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构建“一二三”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28.05.2019  21:24

重庆大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关于定点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构建“一二三”精准扶贫模式,落实帮扶责任,激发帮扶动力,聚焦帮扶成效,不断扎实推进扶贫工作。

第一,明确一个目标,落实帮扶责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庆市扶贫工作号召,对云南省绿春县、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和关面乡、沙坪坝区青木关镇石碾桥村进行定点帮扶,同时主动将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纳入帮扶对象范围。结合绿春、西盟两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落后等实际情况,学校确立了“扶贫先扶智”的工作宗旨,明确了“实现精准脱贫”工作目标。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学校与定点扶贫地区交流互访频繁,建立多层次联系。校领导多次带头实地走访、调研,签订定点帮扶工作备忘录。制定《重庆大学定点扶贫绿春等地方“十三五”工作计划》,并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要求,召开2019年定点扶贫任务分解及工作推进会,现场划分落实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对帮扶地区从电子商务、智库服务、教育帮扶、资金帮扶、城镇化改造等方面开展精准扶贫。

第二,实施两轮驱动,激发帮扶动力。一是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和电子商务帮扶。在绿春、西盟两县设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累计建设近200门优质网络课程,提供24小时在线学习服务,免费培训党政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近2000人,直接投入经费达770万元。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实地考察调研,抓智库咨询,促精准施策,为绿春县制定《云南省绿春县“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运用互联网、大数据、AR/VR等技术,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二是创新“大学+”模式,构建“学校+校友+社会”扶贫生态系统。设立“重庆大学定点扶贫乡村振兴超市示范点(示范窗口)”,直接购买、销售当地优质农副产品。促成绿春县与12家校友或校友所在企业开展农副产品营销全产业链合作,帮助红米、茶叶、野生菌、香辛料等当地特产提升附加值。成立校友企业高管“创业扶贫”导师团,服务指导绿春县青年创业。牵头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企事业单位推动扶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协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云南环保厅拨发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当地教育条件。联合重庆电视台拍摄“大美绿春”主题宣传片,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放。连续3年举办绿春品牌推广大赛。

第三,开展三重帮扶,聚焦帮扶成效。一是创新党建帮扶,向绿春县捐赠基层党建专项资金,打造现代化基层党员学习活动室。每年邀请80余名科级干部到校参加党政干部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对口部门座谈、参观考察调研等形式,抓干部培养,促组织建设。组织专家学者赴当地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等主题报告,指导当地党建扶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二是细化教育帮扶,开展小幼师资培训,累计邀请35名小学教师、28名幼儿园教师到校学习进修,选派业务骨干教师22人赴两县组织教研活动、开展示范课堂。精心打造以心理优化为主,关爱留守儿童的“五彩石”志愿服务项目,为绿春中小学生批改作文近3万篇。购赠6000套学前儿童和300套职高学生服装,捐赠图书2.5万余册。设立专项奖助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等。三是选派人才帮扶,累计选派11名副处级干部挂职两县副县长,2名科级干部挂职村第一书记,推动任务落实。选送36名研究生到绿春一中、二中开展支教工作,改善教师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先后4批社会实践团队到绿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选派多名医疗专家赴绿春为贫困户进行健康义诊和联合会诊,开展医务人员培训。