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周刊 社团缺乏有效管理没有持久吸引力

28.10.2015  11:39

  吉他社的帅哥弹奏起深情的校园民谣;身着古装的茶社成员正表演着颇具文艺范儿的泡茶流程;一旁,厨艺协会的小伙伴们则端出锅碗瓢盆现场烹饪,招揽吃货……日前,重庆大学等高校都进行了一年一度的社团纳新活动。

  然而,调查显示,能够坚持参加一年以上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只有20%至30%。社团生活,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能让大学生们收获什么?社团内部管理又存在哪些问题?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最火爆

  高校社团是“第二课堂

  “这纸上的提示语是‘万夫莫开’,那么前面一句话是‘一夫当关’,按照谐音,应该指的是逸夫楼吧?

  “这纸上写着‘Asleep’,将这英文拆分开就是‘A sleep’,即‘一觉’,谐音‘一教’,对不对?”……

  不久前,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一些小伙伴手拿小纸条,说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对话。

  原来,这是该校推理协会为迎接新成员举行的寻宝大赛。“推理,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前提,推断得出正确的答案。”该校推理协会会长刘宇威告诉记者,当天的寻宝大赛共四条路线,小伙伴们相应分为四组,各组根据纸条上的提示一站一站地进行搜寻,以找出藏在终点的“宝藏”。

  事实上,高校里的趣味社团远不止这一个,各校社团可谓相当火爆。仅以重庆大学为例,该校学生社团总数超过200个,每年加入社团的新生数量在3000至4000人;西南大学有89个社团,最火的风翼动漫社人数多达近千人……

  这当中不乏各种有意思的社团。如重庆大学的“血獒特战队”社团,这是个名副其实的“魔鬼社团”。26位成员是清一色的男生,每周进行3次体能训练、格斗技巧等,但每年都会淘汰2/3的成员,因为不少人难以坚持。

  西南大学则有个射艺社团,小伙伴们练习射箭、骑射等,甚至自己动手做弓箭,传承中国的射艺文化;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则有个农耕协会,加入这个社团的小伙伴在校内种菜、养鱼、打谷;重庆理工大学则有个冷笑话社,成员们专门搜集各种冷笑话,培养幽默细胞……

  “大学里不参加学生社团的小伙伴,恋爱几率为零,人也会越来越迟钝。”针对高校里各种火爆的社团现象,有同学曾这样戏谑发帖。

  “社团生活是大学里的一门‘必修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充实大学生活,结识新朋友,是‘第二课堂’。”不少大学生们也认为。

  据麦可思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2014届毕业生参加社团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团活动。其中,参与度最高的社团活动为“公益类”,其次为“体育户外类”。

  最收获

  社团生活体验“小社会

  高校社团如此火爆的原因是什么?不少小伙伴回答:“喜欢呗!

  调查显示,个人兴趣是很多大学生选择社团的主要原因。不过,小伙伴们很快发现——社团带给他们的远不止快乐。

  “练书法能让人静下来。”重师大二学生鲜翰锋进大学后加入了看似冷门的书法协会。一年下来,鲜翰锋认为自己性格沉稳了不少,而且在他看来,一手好书法还能为今后找工作加分。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其被形象地称做‘交领’,也寓意做人要不偏不倚……”重大汉服社的李梦涵告诉记者,自己大一时加入汉服社,两年来学到很多历史、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今年大四的曾秋玲则是重大公关协会的老会员了,目前已找到理想工作的她坦言:“在社团活动中锻炼到的各项技能,让我在职场里得心应手。

  原来,社团组织不同于其他机构,主办任何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负责,因此从筹备活动,到现场主持,再到宣传报道,社团的每位成员都可全程参与。

  校级歌咏会比赛、新闻学院2014级新生演讲大赛……曾秋玲一个人就独立组织过好几场活动,硬生生地被磨成了“万精油”。而用人单位正是看中了曾秋玲出色的交际、公关能力,给她开出6000元的月薪。

  说起重庆师范大学的丁奕然,很多人都会眼红:这位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是同时拥有两家微企的老板,并先后获得重庆市第四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重庆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丁奕然认为,正是社团经历带给自己“永不放弃的毅力”。大一时,他加入了学校社团外联部和生物协会。为了给活动拉赞助,他东奔西走,有时一天跑上百家店铺。“刚开始连店铺的门都不敢进,后来渐渐习惯了。有次为推广一个项目,我3天吃了19次‘闭门羹’,也没有放弃。”丁奕然说。

  “在社团里,你要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与他人的协作,并与各种人打交道,提前体验‘小社会’。”重庆理工大学团委书记韩博认为,对大部分同学来说,社团生活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

  麦可思的调查显示,在2014届高校毕业生中,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比未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高出2个百分点。

  最遗憾

  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管理

  不过,调查同时显示,能够长期坚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却不多。“能坚持参加社团活动一年以上的成员只有20%至30%,有些社团甚至连10%的比例都不到。”西南大学一高校社团负责人表示。

  社团为何对大学生们没有持久的吸引力?

  “这可能与新生对社团选择比较盲目有关。”该负责人称,比如有的大一新生一口气报十几个社团,缴了不少费用不说,根本也忙不过来。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生范新悦,在大一时就参加了热舞社、话剧社、合唱队、英语协会等12个社团。“每天得到处开会、参加活动。”范新悦说,因为耽误时间,后来自己退出了大多数社团,只保留了2个社团。

  有的小伙伴则觉得在社团里没学到东西。重庆工商大学大三学生张茂说,自己参加的几个社团就搞了几次聚会,吃吃喝喝就完了。自己觉得没意思,就不再参加社团活动了,交的50元会费也不了了之。

  已经从重大毕业的马青禾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有些社团内部甚至出现“级别”之分;还有人为了“升官”,甚至给社团负责人送礼。他正是因为看不惯这些习气,愤而退团。

  调查显示,约有34%的大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过于单调乏味,管理也不规范,已决定或正准备退出社团。

  “这与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管理有关。”韩博指出,虽然学生社团大多靠学生自治,但如果仅凭学生组织,缺少专门指导,会导致社团管理相对散乱。

  “其实,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学生社团的做法。”西南政法大学团委书记辛杰说,比如在美国,只要5个人提出申请就可以成立社团,很自由。但校方会对这个拟成立的社团进行评估,时间长达一年。一年后,如果这个社团运营良好,校方才会正式批准其成立,这就是对社团的有效监管。同时,在这些社团中,活动由大家轮流组织,而不由社团负责人说了算,负责人负责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

  辛杰还建议,用人单位可多看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团经历,以吸引大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西南大学学生龙雪文、重庆工商大学学生梁啸鹰、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张艳莉,对本文亦有贡献。)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