛指着收拾出来的一大堆旧东西说,“这么多东西,我不可能全部带走。好多也用不上了,肯定得卖掉!”
      在这堆东西中,陈景涛最舍不得的是一厚沓电脑杂志。当初买的时候花了他很大一笔钱,他曾经问过收废纸的,对方只愿意给10元。“我还不如卖给学弟学妹,他们用得上!”
      抱有这一想法的毕业生还不少,他们出售的二手物品价格也都非常低廉。
      “跳蚤市场是‘淘宝’的好机会。”四川外国语大学大一学生王绍龙告诉记者,一本新书一般要四五十元,但跳蚤市场上只需要三四元,一套课本买下来,能省不少钱。
      尤其让王绍龙觉得划算的是,不少书籍上面还有笔记、重点等。“这些知识、经验并不是你花钱就能随便买到的。”王绍龙说,在跳蚤市场上自己还结识了一位考上研究生的师姐,她耿直地给自己留了电话,说今后要考研可以传授一些经验给他。
      今年读大二的西南大学学生李择勋,则在跳蚤市场上淘了台灯和自行车。“这些东西都没必要买新的,买个二手的用个两三年没问题。”在他看来,跳蚤市场可以培养学生绿色低碳的意识,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还有一些毕业生将跳蚤市场当成一次创业机会。在四川美术学院6月12日于大学城熙街举行的跳蚤市场上,该校2012级工艺系学生周媛,就秀出了自己手工制作的蜀绣装饰画和水彩画扇。
      “水彩画扇很受欢迎,定价也不高,10元到20元不等。”周媛告诉记者,毕业后自己打算创业,此次摆摊也算是一次锻炼,能够对市场、顾客心理、产品制订等都有所了解和把握。
      “通过跳蚤市场,大学生不仅可以使物品得到循环使用,还可以收获一种体验。“重庆大学辅导员陈才烈说,不少跳蚤市场的大学生摊主是半买半送,体现出一种校园情怀。此外,这对大学生的理财观、创业意识等也有所培养、锻炼。
      一算账发现平时很浪费
      不过,通过在跳蚤市场上整理、贩卖旧东西,不少小伙伴也发现自己平时很浪费。
      6月18日,在重庆师范大学宿舍区跳蚤市场,大四学生蒋媛媛的摊位上,全是她的衣服。“这条粉红蕾丝的连衣裙买成320元,T恤180元,短裤120元……几乎全新。”蒋媛媛一边清点着自己的衣服,一边对记者说,“当时觉得很好看。但现在得把这些衣服全部处理掉。”
      然而,摊上的衣服标价却异常便宜:裙子30元,T恤10元,短裤15元……几乎都是一折价格。即使如此,买的人也不多。
      “实在没人要,只好扔了。”蒋媛媛有些惋惜,“我很喜欢买衣服,有时一天要取七八个包裹。同类型、甚至买了没穿过的衣服不在少数,毕业时才发现是惊人的浪费。”蒋媛媛说。
      同样是在重庆师范大学,该校学生陈娅彤的摊位则大多是各种玩偶,包括小黄人、kitty猫、圣诞老人等10多个。陈娅彤说,自己很喜欢洋娃娃,可要毕业了,这么一大堆娃娃却带不走。“200多元的洋娃娃只能卖15元,想想真是太不划算了。”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都会清理出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重医附一院心理专家艾明分析,不少大学生因为一时新鲜导致冲动消费,不能理性地衡量消费价值与成本。
      西南大学的张玮就是一个例子。刚上大学时,他就在某网贷平台上分期购买了一辆上千元的山地车。兴致勃勃地出门兜了几圈后,山地车很快被他扔在了角落。“平时用处不大,倒手再卖,价格就大打折扣。”
      “对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生活费,对以后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葛缨表示,通过跳蚤市场,大学生也可以整理、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以便形成理性的消费观。
      “生活不需要用物质堆砌,简简单单更好。”葛缨建议,从入学起,大学生就可以养成记账的习惯,并分析消费构成,以利于有节制、有计划地花钱;在买东西之前,也可以考虑这件东西的使用频率、消费成本是否值得等因素再决定是否购买。
      (西南大学卢彧、四川外国语大学白泽鹏、四川美术学院石正萌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